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德秋拍」宋拓《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考論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自古有碑無帖,隋文帝開皇年間(581—600)嘗以獲王羲之《蘭亭序》,模刻石板,始有法書墨本者出。唐太宗裦集二王墨跡,惟《樂毅論》為石本,當為刻帖之始。南唐烈祖李升升元二年(938),出秘府所藏王羲之真跡,刻為四卷,為《升元帖》,乃刻帖成部之始。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黃丕烈舊藏宋拓石刻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二十卷 (宋)薛尚功撰 宋搨本。存十二卷(七至十六、十九至二十)。六冊。作者薛尚功(生卒年不詳),字用敏,錢塘(今屬杭州)人。據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清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可知薛尚功南宋初嘗為通直郎僉書定江軍節度判官廳事,可以推知薛尚功的主要社會活動期,當在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2)。今所見其《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卷端下題,只署“錢唐薛尚功編次並釋音”,未署任何職銜,足見他並不熱心那微不足道的銜名,而是矢志倉籀蝌蚪,故深通籀篆,尤善鐘鼎銘文。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卷端

宋曾宏父《石刻鋪敘》捲上《鐘鼎彝器款識帖》表明林師說有過江州仕履,在任時命公使庫上石鐫搨本州島僉判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曾宏父與薛尚功是同時代人,只是稍晚一點。又是江西人,又有同好,故對薛《帖》記載信實。

清阮元《定香亭筆談》卷四說薛氏《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宋時為石刻本,故有法帖之名”。清沈嘉轍《南宋雜事詩》卷五於“彝鼎雲雷考鑑精”等詩句下小字注云:“《歷代鐘鼎款識》,由南宋錢塘薛尚功手摩款識之文,凡二十卷。筆墨最為精妙。其討論有出於《博古》、《考古》二圖之外者。此卷流傳不專一氏,迄未有刊本”。表明薛氏《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宋代只有石刻傳搨之本,而無習見的木刻本行世。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薛氏《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問世後,蓋以兩種形式流傳。一種是薛氏手摹真跡本仍在流傳。清卞永譽《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十二《薛尚功》條可證薛氏《鐘鼎彝器款識》確有真跡本傳世。至明代不僅有抄本,而且有明萬曆十六年(1588)萬嶽山人刻本、明崇禎六年(1633)朱謀垔刻本、清嘉慶二年(1797)阮元刻本等,蓋都屬於這一系統。

另一系統,便是紹興中在江州上石的鐫搨本。這個傳本的卷數,晁《志》、《宋史藝文志》等多種書目,都著錄為二十卷,但自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起,也頗有幾種書目著錄為十卷本。清孫詒讓在《籀廎述林》卷六《薛尚功鐘鼎款識跋》中的考辨澄清了很多疑慮,可知紹興中定江所刻原石在南宋中葉以後既有殘損,故所謂十卷本者,乃是殘本,非是另一全帙。

今見嘉德之本第一冊七至八兩卷,“敬”字凡三見,皆缺末筆避諱;第二冊九至十兩卷“弘”兩見,亦缺末筆避諱;第四冊十三至十四兩卷“敬”字一見,缺末筆避諱;第五冊十五至十六兩卷“敬”兩見,“殷”字一卷,亦缺末筆避諱;第六冊十九至二十兩卷“弘”一見,缺末筆避諱。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敬”字避諱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弘”字避諱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殷”字避諱

我們知道,宋代立國之後,嘗追尊翼祖簡恭皇帝名“敬”,故規定“敬”字要行迴避;又追尊宣祖武昭皇帝名“弘殷”,故遇“弘”、“殷”兩字也都要回避。宋代刻書,包括南宋刻書,迴避宋代遠祖和北宋已祧皇帝之諱的現象普遍存在,只是有時不甚嚴格而已。此《帖》出現的諱字及有避有不避者,符合南宋避諱的通例。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敬”字避諱,“弘”字未避

卷八“齊侯鍾”釋文“齊之中世,桓公之業替焉”的“桓”字缺末筆,迴避的當是北宋末帝欽宗趙桓的名諱。欽宗沒做幾天皇帝,便遭金人破汴,北宋滅亡,同乃父徽宗一道成了金人的俘虜,遭遇悲慘,令人同情。所以南宋刻書,特別是官刻之書,其他帝諱有時可能出現馬虎,惟欽宗的御名、嫌名之諱,幾乎沒有不行迴避的。大家知道,南宋首帝趙構,乃北宋徽宗之第九子,而欽宗則是高宗趙構的異母弟,對欽宗遭遇十分惋惜,因而也十分敬重。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桓”字避諱

建炎元年(1127)五月,康王趙構在南京即皇帝位。“辛卯,上謂宰執曰:‘少帝事上皇仁孝升聞,爰自臨御沉機淵嘿,聖不可測,乃遭厄運,蹔為北狩,朕念手足之恩,常若神會。’”(宋熊克《宋中興紀事本末》卷一上)。帝既如此,上行下效,所以南宋刻書多避“桓”字,以及與“桓”字同音之嫌名諱,以示敬重。江州公使庫石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亦迴避此字,正是彼時的風氣,亦從側面證實紹興十四年此《帖》在江州上石,是鑿實可信的。

所以諱字的出現,證明今嘉德所獲《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必定搨自宋石,否則不會存在這多宋諱之字。而據前邊孫詒讓所說,宋石在南宋既已殘損,並有“入元毀以累塔”之說,進一步證明今嘉德此《帖》非但搨自宋石,且必搨在宋石殘損之前,所以說它是宋搨,絕非信口雌黃,臆隨人願。

此《帖》更有黃丕烈硃筆手跋。《跋》稱:“宋石刻江州公庫本《鐘鼎彝器款識帖》,存七、八至十五、六卷,又十九、二十卷,共殘帙六冊。相傳為常熟歸氏物也,五柳居偶得之而售於餘。明時兩刻,近時重刊,皆未溯源石刻,餘故珍重獲之,此誠希世之寳,豈可以殘帙忽視乎!壬申除夕前六日。復翁。”此《跋》凡七十九字。加上年款、署名九字,共八十八字。如此簡短的識語,卻有豐富的內涵: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黃丕烈跋

一是正面肯定《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是宋石刻江州公使庫搨本;二是公示其時的殘存卷數一共是十二卷,六冊;三是公佈來源,相傳為常熟歸氏舊物,為吳中五柳居主人所得,並轉售於黃丕烈;四是以明時的兩個雕版印本及近時阮元所刻之本,均未溯源此宋搨石刻之本,道出其乃希世之寶的真實認定,故珍重獲之。此跋寫於嘉慶十七年(1812)除夕前六日,其時黃丕烈四十九歲。 跋前右上角鈐朱文“千頃坡”長方小印。黃氏嘗有“小千頃堂主人”印,因知此“千頃坡”亦是他的藏書印。跋後鈐白文“黃丕烈印”。黃丕烈的審定意見,不能小視。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黃丕烈硃筆跋語中贊為“希世之寶”

黃跋中有“相傳為常熟歸氏物”一語,說的是此件《法帖》在他得到之前,相傳是常熟歸氏之物。歸氏,乃常熟富戶。其始祖是唐翰林學士、兵部尚書歸宣公。歸宣公名崇敬,字正禮,諡曰“宣”。至清初,又有歸宣光字念祖者出,後其三子歸朝煦,字升旭,由廣東布政使經歷,升隕陽通判。所以孫星衍玉海堂刻本序中說“曩客中州時見薛氏《鐘鼎款識》石刻本于歸河丞相朝煦處”。因知黃氏丕烈跋中所說“相傳為常熟歸氏物”,不是空穴來風。

事物常常是此消彼長,當著黃丕烈家由盛轉衰之際,吳中汪士鍾家正方興未艾,遂使黃氏士禮居許多珍藏又流轉到汪氏藝芸書舍。宋搨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便是其中的一種。汪士鍾,字閬源,長洲(今蘇州)人。相傳嘗官戶部郎中。所建藏書樓名藝芸書舍,位於蘇州最為繁華的山塘街。嘉慶時江南著名藏書家黃丕烈、周錫瓚、顧之逵、袁廷檮所藏,皆歸之汪氏。《吳縣誌》雜記類說“黃蕘圃孝廉歿,其書為汪觀察士鍾捆載而去”。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汪士鍾藝芸書舍木匣

而當太平軍的喊殺聲逼近蘇州時,汪氏又閤家避難逃離,舍中宋槧元刊又被左鄰右舍的奸佞小人趁火打劫。至若宋搨《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轉歸何人,可從清嘉慶二年阮元所刻《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朱善旗的跋文中得其線索:

跋曰:“同郡魏塘程蘭川通守文榮,藏石刻江州公庫本薛氏《款識帖》七、八至十五、六,又十九、二十卷,共殘帙六冊。向為汪閬源觀察得之黃蕘圃孝廉丕烈家……。”跋後鈐白文“朱善旗印”。又云:“風溪程蘭川別鴐,止攜第十九、二十兩卷石刻共一冊來都。予以日本紙手自影抄一通,存予所臨碑帖類。故此冊訛字不復改,以另有摹本故也。己酉(1849)二月十九日。建卿又志。”

跋中所言之程蘭川,名文榮,字魚石,號蘭川,嘉善(今屬浙江)人。清代道光、咸豐間的書法家、金石學家,對帖學情有獨鍾,一生蒐藏多種宋元碑帖,撰有《南村帖考》。咸豐三年(1853)為江寧府北捕通判,當太平軍攻城時,他遣散家屬,奮勇迎敵,終因城陷而捐軀。朱善旗這篇跋文明確告知宋搨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從汪氏藝芸書舍散出後,為程文榮所得。此後沉埋無聞,不知所終。今又重光,乃嗜者幸事。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宋)薛尚功 編 黃丕烈 舊藏

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

宋拓石刻本

1箱6冊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中國嘉德2018秋季拍賣會

巡展 Exhibit

10/27-10/28

武漢大學 萬林藝術博物館

預展 Preview

11/17-11/19

北京國際飯店會議中心

拍賣 Auctions

11/20-11/24

嘉德藝術中心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嘉德秋拍」宋拓《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考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