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何的命運,不得已的薄情——《半生緣》

無奈何的命運,不得已的薄情——《半生緣》

1.

將張愛玲的小說改編成電影是一件極為冒險的事。景物描寫的細緻,人物內心的搖擺,事態稍縱即逝的捕捉,很難用畫面來表達。好在電影也有著天然的優勢,讓扁平的人物從書裡鮮活的走出來,甚至用觀眾更加理解的方式動作起來,同樣可以將一個故事講得沁入肺腑。

這部電影在豆瓣得分是7.5,作為以文藝片聞名的導演許鞍華,沒能夠取得更高的分數,除了上述的原因外,《十八春》作為張愛玲中後期的作品,摒棄了大量浮華絢爛的場景和奇情人物的命運,選擇看似更加樸素和灰暗,不張揚的小人物的人生,也讓整個片子減少了發揮的餘地。

這部電影獲得了金馬獎的造型,原創歌曲(黎明演唱)以及最佳女配角(梅豔芳),已經是非常大的肯定。

2.

曼楨和全家7個弟妹還有母親住在上海常見的幽暗的弄堂裡。她還有一個做舞女的姐姐曼璐,他們全家的主要收入來源都來自於她,曼楨在工廠賺的,補習賺的,只能填補一小部分。

她的日子忙碌,單調,不知前程,但是年輕總是好的,她很快同工廠裡的兩個年輕人叔惠和世鈞成了好朋友。

當她和世鈞成為戀人後,還是向他交了底。雖然姐姐出嫁,於兩個年輕人來講是件好事,覺得心靈的重壓已去,但是她們家更多的經濟重擔也壓在了她的身上。她不忍和他儘快結婚,也是不想太快壓垮他。

結果命運趁虛而入。她的姐姐將她作為借腹生子的工具,軟禁起來,世鈞找不到她,終於娶了別人。

兩人再相遇已經是18年後。雖然感情猶在,但是中間已經十幾個春秋過去,恍然已是半生。

3.

張愛玲的原著將這個故事講的波瀾不驚。只是細細的告訴你,那天的天氣如何,他們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穿了什麼衣服。

好像什麼都沒有錯,好像即使從來一遍,曼楨和世鈞也未必能夠迅速的,抓住命運隱藏的草灰蛇線一樣的伏筆。

但是愛意如此分明的兩個人還是不能夠在一起,讓同為小人物的觀眾看了後,的確會茫然不知所措。

曼楨也許就是多了那一點點的自尊和善良。就是在經濟條件最差的時候和世鈞結婚又怎樣?無非就是被人說貧女終於找到一個好戶頭罷了。我在這個渾濁的塵世裡,就是活出了快樂的光彩,誰奈我何?

世鈞也許就是多了那一點點的混沌和猶豫。他如果堅持著結婚後再離開上海,他如果在家人發現曼楨有一個舞女姐姐的時候,更加堅定的站在她這一邊,也許曼楨會因為他的堅決而態度改變。

至少,兩人不會爭吵,不會冷戰,不會一個不經意的告別就再也不見。

這部戲裡公認的最壞的人無疑是曼楨的姐姐曼璐了。她的狹隘自私,徹底傷害了她的妹妹。但是細看的時候,我覺得最讓人齒冷的是她們的母親。

愚昧不通世事的母親常有,但是心安理得的任由大女兒做舞女養活全家,心安理得的為了保住大女兒賺錢的地位,讓二女兒受其迫害,則非一般的昏聵了。

所以,曼楨從一開始就處在一個極為危險的困局,她如果不盡力的掙脫,就會立刻的沉淪,而她自己始終沒有意識到而已。

她在曼璐死後,回去嫁給姐夫只為照顧孩子,則是她從小深受其母親所害的另一個明證——你沒有那麼金貴,特別是生了孩子以後。

你做的任何事都不能夠為了自己,你需要給“社會”一個說法。借腹生子是當時常有的,為了孩子嫁給父親也是同樣被鼓勵,曼楨終於和曼璐一樣走上了他們昏聵的母親為她們設下的局,只不過更加的稀裡糊塗而已。

不過,那個時候稀裡糊塗的人並不是只有她一個。世鈞娶了不愛的翠芝,他一輩子不知道她中意的其實是他的好友叔惠。然而,翠芝自己確是知道的,也大膽的解除了婚約,但是也終於在叔惠的膽怯下敗下陣來。

每個人都被混沌灰暗的社會洪流裹挾著往前走。有的是真的不明確,比如世鈞和曼楨;有的是明確但不敢聲張,比如叔惠和翠芝。一個不小心就陷入到泥潭,一個不留神就錯過了機會,一個不經意,再回頭已是百年身。

無奈何的命運,不得已的薄情——《半生緣》

4.

較原著而言,我覺得電影改編的好的有三處,前兩處都是叔惠和翠芝的場景。

一處是翠芝的鞋跟斷了,世鈞回去給她取鞋來換。原著的發生地點是在電影院,世鈞並不樂意,回到影院後,還賭氣似的馬上買了下一場的票,說自己因為拿鞋錯過了電影,需要重看,藉以鳴不平。

電影裡將事件的發生改在湖邊遊船。當然是出於讓叔惠和翠芝滋生情愫的考慮,讓大家看著他們四目相對,愛意互生。

相信很多人會對這樣的編排充滿感激,畢竟張愛玲的描述太隱晦了。但是,我私下覺得,敢於賭氣再看一場電影的世鈞卻更為有趣生動一些,不是一個一味任人擺佈的老好人。

另一處是叔惠若干年後再次和已經是世鈞妻子的翠芝相遇。兩人獨飲良久,飲著飲著,翠芝閉上眼睛,頭靠在沙發上,叔惠慢慢的將頭靠上去,離得那麼近那麼近,但是終於還是又滑落了小來,嘴裡說著:“這麼多年都是因為你。”兩人都沒有再進一步。

無奈何的命運,不得已的薄情——《半生緣》

猜想觀眾心裡一半是希望進,一半是希望退;看過原著的覺得心下惶然,不知這樣的失控會發展到哪裡,沒有看過原著的估計心裡還懷著希冀,以為這半世糾纏,終於還是可以成全一對男女。十分的驚心動魄。

最後,自然是結尾了。小說的結尾讓世鈞對曼楨和姐姐以前的初戀男友間戀情充滿祝福,雖然是塑造了一個更完美和順應時代的男人,但是總讓人覺得薄情的有些出乎所以。

電影的結局就感覺好很多,雖然也一樣說出了那句著名的淒涼的臺詞:“我們都回不去了。”但是,兩人表情悽悽,淚眼盈盈,總讓觀眾覺得還有盼頭似的——畢竟才半生,大家還有下半輩子可以在一起。

5.

所有的演員都是近乎本色出演。

風塵的曼璐自然是梅豔芳扮演,狡詐的姐夫自然是葛優的小眼神才撐得住。黎明一貫的優柔形象帶入到世鈞,一貫的讓人不忍苛責;形象乾淨,氣質冷淡剛烈的吳倩蓮和曼楨的形象幾乎融為一體。

讓我最為眼睛一亮的是姐姐以前的初戀男友的扮演者王志文。他一出場,我覺得立刻空氣裡就多了幾分曖昧的氣氛——作為一個縣級醫院的醫生,氣質也太出挑了些,也難怪世鈞多心。

但是看到結尾,導演又並沒有像書中一樣,安排吳倩蓮和王志文在一起,可見不管是書裡還是戲裡,差那麼一點點運氣都不行。

6.

整部影片的色調都是灰撲撲的,唯一每一次點亮銀幕的就是幾張明豔沒有經過世事的笑臉。後來,大家人到中年,笑臉也欠奉,只憑著各人的一點點生氣撐著,非常的說不出的難過。

好在結尾的時候,配合著世鈞和曼楨的重逢,林夕婉轉豔麗的詞句被黎明緩緩的唱出,一切都那麼的契合,甚至歌曲中融入的花腔女高音。彷彿帶著觀眾又經歷了一遍他們這半生的情緣,有時深情,有時落寞,有時奇峰險峻,終於最後還是能夠從容妥帖的融合到一起,已經是非常的圓滿和不容易了。

以前的命運無奈何,以前的薄情不得已,已然看過半生的風景,留下一個綿綿不絕的華麗的高音當做結束,觀眾和劇中人一樣的捨不得。

無奈何的命運,不得已的薄情——《半生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