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來永州三十年,一直對永州歷史文化充滿好奇,去零陵拍寫過很多次,突然發現自己只知道零碎片角,不僅僅是我,也許是很多永州人,只知道零陵有許多文物古蹟,遊玩零陵,大不過看看回龍塔、步行東山,瞻仰柳子廟,欣賞朝陽巖,遠眺香零山,無不有顯得零散、小氣的感覺,走進零陵古城,很難尋覓那濃濃古城的風貌與韻味,雖近年政府投入很多,重修東山景區和柳子街景區,也就是兩大片名勝,離古城風貌、底蘊相差甚遠。不下功夫全力打造,恢復古韻古神,很難做出全國有名的歷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自然也就很難實現古城的旅遊價值。作為永州人,更多的“身在廬山,不識廬山真面目”,非常難得的一座“金山”,我們只把它當做一座“煤礦”!無不可惜之至!

根據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教學參考地圖集》統計:“零陵是我國夏以前已出現的三十四處重要古地名之一。”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寫道: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這說明,先有舜帝南巡,後有零陵命名。對“零”的解釋,眾說紛紜。其中有三說比較有理:一是九疑山有泠水,古時“泠”“零”相通,零陵就是泠陵。二是零,指涕零,掉眼淚。相傳舜帝南巡,崩葬九疑。娥皇、女英二妃千里尋夫,淚染九疑荊竹。後人感其誠,故將舜陵改稱零陵。第三種說法更加神奇,包含兩個意思,一個是“零”就是“0”,就是沒有的意思,“零陵”,也就是說舜帝葬於九疑,壓根就沒有具體的陵墓,二個是“零”就是“∝”,無窮大的意思,也就是說偌大的九疑群山中的“萬山朝九疑”到處都是陵墓,就像舜帝“德播天下”一樣。

翻開中國古代史,就有史記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遂將舜帝晚年活動過的“蒼梧之野”設置一個縣,取名零陵,縣治設今廣西全州鹹水鄉。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置零陵郡,大致轄今永州、邵陽、桂林等地。郡治仍在廣西全州。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將零陵郡治所移至泉陵縣城(改泉陵侯國為泉陵縣),卻今零陵古城。零陵古城的前身是泉陵侯國。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首封長沙王劉發之子劉賢為泉陵侯。侯國轄今零陵區、雙牌、祁陽、祁東、東安縣地。侯國都城稱泉陵城,在今零陵城北,東山之西,今零陵泉陵街一帶。這時,泉陵縣與零陵縣(治所仍在廣西全州鹹水鄉)同屬零陵郡。《永州府志》講得很明白:“零陵本漢泉陵縣,東漢郡治於此。”隋開皇9年(589年)廢零陵郡,置永州總管府,改泉陵縣為零陵縣。永州府治和零陵縣治均在今零陵區。永州的得名,一說得名於永陵。《九疑山志》說“零陵又名永陵”。大約是從北魏溫子升《舜廟碑》中“疑山永逝,湘水長違”那句頌詞引伸而來。北宋地理學家樂史《太平寰宇記》也說:“舜陵一名永陵,自古禁樵採,置守陵戶”。二說因“邵西南有永山永水”。永山,位於雙牌縣永江鄉,相傳為古代永國後裔遷居之地,故名。其山所出之水叫永水。即今永江。從此,零陵、永州成為一地二名,常交替使用。在朝代更替中,永州或稱府,或稱路,或稱略,零陵縣總被它管轄著。儘管永州轄地有所變化,但零陵縣城卻一直未變。

零陵古城漢時為土城,宋代改建磚城,明清為磚石城。《永州府志》載:“今之城池,即漢零陵郡城。創建於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宋紹興中,趙善謐增修裡城,開慶、鹹淳增築貳廓。元因其舊,洪武六年(1374),永州衛指揮更拓之,而形成城西以瀟水為壕塹,由西南而東堤水為池,自東至北隅鑿土為濠,自北至西隅聯屬為池之局,城牆圍九里二十七步,高三丈,闊一丈四尺五寸。門七,曰: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太平、永安、瀟湘,各建樓其上。”沿瀟水東岸、東山山麓分佈著一批以民居、店鋪為主的建築,形成兩條空間軸線的城內大街和無數條縱橫交錯的街區小巷,從而構成了完整的山水古城風貌。正如民諺所說“兩縱三橫十八巷,青磚灰瓦馬頭牆,花格窗、石抱門,兩山一水景瀟湘”。

零陵毗接廣東廣西,地理位置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隆慶《永州府志·形勝》載:“永扼水陸之衝,居楚越之要,衡嶽鎮其後,九疑峙其前,瀟水南開,湘江西會,此形勝大都也。”“以之用兵則易守難攻,以之利民則可樵可漁,以之登覽則可展文人學士之才,發幽人遷客之思。”宋人吳之道所評價零陵古城:“不墉而高,不池而深,不關而固”。

古城周邊的一些地名頗具傳奇色彩,話說三國時張飛兵臨城下,零陵上將刑道榮與張飛戰不了幾個回合,就逃回零陵城裡,任憑張飛挑戰,太守劉度閉城不出。零陵城三面是水,一面是山,易守難攻。張飛見攻城不下,便將兵馬駐紮在離城20裡的接裡橋。一天傍晚,張飛帶著十多個扮成漁民的士兵,悄悄來到西城腳下,沿著通往瀟水河裡的一條排水溝爬進城裡,躲到了東山之上,迅速爬到山的最高峰鷂子嶺,張飛把一隻8斤重的靴子踢到了離城20裡的營中,將士們一看鐵靴,就知道張飛進了城,便火速趕來,與張飛裡應外合,攻下了零陵城。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飛取零陵的功績,在他爬過的那個水口修了一座橋,取名“水口橋”;在他踢落鐵靴的那個地方取名“接履橋”;張飛攻取零陵後,在東門嶺與南門之間建了一個點將臺,每日調兵遣將,操練軍士,準備再取桂陽(後孔明沒有派張飛去,派趙雲去取了桂陽),他駐兵的那個山現取名為“張飛嶺”,嶺下的“點將臺”至今依稀可辨。零陵人見張飛練兵辛苦,特地釀製了一種好酒慰勞他。因為張飛一臉大鬍子,有人就把這種酒叫“張飛酒”,也有叫“鬍子酒”的。

古零陵有 “五碼三臺,九井三槐”之說,

據《零陵縣誌》記載:“九井”是指撒珠井、紫巖井、呂虎井、春泉井、發珍井、惠愛井、朝京井、智泉井和楊清井,但“智泉”、“楊清”二井現已無法考證。除“九井”外,零陵古城內的靄士井、徐家井也是歷史悠久,承載了零陵燦爛的古井文化和豐富的人文內涵。

撒珠井:嵇有慶《零陵縣誌》載:井在“東山下,學宮前壙內。”在今撒珠井巷。井壁圓形,上設井欄,欄以巨青石鑿成,欄上刻:“古撒珠井,民國五年 ( 一九一六 )重修”字樣。井深五米餘,水深一米許。即使久旱不雨,但水源不斷。尤為奇特的是,井底均系小顆卵石,每逢日光下徹,水面晃動,猶如顆顆珍珠,古井名為“撒珠”。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紫巖(仙)井:該井位於中山中路文星街256號房址即張浚故居內,為張浚親手開鑿,至今仍然在供附近百姓取水飲用、澆灌。在用巨石鑿成的八邊形井欄上,至今還保存有明朝天啟皇后親書的“紫巖仙井,天啟六年”石刻字樣。天啟六年,即公元1626年,距今已788年,但水仍清冽,四季水源不斷,堪稱仙井。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呂虎井:又稱觀音井,嵇有慶《零陵縣誌》載:井在“東山下,吳孫權遣呂蒙取荊州,駐兵於此,扦劍湧泉,謂其有力如虎故名。即今觀音井。”此井位於今中山中路市中醫院內,井為正方形,井壁以大卵石砌成,無井欄。相傳三國時,東吳大將呂蒙駐兵零陵,一日,在東山練兵,馬渴人飢,呂跳下馬背,拔劍掘土,泉水湧出,後人用卵石圍砌,取名“呂虎井”。據說,後來唐代柳宗元被貶永州最初的居住地龍興寺的前身就是呂蒙將軍府,唐代草聖懷素從龍興寺古井裡淘出過一枚漢銅印“軍司馬印”,從此愛不釋手,常在他的得意之作鈴蓋此印。呂蒙將軍攻零陵,“軍令嚴肅,百姓不擾”;零陵人民為紀念他,在東山建孱陵侯廟,“神即吳將呂蒙也”。明代,在其址修關羽廟。零陵人還在城南百家渡修諸葛廟,在東山建漢壽亭侯廟(祭劉備)。

春泉井:位於中山中路水晶巷444號。井呈四方形,深五米餘,井壁以青條石砌成,井欄系用四塊大青石拼組,此井水質清澈,四季不涸。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發珍井:位於原零陵縣人民法院內,水色明淨,冬溫夏冽,井欄呈圓形,建國以後修理過兩次,現在的井欄是用水泥砌成,地面用水泥凍為四方形,旁有排水溝。

惠愛井: 嵇有慶《零陵縣誌》中引王元弼《名勝志》曰:“井在縣治前,水極清冽,相傳水脈通江水,遠近之民賴之。惠愛之名,未知始自何人? 予作記並書‘惠愛井’三字,因系以銘:惠之愛之,視井如斯;我來為吏,以井為師。”縣治前,原名縣門口,即今中山 南路零陵區醫療器械修配站所在地。

朝京井:嵇有慶《零陵縣誌》載:此井“在朝京坊”,即今東風大橋下面的北街,一九五九年該廠修建廠房時,此井被填,已掩沒無存了。

徐家井:徐家井現位於徐家井中路南側徐家井菜市場內,挖掘於明朝,井為方形,青石圍成。相傳明成祖永樂年間,朝廷對交趾(今越南)用兵,成祖皇帝特從開國大將軍徐達的後人中,挑出了一位能征善戰的將軍帶兵前往永州。交趾戰事一結束,凱旋的徐將軍奉旨駐守永州城。因其母愛參佛,看到府邸周邊居民飲水多有不便,徐母便命人在府前鑿了一口寬大的井,以供百姓日常之用,這就是徐家井。後來徐府毀於戰火,而井延續至今。

靄士井:位於七層坡居委會中山南路新街北側346號,始建於宋代,現存井為明代重修建,井為正方形,青石砌成,深3米,井四周地面鋪青石。此井自明重修後從未進行維修,但仍保存完好,水仍清冽,四季不涸。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三槐”,係指永州市內的三株槐樹。槐樹何以被列為勝景,在歷史上有“槐衙”,“槐廳”的典故。前者指唐代天街兩旁多槐樹,故號曰“槐衙”(見唐朝尉遲屋的《中朝政事》);後者指唐代的學士院第三廳閣子前有一株巨槐,因號“槐廳”(見宋代沈括的《夢溪筆談》)。

一株在“壽佛祠”內,即原北門大米廠。由於樹身已空,人們經常將字紙(過去人們以“敬惜字紙”為美德)拋入,三十年代的一天,有人誤將火種投入樹洞,火勢蔓延,樹被燒燬。

一株在“鎮署”前,後零陵地區人事勞動局所在地,六十年代,以有礙基建被砍。

一株在“府治”內,即原地區工商銀行內。樹身已空,扁平,樹幹成四十度左右傾斜,因小孩經常爬樹,腳印較深,宛如板梯,株圍抱餘,高四米多,上分三支,直指上空,全樹高十米許,歷盡磨劫,樹皮剝落,但入春以後,枝葉依然青翠茂盛,樹幹依舊勁挺,顯示了它無窮的生命力。此樹究竟是何年所植,無從查考。

“五碼”,即瀟湘門碼頭,大西門碼頭,小西門碼頭,太平門碼頭,南門外碼頭。其實有歷史價值的有八大碼頭。

1、瀟湘門碼頭

:始建於唐代,宋、元、明、清均有修繕,為永州古城沿河四大碼頭之一,青石砌築,上碼頭直進瀟湘城門。

2、大西門碼頭:明萬曆十九年(1591)知縣萬金復架浮橋,命名為平政橋。

3、小西門碼頭:位於南津渡辦事處七層坡街西端,東臨七層坡,南臨現沿江東路,西與愚溪橋隔河相望,北臨外河街。始建於漢代,宋、明代均有修繕,為零陵古城四大碼頭之一。相傳三國時,諸葛亮攻打零陵在此渡河。

4、太平門碼頭古稱“百家渡”,又稱楊梓塘碼頭,位於南津渡辦事處七層坡居委會255號中山南路太平門路西端,始建於明代,青石砌成。

5、廻龍塔碼頭:又稱老渡口。

6、諸葛廟碼頭:位於朝陽辦事處諸葛廟村,系青石結構。現存碼頭為明代所建,臨江水臺階為半月形,上23級臺階有歇臺,碼頭兩側沿河圍有三級40餘米長的方形青石,且碼頭建築風格獨特,是零陵城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碼頭之一。

7、南津渡碼頭:位於城郊南津渡村,系青石結構,建於明代,寬4.2米,石級44級,臨河臺階為半月形。上9級臺階設歇臺,上35級設小歇臺。

8、瀟湘古鎮東岸碼頭:位於七里店辦事處老埠頭村三組,西與瀟湘碼頭對稱,並與西岸瀟湘古鎮隔河相望,東面附近為老埠頭村三組村民住宅,往南為東岸瀟湘古鎮舊址。該碼頭為青石砌築,臨河為歇臺,上歇臺再轉向自北向南拾級而上坡長30餘米。由於年久失修臺階青石條已大部分坍塌,僅存5級青石臺階。

“三臺”即“望鄉臺”、“望江臺”和“望月臺”。

“望鄉臺”在三賢祠—今東風大橋東頭右側的高坡處。

“望江臺”在城中心偏西處的新街——今零陵區七層坡小學門前,這裡的地勢也頗高,瀟水就在它前面流過。

“望月臺”在千秋嶺—今千秋嶺小學所在地。這裡靠近東門,每當月出東山,徘徊鬥牛,此時此刻,墨客騷人徜徉於此,是會遊目聘懷,以極視聽之娛。古人就此命名,是富有詩意的。

古城自然少不了古橋。1、愚溪橋:位於愚溪入瀟水處,系石拱橋,建於清乾隆年間。橋為2拱,長19.5米,寬4.5米,兩邊護以石欄,兩端上下有石級,石墩石基堅實,《零陵縣誌》記載:“愚溪橋,河西愚溪上,地面清曠,木石叢秀,留連憩止,為一郡之勝。”因此,“愚溪望月”成為一大奇觀。而“愚溪眺雪”則是著名的永州八景之一。

2、接履橋:又名接音橋,位於接履橋鎮接履橋村。始建於三國,明、清重修,古時是溝通廣西、衡陽大道。橋為單孔石橋,橋面上有明、清重修之石刻,橋上建亭,原亭內設有關公石刻像及石碑,橋兩頭皆立一對石獅。傳說三國時,張飛攻打零陵,後援上不來,他在東山猛喝聲,關公在此聽見了,飛馬馳援張飛,故名“接音橋”,後音變為“接履橋”。

3、

茆江橋:位於南津渡辦事處茆江橋村,建於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是典型的湘南雙拱石橋,長45米,寬6.2米,拱高8米,寬15米,橋面立雕花石欄,橋西端設石獅一對,現僅存一座石獅。

4、仙人橋:位於南津渡辦事處茆江橋村四組,建於清代,南北走向。橋面面積為200平方米,雙拱石橋,拱高6米,拱寬13米,橋長32米,寬6米。

5、賀家橋:位於七里店辦事處向家灣村二組,建於明代,青石結構,面寬3.6米,面積為21.6平方米。一拱,拱高3.5米,拱底寬3.2米。橋面東西兩側置長方形石欄,是瀟湘古道的必經之路。

古城門分為東城門與南城門。東城門位於零陵區城東、東門巷101號,是永州古城七大城門中唯一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城門,分為內外兩道門,且相距12米。其中宋城門(內門)牆基為青石所砌,其上小青磚磚砌,券頂底寬3.5米,進深2.5米,通高4米。明城門(外門)全為青方石所砌,分為內外兩層,內層底寬3.5米,進深6.4,券頂通高3.3米;外層底寬2.8米,進深4.6米,券頂通高2.8米。該城門於2003年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南城門位於零陵區城南路南端,建於宋代。青石砌成。現存城門券頂已塌毀。原門寬4米,進深6米。今存城牆段43米。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古城及附近還有著名的古亭1、福壽亭:位於南津南路西側,南津渡辦事處福壽亭居委會轄區內。建於清光緒十年(1884),東西向,長13米,寬7米。東西牆為石牌坊,中設券門,抬粱式,盞小青瓦,現存西牌坊,上題“福壽亭”,環以取龍戲珠石雕。亭內有石柱四根,高約5米,寬約0.4米,4根方形石柱刻有楹聯。福壽亭歷史久遠,是永州古城保存至今唯一的清代青石結構式建築,結構獨特,石雕精美,其歷史、文學、藝術價值甚高。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2、節孝亭:位於鈷鉧潭村,建於清光緒四年(1878年),清翰林院待詔邑人熊學禮為母節敬孝捐修建。亭系磚木結構,抬梁支撐屋面,蓋小青瓦,封火山牆,各有一券門。亭長11米,寬7米,內有石柱4根,高4米,上面陰刻兩副對聯,一副是“古井流香,人懷六峒;賢泉比潔,地紀零陵”。一副是“憩片時,沿堤尋柳跡;飲一勺。放步到楓林”。南券門上,有豎寫“奉旨旌表”四個大字,下面橫寫“節孝亭”,四周飾以浮雕雲龍圖案,均為石刻。亭旁同時建茶舍,內有熊學禮親筆題寫的《奉節母命鼎建茶亭記》石刻一塊。2003年5月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3、諸葛廟亭:亭位於瀟水河畔諸葛廟村。現存建築系磚木結構,東西券門為磚造,硬山牆,山牆門額豎刻“諸葛廟亭”四字。亭深13.5米,寬11米,面積為148.5平方米。2002年7月公佈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零陵古城還有一點特色就是古巷。

1、水晶巷:在永州古城內的古街巷中,以水晶巷最為出名。該街巷東連中山南路,西接正大街,長約150米,寬3—5米不等,類似京城衚衕。街巷內多石庫門,穿過石庫門,就是一個個呈“中”字、“品”字或“串”字的院子,院內粉牆黛瓦,漏窗巧綴,富有江南水鄉的風韻。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2、鼓樓巷:該街巷分為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段,走向基本保持原狀。東西向又成“Y”字型佈局,總長度約為300米,寬3-6米不等;南北向長約100米,寬4米左右。保存了部分1-2層的木結構房屋和成片的鵝卵石鋪地。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3、總督巷:該街巷呈“L”型佈局,總長度約300餘米,寬2-4米不等,空間尺度基本保持原狀,多曲折,為青石板路面,保留了大量的1-2層木結構房屋和民國時期的土磚建築,巷內的青瓦、漏窗、古石墩等歷史建築元素保存較好,具有較為濃郁歷史氣息。

「講述永州故事」博大精深、底蘊深厚、全國罕見的零陵古城

4、三多坊:該街巷因先前是酒、麵粉、軋籽等手工業的工作場所,而被命名為“三多坊”。東西向東起正大街,往西走80米則到街巷盡頭,寬約4米,道路正中間為青石板鋪地,兩邊配以鵝卵石鋪地;南北向長約100米,寬為3-5米,其南、北兩端進口較窄,中間較寬,兩側完整地保留了以青石磚古牆和部分木結構房屋,較好地延續和保存了歷史風貌。

5、內河街:現存內河街長度約為80米,寬2-3米,巷內較為完整地保存了長約40米、高約2.5米的青石磚古城牆,這是永州古城內最為珍貴的遺址之一。

6、文星街:該街巷位於七層坡菜市場北側,呈東西向,東連中山南路,西連解放路,南過菜市場為七層坡,全長 330米,寬約3米,因南宋“文星”南軒夫子—張栻曾隨父張浚在此街居住近十年,而以“文星”命名。

7、大西門路:該街巷東接新街,西至大西門碼頭,長約150米,寬約7米,以永州古城七門之一的大西門命名,原是通往大西門碼頭的必經之路。

8、小西門路:東接七層坡路,西至小西門碼頭,長約100米,寬約4米,以永州古城七門之一的大西門命名,原是通往小西門碼頭的必經之路,河西對面的是古愚溪橋。

9、太平門路:該街巷是東起中山南路,西至太平門碼頭,長約250米,寬 9.5米,以永州古城七門之一的太平門命名,自古以來是城南東西走向最長的一條老街。這條街曾叫縣城隍街,因為縣城隍廟的舊址就在城南路北端與太平路三叉路口附近,且由於城隍廟的存在,該條街巷在當時是永州古城內較為繁華的街巷之一。

一座功能齊全的古城,曾經記錄著歷史的悠久與輝煌,如今,有的古蹟尚存,但已破損,有的已經灰灰湮滅,只留下記憶,但歷史文化隱約可現。

時代的變遷,朝代的更替,這都是無法逆轉的事實,但卻留給了這座古城寶貴的財富,打造全國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如若“修舊如舊”恢復零陵古城歷史風貌,將是利千秋,造福後代的大好事,將會成為全國聞名的旅遊名片,永州經濟騰飛的夢想就會實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