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爲什麼還有這麼多人普遍不知道心肺復甦術不能對"活人"做?

騎著毛驢上戰場


曾經看過一個視頻,在馬拉松現場,有個人暈倒了,另一個人立馬衝上去心臟按壓,倒下的人腿還不停的亂蹬。其實這個倒下的人可能只是暈厥了而已,根本沒有出現心跳停止。心肺復甦,顧名思義,就是心肺功能停止了,罷工了,心臟不跳了,呼吸沒有了,才去復甦。如果心臟跳的好好的,不分三七二十一一通按壓,估計這人會再次疼暈過去。

心肺復甦,簡稱CPR,是使心臟和肺重新工作,只有心臟驟停,沒有心跳,沒有呼吸的人才能進行心肺復甦。當有人倒地,首先評估周圍環境,做好自我防護,俯身判斷病人意識,大聲喊,你怎麼了?如果仍無反應,要觀察鼻腔有無氣流,胸廓有無起伏,摸頸動脈有無搏動,都沒有的情況下,讓周圍的人趕緊撥打120,然後進行心臟按壓,按壓30次人工呼吸2次,5個週期後再次評估呼吸、心跳、胸廓起伏、面色口唇有沒有轉紅潤。如果復甦無效,繼續進行心肺復甦。這個是心肺復甦的基本流程。

以前在學校上課時,老師講到心肺復甦,重點強調心肺復甦不可以對活人做,不可以拿同學做試驗。在很多時候,絕大多數沒學醫的人確實不知道何時要進行心肺復甦,呼吸心跳在某些時候並不是同時停止的,絕大多數猝死的人都是心源性的因素,一般是心臟突然罷工,這時候有可能會有微弱的呼吸,沒有心臟的泵血,這種呼吸維持不了多久,可能就幾十秒而已。只要心跳脈搏沒有了,就要及時心臟按壓。如果呼吸沒有了,而心跳脈搏仍在,這時候重點是開放氣道,給氧或者給予人工呼吸。

心搏驟停一旦發生,如得不到即刻及時地搶救復甦,4~6min後會造成患者腦和其他人體重要器官組織的不可逆的損害。所以心肺復甦一般在發病現場進行。不過很多人就會問,我又不學醫,在那麼緊急的慌亂的情況下怎麼能立刻判斷出是否有心跳呼吸呢。那就記住一點,只要倒地的人眼球能動、會呻吟、掐眼眶會皺眉、用手指靠近鼻孔感覺有氣體流出、胸廓有起伏,這種情況多半是暈厥,而不是心跳驟停。這時候不需要做心肺復甦而是直接撥打報警電話即可,如果胡亂的按壓有可能會引起肋骨骨折或者原本病情加重。現在的很多急救知識和科普宣傳中過份強調怎麼急救,包括醫院三基考核都是過分的摳復甦過程中的細節,還逐條打分,其實復甦前的判斷尤為重要。


胡洋


“該網友自稱是紅十字會志願者,言稱對心臟驟停人員進行搶救前需先問病人是否允許其進行心肺復甦術。下方三百多點贊,而六百多回復中僅有一兩條指出心肺復甦術不可對仍有心跳的病人施救。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看到上面問題的附言,感覺很崩潰啊!

之前整理過在網上給患者做心肺復甦的視頻,其中十幾個都是“活人”,被施救人按壓得苦苦掙扎……

我控制不住我記幾,提出了疑問,其結果就是,你懂的! 被N多人追著罵,問我是不是sa!

大意是說: 人家能出手相救自然就是極好的! 你為毛線要打擊人家的積極性?! #$%@*%@.....

被罵了好幾周以後,我冷靜下來回頭想想,其實我要質疑的,不是普通路人見到有人倒地,即刻出手相救,衝上去就做心肺復甦(其實只要是心臟驟停了,做按壓就比什麼都不做要強,哪怕按壓姿勢不標準,因為反正已經沒心跳了,結果也不會更糟,萬一按壓之後有一線生機呢)。

而真正可怕的,是給“活人”做心肺復甦的,往往都是所謂“專業人士”,在校醫學生、護士、甚至心內科的護士等。

如果大多數沒受過專業培訓的普通人,會對尚有呼吸心跳的倒地患者做心肺復甦,這隻能說明,我國的心肺復甦普及率,醫療急救知識普及率還差得很遠, 但,如果是受過專業訓練的,有著系統專業知識的醫護人員,也進行這樣的操作, 那麼需要被質疑的,是不是我們的教育體系了呢?

我不想誇大其詞譁眾取寵, 只是細思極恐。

更不要說很多主流媒體在沒弄清狀況的情況下,推波助瀾,大力宣傳了錯誤的操作方法,使更多的百姓進入誤區。

醫學是嚴肅的科學,人命關天,來不得半點含糊。

所以,即使被成千上萬的人罵過,我還是堅持我的觀點,即:傳播正確的科普知識給大眾,哪怕被唾沫淹死也不能認慫!

話說,那些換著花樣兒罵我的“老鐵”們,如果以後真遇到這樣情況,是不是也會想起來我之前的忠告呢?

如此,則不失為大功德也。自我安慰一下哈!


急救醫生賈大成


普及心肺復甦任重而道遠!

看到心肺復甦的相關內容一定要回答一波!

我們長期以來的心肺復甦教學和培訓,大家往往特別重視操作,卻忽略理論學習。給活人做心肺復甦,這種錯誤不僅普通人會犯,連好多受過專業培訓的醫務人員也會犯!

每年的院內心肺復甦教學培訓,我都會找一些網上流傳的心肺復甦現場急救視頻,其中就少不了給仍有明顯反應的患者做心肺復甦的,施救者也不乏一些護士。

當然,她們一定知道心肺復甦僅適用於心跳和呼吸停止的患者。詢問被施救者是否同意這種搞笑操作肯定不會有的。但為什麼現場還會犯錯? 一是因為現場情況緊急,比較緊張慌亂。二是平時培訓重視操作,輕視理論,缺乏深入思考。三是說明缺乏現場實戰搶救經驗,畢竟這種事一輩子難得遇見一回。

經過專門培訓的人員尚且如此,我們還能對普通施救者提出多高的要求呢?美國最新的理念就是提倡發現患者沒有反應,就直接開始心肺復甦操作。對於判斷患者的呼吸和心跳的要求進一步降低。

當然,放鬆要求並不代表這樣做就是對的,而是為了第一要普及,要讓所有人敢於上前去搶救。畢竟做錯了比什麼都不做要好。但是我們作為專業人員,也有責任有義務幫助大家不斷學習,不斷改進,以求達到更好的搶救效果。一味地在一旁叫好,而不指出其中的錯誤,對我們來說,也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我藉機再強調一次:患者能發出聲音的,肢體能自主活動的,對疼痛刺激有反應的,眼珠能轉動的,有正常呼吸的……這些人都一定有心跳,不需要做心肺復甦!

關於心肺復甦的任何疑問,都歡迎留言,我會盡力解答。

歡迎關注鄭醫生百嗑,關注您身邊的健康專家。


鄭醫生百嗑


這位志願者,估計是個熱心腸,而且是熱切地盼望著自己所學的技能得以施展,救人於生死之間。但是,不得不說,這位志願者關於心肺復甦的知識很不紮實,並且不能排除有個人臆想,添油加醋的可能。

所謂“心肺復甦”,是指患者心臟、呼吸停止以後,通過各種手段,使之恢復。“復甦”二字即可理解為,再次甦醒。所以,在標準流程的培訓中,第一部是判斷患者的呼吸、心跳指徵。只有呼吸、心跳停止的時候,才需要做“心肺復甦”。可笑的是施救者連第一步的指徵判斷都沒有做,甚至還要“徵得患者知情同意”,顯然是急救界的一個大笑話。

所以,急救的科普,社會層面的培訓,任重而道遠。而不論是醫務人員,還是社會各界,掌握簡單的急救技能,都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但是急救,畢竟不是兒戲。掌握不好,鬧笑話是小事,如果因為錯誤的方法,出現意外情況,卻是誰都不願意見到的。希望這些急救的技能、知識,能夠早日正確地普及,讓更多的患者能夠得到第一時間的有效的救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