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著對自我提升非常有限的事情,深陷在自我感動中

王小波在《人性的逆轉》一文裡寫到:

“人是一種會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

做著對自我提升非常有限的事情,深陷在自我感動中

一位北漂網友在回顧自己剛剛去到北京時的經歷,追悔莫及:

為了省錢,她租了幾百塊一個月的狹小房間,房間裡只有一張沒有樓梯的上下鋪,她睡上鋪,每天光上下床都要費好大勁。

又因為房子離公司遠,她每天不得不提前兩個半小時去擠地鐵。

每天的奔波讓她疲憊不堪,時常抱怨生活好艱難。

其實她的工資完全夠她租離公司更近條件更好的房子。

那樣她每天至少能節省4個小時,她卻覺得:“北京人才濟濟,不多吃點苦我怎麼追趕得上別人。”

半年以後,原本圓潤有活力的她變得十分憔悴。

她說,“我看不到希望,這個世界真不公平,為什麼我吃了這麼多苦,生活卻沒給我半點回報”。

她最終離開了北京,自以為的付出沒有幫助她成長,更讓她浪費了許多時間。

做著對自我提升非常有限的事情,深陷在自我感動中

這是典型的無意義吃苦,做著對自我提升非常有限的事情,深陷在自我感動中。

讓你超越別人的,從來不是不必要的節省,不是帶著“努力”面具的自我感動,更不是不必要的吃苦。

真正能提升自己的方法,是將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

苦難從來不是通往成功的捷徑。

無法避免的苦難,你要去戰勝。

當命運分明給了你平坦寬闊的捷徑,你非要選擇一條彎彎繞繞佈滿坎坷的路,那就是“自討苦吃”。

這樣的人沒有資格去抱怨命運的不公、生活的艱難,因為將他們逼入絕境的,正是他們自己。

讓自己過得舒服,從來就是人的本性。

沒有人天生喜歡吃苦,但當苦難被冠上了各種各樣的花帽子,反倒讓許多人趨之若鶩。

《圓桌派》裡有一期,梁文道提到,成功者總是會犯一種歸因錯誤,很少將他們的成功歸於運氣,而總是說他們多麼努力。

同樣的,一些成功者總喜歡回味自己吃過多少苦,走過多少彎路。

他們賦予苦難積極的意義,誤以為吃苦就是他們成功的法寶。

他們忽略了天賦、運氣的作用。

做著對自我提升非常有限的事情,深陷在自我感動中

也許沒有那些無謂的苦,他們早就迎來了成功。

從來不是苦難鑄就了成功,而是本身就足夠強。

我們宣揚苦難的“力量”,無非是渴望成功,可別忘了,吃苦只是達成目的的途徑之一,決不是最終目的。

把無價值的吃苦看作崇高,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

弗洛伊德解釋過人們為何會對苦難痴迷:

“假如人生活在一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頭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一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一點。”

而這,只是一種自欺欺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