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死對頭《紐約時報》又搞了個大事情,匿名「高官」爆料川普

川普的死對頭《紐約時報》昨天又搞了個大事情,把彼此推上了輿論風口浪尖。

《紐時》昨天刊登了一篇來自川普政府高級官員的匿名文章,不僅以辛辣的文筆痛斥川普總統的不合格,更是爆料道,政府高層有一批安靜的抵抗者,為了挫敗總統的“糟糕的傾向”而默默不懈努力著。川普對這一切還懵懂無知。

川普的死對頭《紐約時報》又搞了個大事情,匿名“高官”爆料川普

紐約時報刊登匿名文章的標題:“我是川普政府中的一名抵抗者”。

這篇文章細數了川普從道德觀念到領導風格的一系列問題,並稱他“持續以一種危及合眾國健康的方式行事”。作者批評川普沒有道德觀念,作為共和黨人卻與保守派理念背道而馳。他認為川普總統的衝動基本上是“反貿易和反民主的”,而他又常常被衝動左右,做出必須被撤回的錯誤決定。川普的領導風格被作者稱作是“衝動魯莽、對抗、小氣和低效的”,他會不斷咆哮,與他會面經常會離題偏軌。

川普的死對頭《紐約時報》又搞了個大事情,匿名“高官”爆料川普

川普(資料圖)

在數落川普種種不是的同時,作者將本屆政府的政績歸結為像他一樣安靜地抵抗著川普的混亂作風的官員力挽狂瀾的結果,還提到有人想啟動彈劾總統的憲法第25修正案。“美國人應該知道,房間裡還是有成年人的”,他諷刺地寫道。他似乎想讓美國民眾對政府重拾信心,因為這種“反川普聯盟”的存在,政府還在正常運作。

無獨有偶,就在匿名文章發表的前一天,揭發水門案的華盛頓郵報資深記者伍德沃德(Bob Woodward)發佈新書《恐懼:川普在白宮》,援引內部人士對川普的風格做了相似的描寫,並提供了大量吸引眼球的細節。書裡寫道川普不理解美國為什麼要在朝鮮半島上花那麼多錢,並且提到前首席經濟顧問科恩(Gary D. Cohn)為了“保護國家”從總統辦公桌上“偷走”了一封川普打算簽名的信,這封信將宣佈美國退出與韓國的一項貿易協定,但川普卻對此渾然不覺。

川普的死對頭《紐約時報》又搞了個大事情,匿名“高官”爆料川普

伍德沃德的新書《恐懼:川普在白宮》

自川普上任,爆料白宮內幕劇情的書籍文章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從作家邁克爾·沃爾夫(Michael Wolff)寫的《火與怒 》(Fire and Fury)、到前白宮顧問奧馬羅薩·馬尼戈特·紐曼(Omarosa Manigault Newman)寫的《精神失常》(Unhinged),再到這本《恐懼》的發佈,都無一意外地通過曝光川普的糗事,已經或者即將成為“暢銷書籍”。

“叛國!誰寫的?” “不是我!”

類似的爆料劇情已經上演了很多回,但是這次還是給川普氣得夠嗆。他昨天下午五點在白宮一場活動上對著鏡頭瘋狂批評《紐時》發表膽小的匿名文章:“等我六年半後我不是總統了,紐約時報和CNN這些假新聞媒體就該倒閉了,因為他們沒東西可寫了。”

接著,川普開始狂躁地不斷髮推。他先是以一條一個詞的推特回應此事:“叛國?”然後他開始質疑報道的可信性,要求《紐時》把這個膽小的匿名者交給政府,又揚言要“抽乾腐敗的沼澤(drain the swamp)”。今天上午他又坐不住了,連發三條推文力證政府之高效,駁斥“假新聞”。

川普的死對頭《紐約時報》又搞了個大事情,匿名“高官”爆料川普

川普的推文

白宮新聞發言人桑德斯也立即憤怒發聲,要求《紐時》為抹黑總統道歉。今天她再次在推特上猛烈抨擊媒體對此事的渲染,並把交出作者的責任指向《紐時》。

媒體戲稱連續的爆料風波引出了華盛頓最愛玩的猜爆料者是誰的遊戲。川普已經下令在白宮“捉內鬼”,要求查出是誰向伍德沃德洩露了內部談話。知情人士稱他們已有懷疑對象,一名資深時政記者也指出,這篇匿名文章的作者體現出對保守派價值觀的捍衛,應該不是左派人士所為。

川普的死對頭《紐約時報》又搞了個大事情,匿名“高官”爆料川普

由左至右依次為: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國防部長詹姆斯⋅馬蒂斯、白宮幕僚長約翰⋅凱利、司法部長傑夫⋅塞申斯、國家情報局局長丹⋅科茨

主流媒體列出了一個包括副總統潘斯,國防部長馬蒂斯(James Mattis)甚至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川普的“嫌疑人”清單。其中,媒體和網友懷疑的重點對象是潘斯,理由是作者用了北極星(lodestar)一詞來形容剛剛過世的德高望重的參議員麥凱恩,而潘斯也在演講中頻繁地用到這個詞。但也有官員認為這個詞正是作者為了把視線轉移道潘斯身上的煙幕彈。

事後,許多政府高級官員,不管是不是“榜上有名”,都連忙出聲否認。潘斯的發言人雅羅德•阿根(Jarrod Agen)以“副總統只把自己的名字印在自己的專欄上”的推文極力否認此事。遠在印度進行訪問的國務卿蓬佩奧也親口否認撰寫該文章,並稱不服從命令的人應該辭職。

第一夫人梅拉尼婭·川普週四則發表聲明,強調了言論自由對民主的重要性和新聞媒體公正報道的責任。她批評匿名文章的作者正在通過 “怯懦的行為” 來 “破壞”這個國家:“如果一個人敢於指責人們的消極行為,他們就有責任公開地堅持自己的言論,人們有權利為自己辯護。對這位專欄作家來說,你不是在保護這個國家,你是在用你的懦弱行為破壞它。”

川普的死對頭《紐約時報》又搞了個大事情,匿名“高官”爆料川普

_____________

在《紐時》今天自己篩選登出的評論裡,批評這名匿名作者的其實不少,這也許是《紐時》出於避嫌的考慮。不過從刊登本身的行為來說,這可能是開了一個危險的頭。“白宮高級官員”的名號讓這篇文章掀起比普通專欄更大的風波,而“匿名”的缺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紐時》這個平臺的彌補——但問題也就出在這裡,作為一個有相當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媒體,它是否應該刊登如此來源的文章,或者說,其他媒體之後又是否應該效仿?很多讀者都會相信這是一名“內部人士”做出的判斷,比起一般的專欄顯然衝擊更大,相信《紐時》對作者及其講述的事情都有過審核,然而這也意味著,這些內容只通過了單方面的把關。這樣的言論和刊登自由裡,也包含有著風險性。

但同時,川普怒斥作者“叛國”也並不準確。憲法對“叛國”的定義是“發動反美戰爭或擁護美國的敵人,並給予他們任何形式的援助”,這篇文章的作者顯然不符合這些標準。最關鍵的是,為川普工作卻批評川普,這也許是不忠——這也是批評作者的聲音中一個主要觀點——卻不是與美國作對。而川普要求《紐時》交出作者身份,在推特上暗示意圖修改誹謗法,更是也違背了“自由”的原則。

川普的死對頭《紐約時報》又搞了個大事情,匿名“高官”爆料川普

川普與媒體

從另一個角度看,即使各種關於給川普揭短的爆料滿天飛,這些爆料都沒有實質性地動搖過川普的地位。對他不滿的聲音再此起彼伏,支持率依然穩定,在共和黨他仍有大批支持者,在中期選舉中,他支持的多名共和黨參選人也順利地拿下了初選。外界和團隊內部的明刀暗劍,尚無法撼動總統寶座。川普和《紐時》的觀點或許各自有人買賬,但二者的思維卻總是停留在水火不容和互相攻訐上,而忘記了民主的本意就是和而不同。

川普和媒體當然還可以再死磕下去,但誰又能扳倒誰呢?這場總統和媒體之間戰火的結果,只能是美國社會更大的裂痕。

(實習記者譚詩寧參與撰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