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瀘州話白酒之——瀘州明清三十六家古老釀酒作坊來歷(下)

瀘州明清三十六家古老釀酒作坊來歷(下)

二十一、鼎豐恆作坊

醉美瀘州話白酒之——瀘州明清三十六家古老釀酒作坊來歷(下)

清末,民族資本家胡煥章,以種植柑橘為生,數易其業,後以經營酒業發家。其時,瀘州古釀酒作坊中,下營構汪氏祖傳7口老窖池(今增至21口)頗負盛名,僅次於溫永盛所4口“萬曆老窖”,汪氏釀酒技藝亦為不傳之秘。然汪氏掌櫃無後,獨與煥章交厚,故臨終以窖池、釀技相授。煥章不負故友,潛心養護老窖,研發新技,經營作坊十餘年,名聲大震,尤過於汪氏全盛之時,遂於酒城獨樹一幟。其後,煥章之內兄、黃埔學生楊兆山任國民黨四川行署專員,親為其作坊題名,呼為“鼎豐恆”,寓意長久鼎盛,生意興隆。1949年,鼎豐恆充公,汪、胡兩家釀酒技藝一併上繳國家;酒社公私合營後,其價值為世所認同。

二十二、福星和作坊

醉美瀘州話白酒之——瀘州明清三十六家古老釀酒作坊來歷(下)

清初,南角街是瀘州最繁華的地方之一,而南角街的中心則是“福星和”作坊。所謂“福星和”,乃指“福氣、興盛、和諧”三種,層層遞進,有步步高昇,終成正果的意思。“福星和”的主人是一對親兄弟,但為它命名的則是另一位德高望重的作坊主。那時候,楊小龍、楊小虎兄弟同拜瀘州最著名的釀酒師吳文生為師,學習釀技。五年後,兩人學成出師,並在老師的幫助下,建立一家新的作坊。由於楊氏兄弟釀技精湛,又日夜率人辛勞作業,所釀之酒,量大質優,作坊十分興旺。但是隨著生意越做越大,兄弟二人沒了當初的齊心協力,漸漸開始互相爭功,作坊也分成兩派。吳文生多次勸說無效,作坊眼看就要分家了。年邁的老人經不起愛徒的變故,一病不起,鬱鬱而終。不過,恩師的亡故,終於換來了王氏兄弟的和睦。當兩兄弟祭拜恩師時,吳文生的家人拿出一張紙,上面寫著吳文生親筆書寫的“福星和作坊”五個大字。

二十三、桂花作坊

醉美瀘州話白酒之——瀘州明清三十六家古老釀酒作坊來歷(下)

明清以降,瀘州酒業興盛至極,尤以舒聚源最為有名。明萬曆以來,舒家奉行“釀在民間、飲於百姓”之祖訓,所釀製之酒,盡售與瀘州平民。至嘉慶一朝,官府強徵舒聚源作進貢之用,四方商賈以為奇貨可居亦競相搶購。故舒聚源常供不應求,雖本土居民,亦難得飲。舒家掌櫃以違祖訓,每心不安,立誓發掘新窖釀酒,專供鄉民。歷時數月,終尋得釀酒極佳所在桂花街。其時,桂花街已有益記、福壽同兩家作坊,舒聚源與之商議數日後,三家攜手擴建窖池九十六口,是為“桂花作坊”。所產之酒,世稱“桂花酒”,悉數售與百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桂花街漸成商業繁華之地,桂花作坊遂合併為四十八口“鴛鴦窖”,原址全址搬遷至三星街,與舒聚源、溫永盛等百年作坊相連,但仍保留其名稱。

二十四、秫香村

清乾隆時期,書生張木,本是官宦人家,因家道中落,落魄江湖。二十九歲時,張木遊覽長江,行至四川瀘州,遇摯友杜重右遷瀘州知府。經杜重引見,前往拜訪當地名家周子云,意外結識其妹周氏,竟是一見傾心,兩相情悅。二人很快成婚,周子云將鄉下一間宅子,並數百畝高粱地贈與張木夫婦過活。恰逢《紅樓夢》問世,二人十分喜愛。因慕書中“稻香村”,自家又種高粱地,便將住處喚作“秫香村”。又向農人學習釀酒,因其高粱為特有紅粱,所釀之酒堪稱上品。因張木無心功名,於是意欲經營酒業。此後,張木憑藉杜重、周子云之故,遍學瀘州各處酒坊釀酒。一年後,張木於瀘州城中最熱鬧處中營溝開設酒坊,亦取名“秫香村”(初有11口,後增至52口)。秫香村之酒,以釀技集中家之長,而原糧特優,比之眾多老作坊,亦無遜色。

二十五、生髮榮

醉美瀘州話白酒之——瀘州明清三十六家古老釀酒作坊來歷(下)

清咸豐年間,瀘州小市十字頭,有一位著名的釀酒師,叫做陳光玉。此人年紀雖輕,但他的酒坊在瀘州城中卻生意興隆。只是光玉為人過於豪爽,不諳世事。終於因交友不慎,被朋友誣告,發配三千里,其作坊也被他的“朋友”奪得。十年後,陳光玉重返瀘州。這時的陳光玉,蒼老了許多,可是歷經十年磨難,也使他成長不少。不過當陳光玉回來的時候,陷害他的人因為分贓不均,已將酒坊一分為二,各自經營,而且兩家因為爭奪生意,勢如水火。陳光玉見此情景,立時萌生了要奪回酒坊的決心。陳光玉聯絡了酒坊中自己原來的親信,經過精心佈置,使得分散的兩家酒坊摩擦日增,衝突常起。最終兩家火併,那兩個陷害陳光玉的人都死在對方的刀下。陳光玉又在鄉人的支持下,通過當年知情人的作證,向官府證明了十年前自己是被陷害的,獲得了昭雪,並取回了酒坊。此次中興對陳光玉而言,乃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因此想出“生髮榮”的名字,把分散的兩處作坊以地勢高低,分別稱作“上生髮榮”(初有6口,後增至13口)和“下生髮榮”(初有9口,後增至15口)。

二十六、二十七、協泰祥、裕厚祥

明末,漢中富戶宋之遠為避戰亂,舉家南下,遷居四川瀘州。經此遷徙,宋家漸趨沒落,至清乾隆年間,之遠玄孫宋平,為生活所迫,入作坊釀酒。宋平雖在少年,而聰明伶俐,勤勉有加,未及三年,位至大瓦片(高級技師)。其所在酒坊,位於小市新街子,名喚“協泰祥”;掌櫃姓唐,年及耳順,而膝下無子,唯有一女。因見宋平乃年輕有為,誠實可靠,遂招作上門女婿,贈以作坊,授以釀技。自宋平執掌協泰祥後,生意愈加興旺,並設分店“裕厚祥”(初協泰祥有窖池23口,後增至29口;裕厚祥有窖池8口)。道光時期,以“協泰祥、裕厚祥”為中心,宋家涉足酒業、酒樓、旅館、當鋪等,幾為瀘州首富。宋家富貴不忘根本,常年接濟貧困之家,為鄉人欽敬。迨至清末,宋平第九世孫宋熙,因資助同盟會刺殺清廷攝政王遭告發,獲罪抄家,百年基業至此中斷。官府將宋家家產變賣,協泰祥、裕厚祥分別為袍哥彭世凱、彭德修兄弟奪得。直至解放後,“協泰祥、裕泰祥”方重回人民手中。後人每逢談起裕厚祥酒坊的興衰陸沉,莫不唏噓感嘆世事之滄桑詭異,人生之坎坷曲折。

剩下的作坊有的或因為解放後合併,有的搬遷,屬於上面大作坊的徒弟和自己子孫分開的就不再一一贅述。總之實際作坊不止36家,而且現在也一直在用,真希望有一天瀘州能從新恢復每一家不同的特色和工藝,重新推出這些故老的技藝,讓瀘州酒再煥發更加具備文化底蘊的東西。

醉美瀘州話白酒之——瀘州明清三十六家古老釀酒作坊來歷(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