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用功夫到底是先「放下」還是先「看破」

學佛用功夫到底是先“放下”還是先“看破”

學佛還有一大堆的苦惱、起心動念,錯了!佛法是教我們“看破”、“放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

看破”才能“放下”。可是它兩個是相輔相成的,“放下”要靠“看破”,“看破”要靠“放下”,它是同時的,它沒有先後的。那我們在用功夫?用功夫到底是先“放下”還是先“看破”?各人根性不一樣。“煩惱障”重的人要從“放下”下手,你沒“看破”,佛教你“放下”,我們聽話,佛不騙我,我就“放下”,你這一“放下”就“看破”了,就幫助你覺悟,煩惱障重的。“所知障”重的人,喜歡研究,喜歡追根究底(所知障),他沒搞清楚他不肯“放下”,那就先幫助他搞清楚。用什麼方法?經教,叫他去研究經教,經教研究通了,他自然會放下。佛如是,沒想到中國的古聖先賢亦如是

那個時候佛教沒傳到中國來,我們今天唸的《四書》,《四書》上所說的跟大乘佛法沒有兩樣。

孔、孟、老、莊跟釋迦牟尼佛沒見過面,他們生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傳統文化不一樣,生活方式也不一樣,但是他們對宇宙人生的看法卻完全相同這是什麼原因?開悟了。他用什麼方法?跟佛用的沒兩樣,佛教“戒定慧”;他教“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他教這個,然後起作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佛起的作用比儒可大了,佛講到了生死、出三界,這段文上就有。所以勸我們要依教奉行。為什麼要依教奉行?脫離苦海。現在的人生、現在的社會確實苦海無邊,我深深體會到,我們要脫離苦海就得要依教奉行。

請看下面經文:

【經】汝等得佛經語。熟思惟之。各自端守。終身不怠。尊聖敬善。仁慈博愛。當求度世。拔斷生死眾惡之本。當離三途憂怖苦痛之道。

經文不長,就這麼幾句把整個佛法說盡了。人家要問什麼是佛法?這幾句就講清楚、就講明白了,一點都不囉嗦,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們看念老的註解:

【解】右經文乃如來普勸聞經之人專精修善也 。

念老這幾句話講得好!一般人讀經沒看出來,經文確實字字句句都不可思議,其深無底,其廣無邊。(註解裡面)

【解】佛經語通指舍惡修善、背塵合覺之一切法門。

“佛”指的是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學佛首先要認識佛陀”,這是早年章嘉大師我們第一次見面他就教我;你要不認識佛陀,你會走錯路、走偏差,甚至於走上邪道,那就錯了怎麼認識佛?讀經。讀什麼經?他老人家教我,讀《釋迦譜》,讀《釋迦方誌》。這個經很少流通,《大藏經》裡頭有。我是從這裡入門的,以後這個經在臺灣也流通了,現在可以買到這個本子。這兩本小經書唐朝時代的大德從經典裡面節錄出釋迦佛一生的行誼,有一點像《論語》一樣。《論語》是弟子們記載夫子(孔子)平常的言行,這兩本書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也是記錄佛一生的行誼,像《傳記》一樣。很不容易,它有類似的,都是這些有心人做的,做得好!我們讀了,對於釋迦佛有個正確的認識,因為他它都是從經典節錄的,有憑有據,不是隨便想象的。

佛出現在這個世間,經上記載的,也就是《釋迦譜》、《釋迦方誌》所依據的,世尊十九歲捨棄王位,他是當年也是一個小國國王的兒子,他要不出家,他繼承王位;十九歲對於人生“生老死病死苦”他看到了,他想這個問題,怎麼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怎麼發生的?把它的因找來、緣找出來,果報就明白了“因、緣、果報”搞清楚之後,他教我們“舍惡修善,背塵合覺”

這就是出家之後,前面一段期間的苦行。我們知道十二年,他三十歲開悟的,十九歲到三十歲,十二年,這十二年當中廣學多聞,印度在古代宗教之國,宗教發達,宗派很多,哲學之國,有智慧的人非常多,他一個都不捨,每個宗教都學習,每個學派都去參學,十二年。

十二年大概都看過了、都學過了,覺得怎樣?不能解決他的問題,他的問題是什麼?是生老病死,是六道輪迴。印度確確實實很多宗教對於六道里面的狀況,他們很清楚,但是從來沒有人提到,解決這個問題這釋迦牟尼佛最初提出的,如何能夠超越輪迴?這是一般宗教裡頭找不到的,所以他放棄了。

十九歲出家,放下了“煩惱障”;三十歲不再去參學了,放下了“所知障”。大乘佛法講兩種障礙讓我們沒有辦法提升,向上提升沒辦法,兩大障礙,所以佛法教我們“看破”、“放下”。“放下”是放下“煩惱障”,“看破”是放下“所知障”,從這入門;儒亦如是

儒家從“格物、致知”,“格物”就是“看破”。“物”是什麼?“物”是慾望,物慾,你要把所有的慾望放下,內心要放下“貪嗔痴慢疑”,外面要放下“財色名食睡”。這兩樣沒有放下,內有“貪嗔痴慢疑”,外還有“財色名食睡”,讀遍《大藏經》,你沒學佛,佛教你的你沒體會到,你沒做到

佛的教法,就是教我們“看破”“、放下”。這是我二十六歲親近章嘉大師,他老人家教給我的。以後看儒家的書,讀《四書》,一開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一套原來跟佛法講的一模一樣,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相同,不能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