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江蘇和安徽之間的歷史淵源深,還是江蘇和浙江之間的歷史淵源深?爲什麼?

和語濤聲


這個問題是個偽命題,江蘇、安徽、浙江都具有多樣性,沒法混為一談。

古代中國劃分政區,為了不使地方獨大,通常會把文化相近的區域分開,例如川文化的漢中劃給陝西,楚文化的信陽劃給河南等等,其中最典型的是江蘇和浙江,明清時期僅蘇南一帶就貢獻了稅入的四成,如果再把浙江加進去,中央政府就不用玩了。

江蘇的蘇南,浙江的中北部,還有古徽州的一塊,地理上都連成一片,所以語言文化比較相近,古代屬於吳越文化圈,方言為吳儂軟語,可這樣一塊地區,歷史上卻從來沒有被劃分到同一個行政區內,這就是我上面講的原因,封建皇權不會容忍任何分裂因素的存在。

江蘇的中部和安徽的大部,都屬於江淮文化圈,方言為江淮官話,歷史上這兩個地區曾經同屬江南省,康熙拆江南省時,如果按地理文化區分,照道理應該蘇中皖北分在一起,蘇南徽州分在一起,但也是因為上面的原因,導致了江蘇和安徽的出現。

至於蘇北的徐州、連雲港,其實從文化習俗、語言上來講都應該屬於山東文化,至於為什麼不劃在山東而放在江蘇,也應該是中央集權政府怕山東太大的緣故吧。


北緯73度


看了這麼多的評論,實在忍不住要發表一下觀點了!小編問的是江蘇、浙江、安徽的淵源,居然全部都回答“江南省”?真不知道你們這些人歷史是怎麼學的!!!

你們口口聲聲說“江南省”,請問有多少人在意江南省?

為什麼人們都說“江浙江南”?都說“蘇杭”?

那“江南省”真的不要再提了!我來給你們上上歷史課吧!

“夏商和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國,一統秦兩漢,三分魏蜀吳,二晉前後延,南北朝並立,隋唐五代傳,宋元明清後,皇朝至此完。”這段中國歷史每個人都背過吧?

從有史書記載,夏商周,春秋戰國,看清楚,這個時期是奴隸社會。還沒進入封建社會。從秦開始,正式進入封建社會。

我們常聽央視說“九州華夏”,“天下九州”

“九州”是中國的別稱之一。古代中國人將全國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分別是:徐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所以我說,從華夏九州,安徽都是附屬各州。荊州,通常認為是湖北,青州山東,揚州包含江浙江西福建皖南,徐州,豫州河南。天下大勢華夏初定。還有很多區域未充分開發,東夷,南蠻,西戎,北狄。

夏商周時期還是部落、諸侯國為主,諸侯建立的商朝——500年的兼併融合。周朝有幾百個諸侯國。有人說,周朝不是統一的國家,如果沒有秦始皇,現在的中國就像歐洲一樣,分為很多個小國家了。因為秦始皇行郡縣制,書同文,車同軌,等制度,讓各國的文字統一,才有了統一的概念。

周時期的吳越爭霸,歷史書上是很多的祥解的。吳王闔閭到吳王夫差,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從吳滅越到越滅吳。從週一直鬥到春秋、戰國。蘇州城即吳王夫差時期伍子胥規劃建設的,一直至今幾千年未變的城市格局。蘇州也是“吳”的核心。


吳滅越,越滅吳,楚滅吳越,看看這春秋戰國變動形勢圖。安徽都是各國的附屬,被瓜分,成緩衝帶。

從奴隸社會開始,安徽都被周邊河南、湖北、江蘇、浙江、江西、山東各省勢力瓜分。周邊各省要麼是古九州之一,要麼是實力很強的魏、楚、吳越、齊魯等國。各省的勢力版圖從華夏初定時期就基本成型了。

再到後來的秦、漢、三國……也就是說江浙一直都是歷史主角,而安徽連配角都算不上。

為什麼人們都說“江浙”、“吳越”?就好像山東都說齊魯一樣,齊魯不是一個國家,但都是一個語言文化風俗圈的。歷史上合併在一起的時期太多了!所以人們印象上已經自然而然地認同為同一個地區了!

當然,從封建社會末期明朝開始,又有了一次大的地緣整合,南京是明國都,不可能只佔屁大點南京城吧?所以有了“南直隸”。而清朝又迅速分割了。“南直隸”成了“江南省”,因為北京成國都了。

而安徽為何叫“皖”?皖 春秋時國名 《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皖國,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二漢屬廬江郡。皖國太小太短了,大家可能都沒聽過。

“皖國”,即古桐國。桐,或桐國。春秋時,桐國大體為北上爭雄南方大國楚、吳、越國附庸,時而依附吳,越滅吳後,屬越。《兵聖孫武》記載:豫章附近,存在獨立小侯國。每年向楚另納賦,獲得楚保護。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滅越,桐國再度附楚,在強鄰環伺的春秋時代,弱小桐國不得不朝吳暮楚,戰戰兢兢揣摩大國臉色,後被楚吞了。😂

所以我說,安徽根本沒有自已的文化、語言,都是周邊各省的影響範圍。

江浙的歷史淵源深厚,正所謂吳越、齊魯,世人皆知江浙。


同裡江南雪生態果園


這個問題就像是在問,你是和兄弟親還是和鄰居親?歷史上江蘇和安徽同屬一家,雖然後來分家了,但江蘇應該和安徽歷史淵源更深。

提起江蘇省和安徽省的歷史淵源,就不能不提江南省。根據我瞭解的資料顯示,清朝江南省前身是明朝的南直隸省,設置於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省辦公地點在江寧(現南京市),轄區相當於現在的江蘇、上海、安徽。



圖片來自網絡
由於清朝初期,天下尚未統一,各種勢力鬥爭不斷,而作為滿清政府重要財庫和人才儲備基地的江南省,其穩定性對滿清政府的統治天下至關重要,因此,順治帝把江南省分而治之。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江南省被一分為二,分為江蘇和安徽兩省,江蘇省名以江(寧)和蘇(州)而來,安徽省名以安(慶)徽(州)而來。江蘇省駐地在蘇州,而安徽省駐地在南京。


根據資料顯示,1760年(清乾隆25年),江蘇省府遷址南京,而安徽省府遷址安慶。至此,江蘇和安徽真正分家,直至今日。

而江蘇省和浙江省的歷史淵源來自揚州,古代揚州為華夏九州之一,而浙江和福建同屬古揚州,江蘇省淮河以南地區也古屬揚州。由於歷史朝代更迭,滄海桑田,演變成今日格局。
圖片來自網絡

綜上所述,我認為,雖然浙江和安徽都和江蘇的歷史淵源深厚,但江蘇和安徽歷史淵源應該更深厚一些,畢竟清朝時江蘇和安徽同屬一家,你們認為呢?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題主作為參考。


曾經6029059217


明代開始才從浙江把蘇南劃出的。從此就有了江蘇省,江南文化發源,精神核心還是在浙江,所以從區域上理解,蘇南,浙北是真正的江南,這沒錯。但江南吳越文化發源地是浙江,這是變不了的。

上海也是從明代開始從浙江的嘉興劃出,史料上有明確記載,明代的上海地方誌寫明,那時的上海人是以說嘉興話為榮,到今天,嘉興人去上海說自己家鄉話,上海只會問“儂啥噶區個。”

江蘇的蘇南從浙江劃出才多少年?從古至今蘇南一直深受浙江文明影響巨大。僅唐宋時,現在的蘇南屬二浙,你們不認字嗎?如再往遠說,國際唯一公認“世界二大農耕文明之一的,水稻文明發源”,就是浙江的"馬家浜"與“河姆渡文明"。"良渚文明與古都城“更是承前啟後形成完整的證據鏈,證明了"中華文明發源”。

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對江蘇的文化復新影響至今還是很深,沒有那時的“中央大學”會有今天的“南京大學“嗎?飲水思源,好好學些歷史,中國歷史上最富最有文化的不是江蘇,別把蘇北也混淆成江南了。


鶴林雨露3


這個問題就相當於說江浙滬皖三省一市的歷史淵源

首先,皖北和蘇北都是淮海文化,蘇南和皖南還有浙江以及上海都是大吳越文化圈,當年清政府為了避免江南省過去強大,而進行人為的文化差異拆分,這也造就了兩個省省內文化的不認同,徽京也由此而來,因為江蘇省名取自江寧府(南京)和蘇州府,安徽省名取自安慶府和徽州府(黃山),但是安徽省政府一開始也在江寧,所以也就造成了南京對安徽的向心力非常強,而蘇南經濟一直位居全國前列,所以蘇南和南京不對付,加上近代上海的強大,浙商的走遍全國,吳越文明又走向了再一次的輝煌,所以這個問題再次出現,就是蘇南與上海浙江的向心力更強,而皖南也是如此,今天杭州下屬的老嚴州府三縣,即淳安桐廬建德,在古代也是受徽州文化影響很深的地方,而皖北以及蘇北則明顯與魯南形成了淮海文化圈,這一區域徐州的影響力非常大

所以,江蘇和浙江和安徽都親近,道理則很簡單,蘇南曾經屬於兩浙行省,古揚州之地,而後來則同與蘇北同屬江南省


逐夢星辰丶


網友答題寫得很好。我寫一首詩答題:古時有個江南省,長江淮河相依鄰。公元一六六七年,一省劃為蘇皖分。江蘇安徽稱徽京,兩省人民一家親。一家分家為兩戶,蘇皖就是一家人。(僅供答題)。






關注社會情感文化


這個問題太難回答,因為江蘇,安徽與浙江三省,本來就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但是小鳥認為江蘇還是應該與安徽更親。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們不防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來探討一下。

首先,江蘇與浙江都有一部分地區處於吳越文化帶地區。吳越本為一族(百越族),但又有本質的區別,也可以說曾經是兩個單獨的文化體系。



吳文化歷史更長,可以追溯到一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三山文化,發源地在太湖流域,也就是現在的蘇錫常。而越文化同樣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發源地在浙北紹興杭州一帶。勾踐破吳後,兩種文化才逐漸融合。


(吳語分部區)

而如今的蘇浙,或者說蘇南與浙北,雖然語言相似,但行事風格上仍有較大的區別。浙北地區保留了較多的百越質樸、悍勇和進取的心理特徵,一種多少帶有野性成分的精神氣質,蘇南地區則較為平和,與徽州文化的性格比較接近。其實,如今的浙北地區,古越人的比例已經很小很小了,而大多數為吳人的後裔,只是保留了越人的部分性格與習俗。而大部分越人已南遷至浙南與閩北地區,為甌越與閩越,因此如今的浙江人和福建人“勇闖天涯”的性格極為相似。有興趣的可以自行搜索《越人南遷》資料,這裡不多闡述。

而徽州文化的前身卻和越文化是同宗,或者說是越文化的一個分支,直到秦漢時期才被中原文化影響。但徽州地區後期由於地理或者政治原因,與吳地接觸較多,逐漸被吳人同化,然而身上的百越特質逐漸削弱,屬於中原文化和吳文化的緩衝地帶,自成一派。



(徽派建築)

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吳越是同胞,也是世仇,吳徽是遠親,徽越是近親!(這裡的“徽”指的是徽州文化,不是廣義的“徽文化”)

大家注意了!至此為止,小鳥文中提到的一直都是“吳”、“越”和“徽州”,並不是江蘇,浙江,與安徽!

題主的問題是江蘇省與安徽浙江兩省的關係,並不是蘇南,浙北與皖南的關係。那我們就不得不提位於長江以北的“江淮文化”與“中原文化”。



(江蘇省三種文化分佈,粉色為吳文化區)

眾所周知,吳文化與徽州文化在蘇皖兩省都只佔據很小的比例。特別是吳文化,在江蘇省內只有極個別城市繼承,分別是蘇州,無錫,常州,還有南京,鎮江和南通的一部分,泰州的極小部分。而絕大部分地區被江淮文化與中原文化主導。安徽情況則與江蘇類似,徽州文化只佔到小部分比例,甚至兩個省的省會與徽州和吳文化都不沾邊。因此,蘇皖兩省大部分地區文化都更為接近,而浙江卻與江淮,中原文化沒有太大關係。

明清兩代,江蘇和安徽甚至同為一省,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江南省(南直隸),時間長達500餘年。雖然曾經浙江與江蘇部分地區也短暫的組成過“兩浙路”,但併入的僅僅是“蘇錫常鎮”地區,並非整個江蘇!反觀當今,江蘇省會南京在經濟發展上也與安徽更加緊密,與浙江以及蘇錫常地區交往不多。

(明清兩代的行政建制:江南省)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江蘇與安徽的歷史淵源或者文化淵源要較深於浙江。


小鳥很大


安徽、江蘇、浙江位於長江下游地區,三省互為相鄰,目前的政區格局也是在歷史長河中逐漸演變的結果,我們不妨來梳理一下:

古代中國一般分為九州,到漢代演變為十三州,目前的安徽、江蘇、浙江都屬於古揚州和漢代揚州,古揚州包括淮河以南、長江流域、珠江流域,漢代揚州仍包括了淮河以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

在春秋五霸時代,今天的安徽大部分屬於楚國,江蘇南部屬於吳國,浙江大部分屬於越國;在戰國七雄時代,吳越被楚所滅,今天的安徽江蘇浙江都屬於楚國。

秦代實行郡縣制,全國劃分為36個郡,今天的安徽江蘇浙江分屬於薛郡、九江郡、會稽郡。

漢代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再把全國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後改稱為十三州,今天的安徽江蘇浙江屬於漢代揚州的楚、淮南、廬江、吳四郡。

唐代的一級政區是“道”,今天的皖北、蘇北地區同屬於淮南道,今天的皖南、蘇南、浙江同屬於江南道。後來江南道拆分為江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其中江南東道包括了今天的皖南、蘇南、浙江、福建。

宋代的一級政區是“路”,原淮南道拆分為淮南東路和淮南西路,今天的蘇北和皖北大部分屬於淮南東路,皖北小部分屬於淮南西路;原江南東道拆分為江南東路、兩浙路、福建路,今天的皖南和南京地區屬於江南東路,今天的浙江、上海、蘇州無錫常州鎮江(蘇松常潤)屬於兩浙路。

元代的一級政區是“行省”,今天的皖北、蘇北屬於河南江北行省,今天的皖南、蘇南、上海、浙江、福建屬於江浙行省。

明代的一級政區是“省”,今天的安徽、江蘇、上海屬於南直隸,浙江、福建單獨建省。

清代的一級政區也是“省”,清初期,今天的安徽、江蘇、上海同屬於江南省,浙江、福建仍單獨為省;西元1667年,江南省拆分為安徽、江蘇兩省。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

在清代的西元1667年,安徽、江蘇分省,距今已有350年了,

在明代和清初,安徽江蘇分省之前在同一個政區(南直隸和江南省)有近300年;而浙江單獨建省距今已有650年了。

在元代,是經常被浙江人喜歡掛在嘴邊吹的江浙行省,存續時間僅有幾十年。江浙行省的範圍與唐代的江南東道大致相同,包括了今天的皖南、蘇南、浙江、福建等地,並不是人們錯以為的只有江蘇、浙江兩地。

在宋代,是最被浙江人引以為豪的兩浙路,時長超過了300年,其範圍包括了今天的浙江省和蘇南四市(蘇松常潤四府),這也是浙江省唯一一次和蘇南四市單獨在一個政區。此時,皖南與南京地區組成了江南東路,蘇北皖北組成了淮南東路。

在唐代早中期,今天的皖北蘇北同屬淮南道,今天的皖南蘇南浙江福建同屬江南東道。而在隋唐之前,實行的是郡縣制和分封制,今天的安徽江蘇浙江大多數情況下分屬於不同的郡縣或國家,頻繁變化,情況複雜。

我的結論:安徽江蘇是一對在350年前分了家的孿生兄弟(而在350年之前的一兩千年都是一家人),而浙江與安徽江蘇更像是親戚關係,歷史越久遠,親戚關係越近乎,尤其是蘇南皖南與浙北的關係非常緊密。

如果說到文化,皖北蘇北同屬一個文化圈,皖南蘇南浙北同屬一個文化圈,浙南福建同屬一個文化圈。











和語濤聲


忍不住也要說兩句,有什麼好黑安徽的,這三省中安徽,江蘇都是兩河三分,古代冷兵器時代長江是最好的防禦帶,所以必須有“江東”一說,皖南和蘇南浙北本就一體,同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是人為分割。你所說“江浙”從狹義來說是不含蘇北和浙南的,浙南也是閩南語區。古代“江浙”也等同於“江東”一帶,長江在安徽蕪湖向北流。說古國,周春秋江南還都沒有一個像樣的國,戰國時小國林立數不勝數,只是說皖北近中原,皖南又處吳楚分界線戰亂就多。你說的也僅僅戰國這段時期,樓上有說皖和蘇是雙胞胎我比較認同,在中國歷史近一百年前海權不重要的時候,皖和蘇從地理上最接近,轄內兩河三分,在中國地圖上這兩地相似度我說最高,皖北蘇北、皖南又以蕪湖為界同蘇南浙北文化語言相通,皖南以安慶,黃山(古徽州)和現在的江西婺源一代又是一體。只是近代海權興起,沿海發展快過內地所以皖,蘇才差距越來越大。長三角古來就一家,以北長江沿線上海南通揚州等至皖蕪湖市,南至杭州,的三角區才是最純的長三角,皖北蘇北浙南都不算。


楓羽13


整體而言,蘇皖地理和文化更接近。但是局部地區則有不同。

因為江蘇安徽本就是複雜地理和文化組成的。地理上,蘇皖同時跨越淮河與長江,分為中原地區、江淮地區、江南地區,文化上都包括中原文化、江淮文化、吳文化。所以在構成上,蘇皖比較接近。由於蘇皖行政區本就是為拱衛應天府(南京市)而設立的,所以安徽與南京關係很緊密,人口、語言、飲食都有緊密聯繫。兩省又是人為地南北劃分,而非語言文化習俗等的劃分,這和中國絕大部分省依山川地勢劃分原則不同。這種多樣性,導致內部凝聚性很低。江南省一分為二,清朝還不甘心,又把江蘇進一步分為江寧佈政和江蘇佈政兩個行政區。而明朝的一個“省”就是一個布政司,而江蘇卻是名義上一個省,實際上是兩個省。清末要在江寧布政司的基礎上正式拆分江蘇,成立“江淮省”,可惜未成功。因為江蘇的官員認為,拆分後的兩省太小不能自足自保。

而江浙的緊密關係則是從局部來看。因為蘇南與浙江聯繫較緊密,語言相似,所以文化上更近。同樣皖南也有吳語區,與蘇南浙北關係也較深。但是,蘇北皖北和浙江則沒有什麼關聯,也沒有任何歸屬。蘇皖江淮區,和吳語圈一樣,也是內部一個文化圈,有著相似的語言、風俗、飲食等。

所以說,蘇南與浙江關係比較近。但是江蘇與安徽則更像是雙胞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