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長平戰爭後趙國傷害重大,爲什麼燕國還是打不贏趙國?

我免無敵147712507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燕趙衝突的起因,是燕國覬覦趙國的土地。

在戰國時代,燕、趙兩國長期以前關係很好,衝突甚少。當年樂毅受讒,從燕國投奔趙國後,致力於兩國的和平,他的兒子樂間則留在燕國,被封為“昌國君”。公元前251年,趙孝成王辦大壽,燕王喜派宰相慄腹帶了五百金作為壽禮,前往邯鄲城為趙王祝壽。此時趙國剛剛經歷長平之戰與邯鄲之圍,國力已是大不如前,壯丁多戰死沙場,國內人口比例以老少居多,嚴重失衡。燕相慄腹考察趙國後,得出一個結論:趙國已經不堪一擊了,這正是燕國出兵搶地盤的良機。

回到國內後,慄腹向燕王喜報告說:“趙國的壯丁基本上都在長平之役中戰死,留下的孤兒們還沒長大,這是伐趙的最佳時機。”這個報告受到了燕王的重視。自從燕昭王死後,燕國在軍事上乏善可陳。只是這個國家的地理位置僻處北方,鄰國不多,外患也不多,所以沒有很強的危機感。如今鄰國趙國倒了黴運,燕國人想乘機撈一把,可謂是投機心理作祟。

燕國臣僚中最熟悉趙國事務的人,莫過於樂毅的兒子樂間,燕王喜召他前來,把慄腹的建議說了一下。樂間反對道:“趙國地處四戰之地,全民都熟悉戰事,斷然不可伐。”燕王不以為然地說:“我出動兩倍於趙國的兵力討伐,這樣還不行嗎?”樂間沒有遲疑地答說:“不行。”燕王還不服氣,又說:“那我出動五倍的兵力,這樣總行了吧。”樂間仍然堅持說:“不行。”

燕王喜不再理會樂間,轉而徵求其他大臣的意見。其他人都紛紛說:這是伐趙的良機,以多打少,必定可大獲全勝。燕王下定決心:伐趙。

燕國的實力不容小視,為了確保兵力上的優勢,燕王出動了六十萬大軍。燕軍兵分兩路,一路由宰相慄腹率領,共有四十萬人,進攻鄗邑; 另一路由大將慶秦統領,率二十萬軍隊進攻代地。

燕國以舉國之兵伐趙,震動趙國。在與秦軍的慘烈交鋒中,趙國精銳盡失,如今面對六十萬的燕軍,如何應敵呢?關鍵時刻,趙孝成王總算有自知之明,起用了在長平戰役中被撤職的老將軍廉頗為大將,率領八萬大軍奔赴鄗邑,迎戰慄腹的四十萬燕軍;同時,另一名大將樂乘率五萬人馬,在代地迎戰慶秦的二十萬燕軍。

在兩個戰場上,趙軍的兵力上都居劣勢,只有敵方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然而廉頗與樂乘卻捍衛了趙國軍團的榮譽。鄗之戰與代之戰的結果出人意料,趙軍以寡勝眾,不僅大破燕師,還擊斃燕師主帥慄腹,俘虜了另一員敵將慶秦。樂毅的兒子樂間乘機脫離燕軍,投奔趙國。

這兩場戰役證明人多並不一定能打勝戰,燕軍的戰鬥力與趙國不是同一級別。這下子燕王喜慌了,他做夢也沒有想到竟然是這樣的結局。他領著殘兵敗將逃回燕國。趙國人卻不肯善罷甘休,不狠狠教訓一下怎麼行呢?廉頗不愧是趙國第一名將,在重創燕國兵團的入侵後,他乘勝追擊五百里,反客為主,殺入燕國境內,包圍燕都。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燕王喜現在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可是有點太遲了。如今趙軍反倒兵臨城下,燕王手忙腳亂,趕緊派人前去向廉頗請和。令人奇怪的是,這麼一場偉大的勝利,史書卻輕描淡寫。這是因為戰國已進入晚期,此期的六國史料,後來多數被秦始皇給毀了,因此戰爭的細節便不得而知了。


君山話史


燕趙之戰,趙國獲勝,原因是多方面的。公元前257年邯鄲之戰結束,最終趙國獲勝。由於長平之戰,戰神趙括,指揮20萬趙軍,殲滅50萬秦軍,使得秦趙整體實力發生重大變化,秦軍連預備役都用上了,前後湊了近50萬攻打邯鄲,而趙軍在邯鄲有20萬左右正規軍,雖然幾乎全部拼光,秦軍也損失了20幾萬!

趙國本來應該聯合燕齊,但是廉頗是靠打齊國出名的,他可不願意趙齊和好,而且邯鄲之戰齊國沒有幫助趙國! 燕國本來是有機會與趙國結盟的,粟腹有兩位師父,一位劇辛,另一位是龐瑗,趙國請龐瑗出山,是趙國與燕國最佳的和平使者,粟腹也不會提議攻趙,然而廉頗在位,龐瑗不願出山,廉頗對趙國的衰弱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那麼燕國的實力很強大嗎?不是,燕國一直是個弱國,雖然燕昭王勵精圖治,可燕國攻打齊國同樣大傷元氣,一直蟄伏在北方,不敢輕易發動戰爭!燕趙之戰,燕國根本拿不出50萬軍隊,能出動個20幾萬已經了不得了!

再說燕趙的代鄗之戰,樂乘領兵5萬,對手是卿秦的部隊,估計在10萬左右;廉頗領兵8萬,對手是粟腹的15萬大軍! 廉頗與粟腹對峙,都沒有進攻,樂乘說降了樂間,裡應外合,大敗燕軍,卿秦被俘。 粟腹接到卿秦戰敗的消息,在撤退的時候,遭到廉頗襲擊,小負。 粟腹當即反擊廉頗,連戰連勝! 隔天再戰,廉頗設下埋伏,粟腹中伏,但是趙軍兵少沒有能困住燕軍,粟腹展開反擊,此時意外發生,粟腹中箭而死,燕軍失去指揮,於是潰敗! 燕趙之戰,兩國都損失慘重,秦國趁機侵佔了趙國西部幾座城,消滅數萬趙軍!

燕趙互相攻伐,趙還攻打齊國,使得同樣戰後百廢待興的秦國有了喘息的機會,慢慢恢復實力,而趙國卻一直在四面作戰,在消耗!此消彼長,秦國妙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最終一統天下!


扶正祛邪正本清源


秦軍長平之戰坑殺了四十萬趙軍,白起主張一舉滅趙,卻因丞相範睢疑忌其滅趙後功勞太大(也是在趙國的遊說下)向秦昭襄王進獻讒言,許趙以割地最終功敗垂成,此事直接導致了三個後果:

一、秦國失去了乘勝追擊甚至提前殲滅六國統一天下的機會,實際上,秦昭襄王時代可以說是大秦最強大的時期,國有明主,武有白起,文有範睢,這個組合可以說碾壓將相和時期的趙國廟堂,特別是軍神白起的存在,長平之戰後如果能夠按照他的路線走,唯一在軍力、軍隊素質和軍事傳統上能與趙國便可一戰而定,而附有連帶責任的韓國必然是不戰而降,此時魏國成為孤島即便不投也會迅速被幹掉,三晉既除,大秦向南可夾擊楚國,東出可進逼齊國,燕國之流已不足道哉,天下便可傳檄而定。可惜!

二、一代戰神白起被賜死。白起在整個秦國曆史甚至整個戰國時代是僅次於商君的存在,甚至高過李斯,終春秋戰國之世,除了後期橫空出世的李牧還可稍微沾點邊,廉頗、王翦完全無法望其項背,其餘如田單、樂毅、孫武等靠天時地利人和一戰成名者皆不足道哉。秦昭襄王利慾薰心,結果發現被趙國愚弄之後再發兵為時已晚,白起已經看到了結果,所以堅持託病不出,其實並非懷恨,只是兵神非常明白滅國大戰非比尋常,若不能趁趙兵新喪,六國震動之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滅國,很有可能會被唇亡齒寒的六國軍隊包了餃子,這其實也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連秦國大軍都兩戰兩敗,何況燕國軍隊。

白起身死,信陵君魏無忌再此合縱六國,兩敗大秦,再次鎖秦與函谷關之後,真是嗚呼哀哉,活該活該!

三、範睢也開啟了自己的滅亡之門。範睢這招可謂損人不利己,之後又昏招迭出,最終罷官免職,鬱鬱而終(也有一說被秦王所殺)。

當然,燕國打不下來還有三個重要的原因:

1、起復廉頗。趙國此時重新啟用了在長平之戰換下來的廉頗可謂神來之筆,廉頗是戰國時代少有的最善於防守的將領,而邯鄲在趙武靈王之後一直勤加修繕,本來就是堅固異常,易守難攻,趙國青年兵勇雖然所剩不多,但哀兵必勝,又是背水一戰,所以戰鬥力驚人,再加上廉頗坐鎮,當世可能都很難能有人成功攻入邯鄲。

2、失道寡助。燕國一向反覆,此次攻趙更是乘人之危,讓親者痛仇者快,因此雖然一開始攻勢很猛,但其他國家發現秦國停止進攻,就開始對付燕國,使其無法集中全力。

3、燕國沒有能撐起來的將領,唯一牛逼過的樂毅以及兒子樂乘此時就在趙國,是趙國的軍方將領,以籍籍無名之徒率兵攻打軍事傳統濃厚的趙國,無疑是以卵擊石,即便士兵人數再多也沒用。


軒轅大大


燕國為什麼打不贏趙國?這個問題估計得從燕趙兩國的國家體制上說起。

說實話,戰國七雄裡面。燕國的實力是最弱的,不用說我誇大其詞,因為即使是在中原實力最弱的韓國也十幾萬能夠作戰的士卒,即便是在戰爭前期,韓國也是能夠與秦國一戰的。直到白起在伊闕擊敗了韓魏聯軍,韓國才因此失去了大部分的作戰力量,最後淪為了秦國的附屬國。

反觀燕國有什麼戰績呢?大家肯定會說樂毅伐齊,但是仔細看這一段歷史的話,大家就會發現,擊敗齊國,很大一部分力量是來自於五國聯軍和樂毅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在最後失去了這兩大依靠的燕國軍隊,被齊國絕地翻盤,其輸掉戰爭的過程更是讓整個世人為之恥笑。

燕國,這個戰國七雄裡面位於最北方的國家。有著最古老的姓氏。姓姬,這也就另一方面保證這個國家擁有的最古老的國家體制。但是在戰國這個日新月異的新時代的背景之下,古老就意味著弱小古老則意味著落後,落後就是要被捱打。從古至今,很長一段時間裡面,燕國都是一個弱受之地,基本上就是誰來誰欺的地步,而國家那古老的國家體制,也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沒辦法將大量軍工權利分派給平民,讓他們為整個自己的未來去奮戰,而是將大人的權利,財富集中在王公貴族的手裡。誰書上記載英國進攻趙國,是由60萬大軍的,但是打一個問號,這60萬大軍,如果是真的有,是不是全部都是湊數湊上去的呢。趕著一群難民,難民手裡還用拿著一大堆的木棍……反正他說有60萬全副武裝的士兵,這一點我是死活不相信的。

再看一下趙國,即便是經歷過長平之戰的慘敗。趙國也是人人有實力和秦國周旋的國家,大家要知道這時候,秦國的軍隊已經呈現出了統一天下的勢頭。再後來統一六國的路上可以說是無可阻擋,但是唯獨在兩個國家吃過虧,一個是趙國一個就是楚國。趙國為什麼擁有這麼強大的戰爭的策應能力呢?原因就在於趙國,這個國家有一個神奇的君王,趙武靈王,大家要知道,趙武靈王對於趙國最大的功績就在於胡服騎射。而胡人有一項準則是專門為戰爭而生的,那就是全民皆兵。我不知道趙國是否擁有這種風氣,但是從後來戰爭可以看得出來,在趙國面臨危險之際,可以說照顧的婦孺老幼都可以拿起武器保衛家鄉。而且爆發出了極強的戰鬥力。雖然白起在長平之戰殺了40萬趙國的青壯年。但是趙國,


的人口基數仍然擺在那兒。而且趙國駐守在邊關的邊軍仍然沒有受到影響。所以說趙國當時面臨燕國入侵的時候,並不是說已經沒有拿的起武器的士兵,全民皆兵,只要拿得起武器,你就是戰士。趙國在經歷過長平之戰的失敗以後,趙國上下反倒被驚醒了一樣。外交,人民處理,撫卹孤寡都做到了最好,你去看一下趙國在長平之戰失敗以後,秦國願意坐下來跟趙國談判,列國沒有入侵趙國就可以看得出來。

最後說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漩渦鳴人yy


趙國是慘,在同秦軍浴血奮戰的幾年裡,其他五國的救援可真是"不至"呀。

魏國,要不是信陵君"竊符",這晉鄙的十萬大軍不曉得猴年馬月才到得了邯鄲城外。楚國,若不是毛遂提劍挾持楚王,春申君帶來的楚軍怕是沒消息。齊國,這個國家的主政是秦國的應聲蟲,韓國,就別提了,要是他能保住上黨不失,就沒有以後的事了。韓國己臣服於秦,自然使不上勁。而燕國,小國是小了些,但上層會折騰,尤其是老糊塗燕王喜。秦趙打得熱火朝天,血肉橫飛的時期,燕國看熱鬧。本來,趙國使者到處求救,援兵遲遲不見。趙國人該怎麼恐慌和悲涼?同仇同悲同情同戰以保家衛國外,還得靠自己。魏,楚的兵來了,秦國將相不和白起與範睢爭權,秦兵幾年消耗過度,致使秦王收兵。邯鄲之圍被除。

四十餘萬青壯死於國難。算是一代人整個兒地被滅而人口"斷層",沒個二十幾年的成長期,用什麼來抵禦外來侵略勢力?而趙國實在是慘透了。燕國的相國粟腹到趙國訪問,本來該支援趙國戰後重建,聯合兩家共同抗秦自救。不想這傢伙竟趁火打劫,落石下井,居然回去慫恿燕國出兵來搶劫危難中的鄰居。這鄰居一看這麼不仗義的燕王喜(太子丹的老爹)及其臣下,心頭悲憤,昂然奮力而起。打不過秦國,還怕打不過燕國?這一打,就把燕人打趴了。趙國讓老將廉頗將兵迎頭痛擊,擊破慄腹,大破卿秦樂間,窮追縱深五百里。圍其國都。燕王喜不得已而請和。要不這將渠大夫有臉面,趙國不會善罷干休的。

六國,秦國。能不屈不撓抗擊秦國的只有趙國的君臣民眾,雖然趙王及其左右的決策使趙國蒙受了巨大損失。

其餘五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禍不及身,得過且過。

正是這種散沙樣的結構,才讓秦國各個擊破。韓國一臣服,秦兵踏上這塊"跳板",首先與硬骨頭趙國惡戰,趙國破亡。秦兵的鐵蹄所到之處,無不殘破。太子丹窮途末路,使荊軻刺秦王。不果,燕國加速滅亡。這就是鄰里操戈,各自為政的慘痛代價。





劉一千五


這是因為有時間代差!也就是說,燕國攻伐趙國的時候並不是在長平之戰後立馬進攻的趙國!在當時,因為秦國要滅趙,所以大家都出手保趙國(信陵君竊符救趙)燕國不敢在這個時期聯合秦國伐趙!

燕國攻伐趙國是在長平之戰數年之後!這時候趙國已經有在慢慢恢復!因為趙國是一個同時擁有草原政權與農耕政權的國家,其政治中心有兩個,一個是邯鄲,一個是代郡。草原政權恢復兵力非常快。在當時,趙國已經又有二十萬的部隊了!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雙方打的是局部戰爭,並非全面大戰!趙國是全軍事化國家,軍紀好,單兵作戰能力強,這一點可以碾壓任意戰國!趙國在長平消耗了大量作戰物資,肯定不能再打消耗戰,而遭遇戰是趙軍強項,擊敗燕國無可厚非!


優己


趙國自長平之戰敗於秦國之後,國力大為削弱,不僅40萬趙軍被白起坑殺,而且國內所能供給前線之軍資也在戰前與秦國長達數年的對峙中幾乎被消耗殆盡。

此後,趙國屢受秦軍進犯,而其他諸侯國亦想乘機侵趙獲利,其中,尤以燕國滅趙或者說至少要從中漁利的慾望最甚。也就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燕王姬喜在群臣的鼓動之下,於公元前251年,命丞相慄腹為主帥,帥大軍60萬,分三路進攻趙國,趙軍在廉頗、樂乘的指揮下,緊急應戰,並最終以13萬趙軍擊潰了來犯的60萬燕軍,創造了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看到這裡,人們不禁要問,為何在公元前260年,趙國剛大敗於秦國,而且國力幾乎被掏空的情況下,僅僅是時隔9年之後,卻又能以區區13萬的兵力,大敗60萬燕軍,何也?

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綜合國力:

戰國後期,論國力之強當屬秦、趙兩國,儘管趙國在與秦國長達三年的對峙中以及在後來的長平之戰中損失慘重、元氣大傷,但還沒有到亡國的時候,在隨後的戰役中,秦國非但沒有滅亡趙國,反而多次被趙軍所擊退,這充分顯示出趙國的綜合實力還是很強的。況且經過9年時間的修養生息,儘管國力不能恢復至鼎盛時期,但起碼有了一個較好的戰略緩衝期,對國力的修補和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後來大敗燕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燕國對時局的戰略判斷有誤:

先說此戰的發起國燕國,燕王姬喜及其大臣慄腹僅僅只是看到趙國青壯年在長平之戰均被秦將白起坑殺,國內盡是孤兒寡婦,無力再戰的一個表面現象,據此就武斷的認定乘此良機攻趙必勝,並沒有聽從燕國名將樂毅之子樂間所提出的:趙國連年同秦作戰,百姓熟悉軍事,若興兵攻趙,燕軍一定會敗,故堅決反對出兵的正確建議。所以說從一開始,燕國的決策者就已經對時局做出了一個錯誤的判斷,在這種錯誤的戰略思想的指導下,燕軍戰敗也本是在預料之中的事情。

三、燕趙兩軍統帥對比:

同樣,還是先說燕軍。次役燕軍統帥為慄腹,此人官至燕國丞相,也是燕國攻趙的積極慫恿者、策劃者,此前無軍功。也正是此人,以五百金奉於趙王祝壽之名,行窺探趙國國力之實,此舉就連燕國自己的大夫將渠也認為頗有不妥,言之:“與人通關約交,以五百金飲人之王,使者報而反攻之,不詳,兵無功成。”如此一根本不具備戰略眼光也無任何軍中資歷之人,何以擔當60萬大軍之統帥,又何以取得此戰之勝利?

反觀趙國,單說主將廉頗,那便是戰國後期非常著名的軍事家,戎馬一生,戰功彪炳,早在趙惠文王初年,便屢敗秦軍,甚至迫使秦軍改變戰略,實施合縱。後又率趙軍伐齊,長驅直入齊境,威震諸侯,也正是由於廉頗的存在,秦國虎視趙國多年而不敢貿然來犯。

兩軍主將差距如此之明顯,再加之燕軍自恃人多,準備充足,頗為驕縱,而趙國傾全國之力應戰,頗有寫破釜沉舟之味道,因此,驕兵必敗,哀兵必勝的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悠然南山


戰國後期,天下唯秦趙最強。兩隻老虎相鬥,即便是一隻老虎受傷了,但是也不是什麼阿貓阿狗能挑戰權威的啊。

趙國長平之戰,埋了四十多萬的人口。但是趙國仍然保存有一定的實力,那種戰鬥的氣息仍在。

另一方面,剛剛被秦國打敗了,心裡本來就是極度不爽了,偏偏這個時候,你燕國居然以為我式弱好欺負。這事兒擱誰誰能忍?強大了很久的趙國反正不能忍。所以燕國偷雞不成倒蝕把米。



看點兒歷史


兩個原因:1,燕國太弱。2,趙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燕國太弱

燕國是典型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一個國家。

如果沒有子之之亂,燕國可能在整個戰國時期都不會有出彩的表現,

是子之之亂將燕國一棒打醒。

當時齊國軍隊在50天的時間內,就將燕國全境佔領,如果不是因為各國反對齊國對燕國的吞併,那麼可能戰國七雄要變成戰國六雄了。

燕國居於北方,在春秋和戰國的大多數時間裡是沒有存在感的。他的南方是齊國、中山國和趙國組成的一道屏障,這三個國家實力都不弱,所以燕國根本就沒有爭奪中原的可能,大多數時間之內作為一個旁觀者!

數百年的相對安定,讓燕國不被刀兵所傷,但是也讓他們失去了戰鬥能力。

強大的軍隊是要通過戰爭來洗禮的。在樂毅伐秦的時候,佔據絕對優勢的齊國大軍被田單數千人打得大敗就可以看出燕軍的戰鬥力太次了!

同時,燕國軍隊的作戰意志極低。以勇著稱的秦舞陽,在面對秦國的宮廷衛士時,竟然被嚇得臉色花白,導致沒有完成配合荊軻刺秦王的工作。

以後勇著稱的秦舞陽都是這樣,那麼燕國的普通百姓,在戰場上面對屍山血海的時候,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呢?肯定早已經嚇得雙腿發軟了!

趙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長平一戰,讓趙國大傷元氣,幾乎一代人死去。但是,趙國仍然有一支軍隊存在,那就是防禦匈奴的17萬代地邊軍。

這支軍隊常年和匈奴人作戰,而且因為沒有投入長平,而保證了軍隊建制的完整。當這支軍隊在廉頗的帶領下,與燕軍作戰的時候。足可以做到以一敵三,打敗燕國的50萬大軍還是沒問題的。


歷史風暴


據清乾隆《高平縣誌》記載:"城之左右沿山,南北五十里,東西二十餘里,悉秦,趙故壘"。

秦趙長平之戰,耗時三年,以秦軍坑殺趙降軍40萬人為結局,為震怖趙人之心,釋放了200多身高不及車輪的孩童回到趙國,散播秦軍殺威。

史載,長平戰敗的消息傳至趙國,趙國家家舉喪,全國陷入震恐。

接下來發生的歷史事件有,白起坑殺40萬降卒,自感不容於趙國,於是建議把事情做絕,乘勝進攻邯鄲,滅亡趙國。秦相範睢擔心白起功高,故意拖延了數月。當秦軍再度侵趙時,信陵君竊符救趙,擊敗了秦軍。秦昭王再度徵召白起為帥,白起拒絕,秦王大怒之下,令其自裁,此後秦軍最終在邯鄲城下無功而返,趙國得以保全。

燕國在秦趙大戰時,作壁上觀,看到趙國落敗,燕國心中竊喜。

燕國是老牌貴族公國,自西周分封以來,燕國傳承800多年。然而燕國久居燕北苦寒之地,在中原叱吒風雲的各個諸侯國爭霸稱雄時,燕國默默無聞地打了800多年的醬油。唯一的閃光點是來自燕昭王在位時,奮發圖強,趁著齊國剛愎自用,自絕於諸國時,組織五國伐齊,一舉將秦國最大的敵手齊國給拽了下來,為秦國最終統一六國剔除了最大的障礙。

齊國強大時,殺燕人,破燕都。不管是軍事、政治、經濟都是燕國繼續作為諸侯國存在的最大的威脅,所以燕國拼盡全力讓齊國從霸主的神壇上跌落。

齊國後來雖得以復國,但看慣了春花秋月,心灰意冷,自此馬放南山,不修兵革,與世無爭。燕國南部最大的威脅,自此從齊國轉移到了趙國身上。

趙國本來與燕國並不接壤,後來趙國拓展領土,北收代地、樓煩,東破中山,南敗齊國,最後趙國的領土大多數與燕國直接接壤。

趙國自趙武靈王改革軍事以來,兵利革堅,四處征戰,鮮有敗績,是東方六國在戰國後期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此時的六國能夠單獨與秦國相抗衡的只有趙國。史載,秦趙五戰,趙勝三場,不落下風。而且秦軍雖然名將輩出,但是趙國也不遑多讓,廉頗、趙奢、龐瑗、樂勝、李牧等都是一時名將。趙國對於燕國而言,簡直就是一個高山仰止一樣的存在,而趙國對於土地、財富的追求更讓燕國整日提心吊膽。

此刻,趙國新敗,青壯皆死於外,國內盡是老弱,燕國心想,此時若攻擊趙國,雖說不能直接滅其國,削弱趙國,佔領戰略要地,對於燕國而言也可以大大改善其國防壓力。

趁你病,要你命。

有時,戰爭的發動,並不是因為有了過錯,而是你存在本身就是過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其勢然也。

趙國雖然損失慘重,但是在信陵君的幫助下,也擊敗了秦國,此時正在休養生息。趙國像一個受傷的老虎,在舔著傷口。燕國雖有心獵虎,但心裡沒有底,因此還以祝賀為名派使者往趙國去,查探虛實。結果使者所見,趙國境內,多數是孩童,青壯年確實不多見。

使者回國彙報完情況,燕國君臣決定攻趙。燕王派遣宰相慄腹為將,領兵60萬,戰車兩千乘,兵分兩路進攻趙國。慄腹自恃兵多,分兵攻代,自己親自率領主力攻擊鄗地。

邊關警報,趙國對燕國趁火打劫的行為非常惱怒,同仇敵愾,發誓要擊敗燕人。各個諸侯國也不齒燕國的作為,沒有給燕國協助。

趙王在國內徵召年滿15歲以上的男子,又從駐防北境的李牧軍中調一批生力軍,湊足了25萬人,交給了名將廉頗來指揮。經長平之敗,趙國損失了大量的人員、器械、糧草、輜重,此時出兵25萬,已是趙國能拿出的最大的本錢了。

冷兵器時代,軍隊主將對軍隊的戰鬥力的影響非常強,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燕軍的主將慄腹,名不見經傳,在此戰之前,沒有特別大的戰役指揮履歷,而廉頗是成名已久的名將。慄腹與廉頗對壘,勝算能有幾何?慄腹自以為兵多,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沒有料到趙國能雷霆一擊,因此一戰一下,大敗虧輸。趙軍大破燕軍,追擊500裡,包圍燕國首都。燕王不得不遣使求和,割地賠款。

趙國因為重兵在外,恐為他國所乘,加上趙國家底不多,此戰雖是大勝,但是趙國也有不小的損失。此時的趙國脆弱到經不一起一敗,於是就坡下驢,許和,撤兵回國,饒過了燕國。

燕國此次本想一勞永逸,改變一直被趙國威脅的國防壓力,沒成想自己損兵折將,在國際間,徒惹人笑。究其原因,無外乎燕國此戰為不義之戰。

上兵伐謀。燕國攻趙,並沒有從軍事、政治、經濟、人心等各個方面分析趙國的戰爭潛力,單以人口下定結論,認為趙國必敗,此廟算之上,已差了一招。

其次伐交。燕國本身國力並不強大,此次攻趙,心存欺敵之心,沒有聯絡其他諸侯,因此不能重新燕昭王時五國伐齊之戰時的榮耀。

再次伐兵。燕國攻趙,在趙國腹地進行大戰,距離趙國的經濟、政治重心很近,趙軍便於獲得補給,而燕軍大兵駐紮於外,輜重補給很難獲取。

此外,單從士兵戰鬥意志而言,燕軍疲弱,遠不如處於四戰之地的趙軍。

燕軍在謀略、外交、戰場選擇、士兵戰鬥意志、主將指揮能力等諸多方面都存在缺陷,即使趙軍不派兵出擊,只把守各個要塞,燕軍久攻難下,也必然會徒勞無功,最後為趙軍所乘。

相反,趙軍就聰明的多。在大軍進攻到燕國國都後,以軍事壓力逼迫燕國求和,快速撤出戰場,避免出現輜重補給等問題,從而獲得全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