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往事—大石橋的傳說

大石橋的傳說

濟寧北城牆外有一條河,叫小洸府河,跨河有一座橋,全用石頭建成,美觀又堅固,是北鄉人進城的必經之路。

當年這河裡水一清見底,緩緩而流,不像現在這樣給個臭水溝似的,小時候我就經常和小夥伴們在那裡邊打水仗遊戲。

濟寧往事—大石橋的傳說


據老人說,那橋下有一個極深的漩渦,再旱的時節那裡的水也沒幹過。還說那底下生活著一隻萬年老鱉,這老鱉大到什麼樣呢?說是有一年發大水,水淹沒了半截城牆,這老鱉動了遊興,上了岸要進城玩玩,結果橫豎進不去城門 ,太大啊!只好老老實實回它的窩裡趴著去了。當然 ,現在水乾過, 也沒見什麼老鱉,也許早就化龍飛走啦。

言歸正傳,說說這個大石橋的故事。

這個橋,原來不叫大石橋,而叫打水橋,因為一色青石建成,又有點音近,以訛傳訛,就成了大石橋啦。

為什麼叫打水橋呢?原來這河上過去沒有橋,人們進城就靠河上一隻小熊的擺渡船過河,而那個艄公偏偏喜歡亂要錢,人們沒有辦法,也只能忍氣吞聲,要多少給多少。

有一個小夥子對此氣憤,他下決心要在這條河上架橋。

濟寧往事—大石橋的傳說


你知道這個小夥子是個什麼人?他不過是個靠賣水生活的窮小子。

那時候可沒有現在吃水這麼方便,家裡擰開水龍頭,想吃多少吃多少。那時吃水就是靠在這條河裡取水。

有人就靠在河裡挑了水賣給大家,賺點生活費。這個小夥子就以此為生。大家都叫他打水郎。

可以想象,一個靠賣水為生的窮孩子,要造一座橋,需要多少時間才能攢起來那些資金啊。

然而功夫不負有心人,小夥子勒緊腰帶,省吃儉用,不知道花了多少年的功夫,終於造起了一座美觀結實的石橋。人們過河進城可就方便啦。因為打水郎無名無姓,大家就把這個橋親切地叫作打水橋。

可惜的是,就有一個人恨死這個好心的造橋人了,當然就是那個靠擺渡訛人的艄公。

一個悽風苦雨的夜晚,這傢伙爬進打水郎的窩棚,殘忍地殺害了這個人人敬佩的好心人。

人們懷著悲痛的心情把他埋在了橋邊。

打水橋的名字就這樣流傳下來。

這個故事到這裡應該是結束了,可是老人們又續了一段演繹。

不知道過了多少年,一位進京趕考的舉人聽到這個故事,特意到橋邊要祭奠一下這個可憐又可敬的打水郎。

可是他卻看到一個令人氣憤的情景;打水郎的墳被扒開了,幾個無知的孩子把他的骷髏當球踢著玩。

舉人趕赱了小孩子,滿懷激憤地在骷髏額頭上寫了三個字“天無眼”。鄭重地埋好了打水郎的墳,祭奠一番就去趕考了。

他中了皇榜,被分配到四川錦州做知府。有一年,得知他的轄下一富戶的公子考中了狀元,依例前去道賀。卻見新科狀元額頭上始終包一塊綢布,心中奇怪,便問了一下。

老員外告訴他;原來這新科狀元一下生額頭上便有三個清晰的字“天無眼”。

他明白了,這是“天有眼”啊。趕忙寫了一篇忍錯文章焚化後搞到水裡給狀元洗頭,三個字竟然被他洗掉啦。

這演繹的故事,不過是天理循環的老套,不過,也反映了人們一種自我慰藉的心理。

整個故事,既沒有一個人名,也沒有年代的交代,是真是假,誰也不知道,權作茶餘飯後的談資吧。

濟寧往事—大石橋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