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個「高鐵俠」,要讓「漂」起來的火車比飛機還快

博士畢業後,鄧自剛放棄國外的高薪待遇,回國投身於高溫超導磁懸浮研究。採用該技術,未來列車時速有望突破1000公里——比飛機速度還快。

成都有個“高鐵俠”,要讓“漂”起來的火車比飛機還快

這個磁懸浮,不僅懸浮還能懸掛

2000年,西南交通大學成功研製出世界第一輛載人高溫超導磁懸浮試驗車,那年,鄧自剛還是西南交大的一名普通本科生。

或許是理想的驅使,2004年至2009年,將近5年時間,鄧自剛在母校完成博士和博士後學習,在此期間,提出了車軌電磁作用系統優化方案和方法。

2013年,西南交通大學成功研製出世界首個真空管道高溫超導磁懸浮車環形試驗平臺,而完成這個項目的團隊正是由鄧自剛主持並領導的。

第一次將真空管道和高溫超導磁懸浮車這兩種技術結合起來,做成了現在大家所看到的真空管道高溫超導磁懸浮車。

成都有個“高鐵俠”,要讓“漂”起來的火車比飛機還快

到鄧自剛的實驗室,最先看到的是高溫超導懸浮小模型。下面是磁性軌道,全部由永久磁鐵鋪成,這裡面有塊高溫超導體材料,超導體加入液氮,讓它冷卻成為超導狀態,這時,軌道的磁場就會發生變化,這個變化會讓車子慢慢懸浮起來。

他準備這個模型的原因,是為了讓普通人更好地理解磁懸浮技術。

“現在世界上沒有一種技術可以做到既懸浮又懸掛,所以未來會是一種發展前景較好的交通方式。”

說這句話時,鄧自剛正準備在一個140米的真空管道進行提速實驗,現在他最大的問題,是怎麼將目前的50公里每小時提速至400公里每小時。

成都有個“高鐵俠”,要讓“漂”起來的火車比飛機還快

科研背後是反反覆覆擰一顆螺絲釘除了怎麼提速,鄧自剛面臨的問題還有不少。

比如在剛搭建環形實驗平臺時,由於國際上沒有任何一個案例可以參考,光是使用什麼材料和結構,都經過重重測試和篩選。鋼管結構最簡單,但真那樣做的話,用戶體驗會很差,開始時做了幾個透明的管道,抽空氣時,還曾抽爆過三個。

每一步看起來很簡單,但都是由鄧自剛帶領的科研人員,一步一步、一手一腳摸索出來的。

成都有個“高鐵俠”,要讓“漂”起來的火車比飛機還快

對鄧自剛來說,管道的每顆螺絲他都再熟悉不過。如今,他們研製出的磁懸浮車,能承重1噸,6個人坐上去都沒問題,最高時速是50公里每小時。真空管道和磁懸浮技術,都是目前世界上最超前的概念,別看現在速度很低,鄧自剛的目標是將這個技術提速至400公里每小時,填補交通工具在350公里至800公里每小時的空白,這個時速範圍,也是鄧自剛認為屬於磁懸浮和真空管道的生存空間。

所以創造提速的實驗空間,顯得尤為必要。在鄧自剛的努力下,製造了一個長140米的管道,它的直徑是4.2米,兩邊可以封閉抽掉百分之九十五的空氣到真空,這個實驗至少可以證明磁懸浮車跑到400公里每小時,一點問題沒有。

成都有個“高鐵俠”,要讓“漂”起來的火車比飛機還快

國之所需,吾之所向許多參與實驗的學生畢業之後都會選擇離開,鄧自剛以前也想不明白這個事情,最近,有個老師點醒了他。高校其實就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畢業之後學生有自己的選擇可以原諒,但他當然希望這裡面優秀的學生,能夠留下來繼續讀博,繼續深造,因為培養人才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需要不斷的承前,才能啟後。

成都有個“高鐵俠”,要讓“漂”起來的火車比飛機還快

當年,鄧自剛的老師由於年齡過長基本退出了科研一線,就在科研團隊青黃不接時,他毅然回國,放棄了在劍橋、清華給出的高薪待遇,“內心真正想做的還是這個”。而鄧自剛更知道,那些出走的學生,以後社會需要他們來擔當這個職責時,他們肯定也會第一時間趕回來。

成都有個“高鐵俠”,要讓“漂”起來的火車比飛機還快

​幾千年前,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2018年的鄧自剛仍然在這樣做,板凳甘坐十年冷,許多人奔著更好的前程去了,他一簞食一瓢飲,在實驗室,不改其樂,也不改其志。

國之所需,吾之所向,任重道遠,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