西影60載,「走出」了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

西影60載,“走出”了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

導語

《老井》、《野山》、《紅高粱》、《孩子王》、《霸王別姬》、《大話西遊》、《洗澡》、《天地英雄》、《白鹿原》以及張藝謀、陳凱歌、黃建新、吳天明、周曉文、蘆葦等,這些在中國電影史上赫赫有名的電影和電影人,均和一個名字發生著聯繫:西安電影製片廠。

西影廠自1958成立,80、90年代風光無限,到如今改制煥發新生,至今已經60年了。

60年的時間裡,西安電影製片廠創作了300多部電影,200多部電視劇,出品的影片總共獲得國內外獎項300多項,出口影片80多部,佔中國大陸出口國的所有電影總量的1/4。

沒有西影廠,中國電影自會失色不少。

2018年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西安舉辦,不少電影人聚首西安,為電影喝彩,也為西影廠60年的輝煌祝賀。


西影60載,“走出”了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


因為西影,他們的電影走向了世界

作為本屆電影節評委會主席、北京電影學院老師以及第四代導演領軍人物的謝飛導演,因北京電影學院78級甚至後續眾多電影學院學生蒙受西影廠的幫助,而鄭重向西影廠致謝,“80年代,我們送了一批學生到西影廠,是你們支持了他們……作為老師,我感謝你們,也感到驕傲。”

謝飛導演口中的80年代,是中國電影急速變革的一個時代。時勢造英雄,張藝謀、陳凱歌、田壯壯等導演經由西影廠的幫扶,作品走向世界,攝影師顧長衛、趙非、侯詠、美術曹久平、編劇蘆葦等也在西影廠的培養下,成為蜚聲國際的著名電影人。

而我想,謝飛導演最感謝的,或許正是那位接納這些年輕人,為其提供機會的當時西影廠的話事人以及第四代著名導演吳天明。吳天明的首本傳記《吳天明藝術畫傳》不久前首發,其二弟吳繼明透露吳天明生前未完成的遺願就是糾正“第五代電影教父”這個“謬誤”。


西影60載,“走出”了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


吳天明認為在第五代導演與西影廠合作之前,他們已經嶄露頭角,自己只是“濫”用了些職權,把他們挖過去給西影廠幫忙,是他沾了第五代的光。可他“濫”用權力的魄力和把寶壓在年輕導演的超前眼光,無疑是其作為第五代導演們伯樂的明證。

他借錢給在半路遇上的,為《黃土地》採景的陳凱歌、張藝謀、何群救急,為張藝謀解決住宿問題、拿三、四萬給對方,讓他種莊稼,拍《紅高粱》,從北京電影製片廠找來田壯壯拍《盜馬賊》,也從其他製片廠找來夏鋼、孫周等導演拍片。當時的西影廠成立了青年攝製組,尊重和挖掘年輕人的創造力。這在論資排輩為主的國有電影製片廠之中是少有的。

吳天明大程度的藉助外力到西影廠拍片,也是因為他對西影廠製片特色的篤定,那就是拍西部片,講西部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風土民情。為此他特意讓廠裡員工到各個地方採風,比如吳天明自己領頭拍了《老井》,又比如他拿出1000塊讓蘆葦到地方採風,後來變有了電影《黃河謠》的劇本。

80年代那些年,西影廠還有扶持職工帶薪上大學的政策,學習外語,便於將來與國外、港澳臺地區合拍電影。《老井》《紅高粱》《孩子王》先後在國外得獎,西安電影製片廠成了最大的網紅。


西影60載,“走出”了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


(吳天明、張藝謀等人獲獎慶祝照)

正如陳凱歌所言,“自己和西影廠有著密切的合作關係”,他們雖不是西影廠編制內的一份子,這些“借過來”的青年電影人最富創造力的那些歲月,都打上了深深的西影廠烙印。

幫扶青年導演,就此成為西安電影製片廠的一個傳統。90年代第六代導演中,張元的《媽媽》、張楊的《愛情麻辣燙》、《洗澡》、施潤玖的《美麗新世界》、孟京輝的《像雞毛一樣飛》等片均由西影廠出品。他們的作品因西影的加持走向世界。

西影,是他們電影夢實現的沃土

閆妮曾說,是家門口的西影廠生髮了她的電影夢,西影廠裡來往匆匆的每個人身上都散發著文藝氣息。曾憑藉《白日焰火》拿下柏林金熊獎的刁亦男導演,其父親是西影廠文學部員工,他還記得《黑炮事件》上映時,臺下觀眾的一句“西影廠萬歲!”,從小就處於耳濡目染的電影氛圍中。

更年輕的忻鈺坤(《爆裂無聲》導演),17歲時就讀於西安電影培訓學院(西安電影製片廠的一所民辦院校),他在這裡知曉了“電影的門道,知道了如何將觀影的心理感受還原為電影語言。”

西影廠間接地為他們播散了電影夢的種子,這些種子發芽成長而促成了他們如今在電影方面的作為。而在播散這些種子的沃土上,也有著大批從零開始,身為西影廠的一員施展才華的電影人。


西影60載,“走出”了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


(《炮打雙燈》)

在80、90年代初,四、五代同臺競技的時期,西影廠體系裡的張子恩導演的《默默的小理河》、顏學恕導演的《野山》、何平導演的《炮打雙燈》、《雙旗鎮刀客》等片,豐富了當時西影廠的西部片特色。這一傳統在2000年後則在西影廠的年輕導演王全安的作品中延續,《圖雅的婚事》、《白鹿原》等片是西影廠的新世紀佳作。27年前,大學畢業後在西影廠任職的張嘉譯也是其中一員,去年拍攝了電視版《白鹿原》。

1985年,西影廠從事業單位改製為企業,是全國電影製片廠中第一個“吃螃蟹”自負盈虧的改制機構。當時的策略是每年拍攝一至兩部探索影片,其餘的拍攝成娛樂類型片。吳天明大膽啟用廠裡的攝影師周曉文和編劇蘆葦來肩負娛樂片重責。

二人一起連續創作了《最後的瘋狂》、《瘋狂的代價》兩部類型片。蘆葦揭秘:“《瘋狂的代價》是吳天明導演給下達的任務。偵破片、犯罪片還有家庭倫理片的元素盡有。” 片子票房非常成功,各是當年度的票房亞軍。


西影60載,“走出”了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


(《瘋狂的代價》,西部經典電影展開幕影片)

為了更多類型的商業元素,西影廠還從香港請到因《少林寺》一片聞名的張鑫炎導演拍攝武俠片《黃河大俠》,製作頗具cult片氣質的《凶宅美人頭》,甚至是出品周星馳的經典之作《大話西遊》。

在娛樂片浪潮逐漸退去的90年代,西影廠黃建新、楊亞洲以及金琛等導演對都市、現代人情感的關注頗受矚目,他們的作品深入探討了現代都市生活中西部人新的焦慮和困惑。

作為西影廠“北漂”中的代表導演黃建新,早年是西影廠的編輯、場記,後被廠裡送至電影學院學習了兩年。回廠後,吳天明破格讓他做導演,拍了一鳴驚人的《黑炮事件》。到了90年代,黃建新執導的都市三部曲是當代情感電影的代表作。早年,常與黃建新聯合執導影片的楊亞洲,自2000年以來拍出了《美麗的大腳》、《空鏡子》、《浪漫的事》等等情感類影視作品。


西影60載,“走出”了中國電影的半壁江山


(《背靠背,臉對臉》)

黃建新:“在西影的那段歲月,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不僅成就了我的電影人生,也給中國電影畫上了濃重色彩。”楊亞洲導演感慨在西影廠的那段時光交會了他做事、做人的準則。

這些從西影廠起步的電影人,不論之後的發展路徑是北上還是南下,乃至在海外電影中發光散熱,比如曹久平曾任《殺死比爾》的美術設計等。西影廠帶給了他們最好的施展才華的機遇。

結語

1958年,西安電影製片廠成立,是新中國最早的一批電影國營製片廠之一。上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最閃耀的舞臺屬於西影,西部片、探索片、娛樂片風生水起,中國第五、六代導演乃至新生代導演均受西影廠電影的洗禮。

2000年後,西影廠改制成立了西部電影集團,如今在西影成立60年之際,西影電影產業集聚區落成。集聚區將搭建“七大產業服務平臺”,預計應盡培育50至80家骨幹影視文化企業,為西部電影集團的未來助力。借用陳凱歌導演所言:“西影人對於電影的執著與熱愛始終沒變。”

本週(10月8日至10月13日),第五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古城西安火熱舉行,同時今年恰逢西安電影製片廠60華誕,感念西影廠的輝煌過往,致敬西影電影人成為本屆絲綢之路電影節的重頭戲之一。

謝飛、陳凱歌、黃建新、楊亞洲、張嘉譯、金琛、蘆葦、閆妮等與西影廠有著深厚緣分的電影人齊聚為西影廠慶生;同時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特設“西部電影經典影片展”,共展映了30部西影廠出品的經典之作,感懷過往,砥礪前行之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