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爲主」,是科普的重點

“首屆河南省健康科普能力大賽”已經進展到複賽階段,近日,大河健康報記者對晉級複賽的“科普達人”們進行了集中宣傳報道。談起科普之路上的所見所聞,他們有許多話要說。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健康科普是另一種形式的“治病救人”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於潔平時主要從事醫院的醫保管理方面的工作,但是在業餘時間她會經常參加義診、科普知識宣傳講座等活動。其中遇到的一些不懂醫療知識而延誤病情的案例,引起了於潔的深思,能做到不偏信廣告及不明來源的信息,病情惡化也許是可以避免的,於潔因此更加重視健康科普工作。

2017年初的一次健康科普講座後,一位40多歲的女士找到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醫療保險科的主治醫師於潔。該女子自述,10餘年來她右側乳房一直有腫塊,因為沒有明顯的不適感,所以她並沒有在意。最近幾年,該女子自主服用過一些口服藥物,但腫塊不僅沒縮小,反而還增大了。

聽完這名女子的講述,於潔建議她立即到醫院接受檢查。該女士到醫院檢查後被確診為右側乳腺導管癌,隨後在醫院進行了右側乳房切除手術,後期進行化療及局部放療配合中藥綜合抗癌。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信息化時代,百姓獲得醫學知識的途徑方便快捷,但對於大量的網絡信息,百姓辨別醫學知識真偽的能力有限,很多人可能僅僅只是看到一篇文章或一個視頻就相信裡面提到的觀點,這種現象是十分可怕的。因此,需要一些正規醫院的專業醫生為老百姓做好健康科普工作。在於潔看來,健康科普就是醫生將深奧的醫學思想、醫學精神以及醫學知識轉化為通俗易懂的科普知識,講老百姓聽得懂的醫學故事,從而服務百姓。

於潔表示,醫生的職責是“救死扶傷”,而健康科普則是醫生用另一種形式在“治病救人”。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最有效的科普是讓病人也參與進來

來自河南省省立醫院的張佳佳不僅是導管室的護士長,還兼任護理健康教育小組組長一職,負責全院護理人員的健康教育工作。提起健康教育講堂,人們腦海中往往會浮現出“專家在臺上講,聽眾在臺下聽”的場面。而由張佳佳牽頭開展的健康教育大講堂活動卻摒棄了這種“填鴨式”的講課模式,讓患者也主動參與進來。

今年6月份,河南省省立醫院“2018年第二季度健康教育大講堂”如期舉行。首先,健康教育小組成員通過生動的情景劇,引出了本次健康教育大講堂的主題——“夏季小兒腹瀉”;隨後,兒科專家王仕奎深入淺出地講授什麼是小兒腹瀉,以及夏季小兒腹瀉的原因、預防及處理措施,讓大家更加系統地瞭解小兒腹瀉;接下來,針對專家講的內容以及情景劇主人公的錯誤行為進行有獎競答;最後,答疑解惑環節中,聽眾的熱情高漲,爭相提問,小朋友們也踴躍發言。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張佳佳表示,醫學科普的本質是科學健康知識的普及,目的是讓得了病的人不恐懼,積極配合治療,讓沒得病的人知道如何預防。至於所採取的方式,以體驗式、主動參與為最佳。

除了科普形式的創新,促進病友交流也是極有必要的。張佳佳提到,在本院疼痛科接受治療並順利出院的“康復之星”張先生曾做客健康教育大講堂,分享他的就醫故事以及治療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患者之間的交流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個月,張佳佳都會提前安排科室上交一篇健康宣教宣傳欄內容,統一進行修訂,做到健康宣教標準化;她還帶領健康教育小組,於每月25日前完成健康教育工作的核查,詳細調查病人對健康科普宣教知識的掌握情況,將所核查的問題進行整理彙總,下發至各科室並進行追蹤反饋,以便使健康科普宣教取得更好效果。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針對結核病特殊性分類科普做好防控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結核內科主治醫師李明瑛介紹,河南省是我國結核病第一大省,結核病在農村發病率更高,很多農村的結核病患者來就診時,由於延誤治療,病情已經很重,貧困的家庭也因此陷入絕望。

李明瑛認為,作為一名醫生,不僅要在治療上多下功夫,還應該讓大家瞭解如何預防結核病,並做好防控工作。每年的世界結核病日,她和同事都要到學校進行科普宣教,舉行義診,分發科普宣傳頁。

對於患者,考慮到結核病的特殊性,如肺結核是傳染的,而胸膜炎是不傳染的,如果將大家集中起來科普,顯然不合適。所以,她的科普工作多是有針對性的,對不同類型的病人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宣教。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平時在查房過程中,李明瑛也會對慢性病患者進行科普。除了告訴他們疾病的特點以及注意事項之外,還會注意他們的心理護理。因為慢性病患者需要長期服藥,需要讓患者樹立治療信心。李明瑛還會告訴結核病患者在生活中如何保護他人,比如排菌期的患者出門時要戴防護口罩,吐了痰要包在紙裡焚燒掉等,以免傳染給他人。

李明瑛提醒,全球約有1/3的人感染結核菌,身體免疫力低下時就容易發病。90%以上的結核病患者是肺結核,患者全身都會出現不適症狀,也有一部分是單純的呼吸系統不適。如果存在午後發燒、乏力、盜汗、食慾減退、體重減輕、咳嗽、咳痰、痰中帶血、胸悶、胸痛等症狀,而且症狀持續時間超過兩週,常規治療無好轉時,要警惕肺結核。結核的主要傳播方式是飛沫傳播,預防結核,要儘量少出入電影院、KTV、網吧等密閉的地方,注意室內通風。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在“吃”這件事上科普從不含糊

民以食為天,但在“吃”這件事上很多人並不擅長。餘亞英作為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營養科的中級營養師,工作十年來,每天都會碰到一些不怎麼會“吃”的人。比如說,有的人膽固醇高,就認為自己不能吃雞蛋。儘管醫生一遍遍地解釋,但“膽固醇高不能吃雞蛋”的說法依舊根深蒂固。

科普正確的膳食模式

讓人學會“吃”

餘亞英每個月都會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科普宣教,針對不同的人群,告訴他們怎麼吃才是最健康的。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儘管餘亞英一直在做健康宣教,但仍然有很多人存在一些錯誤的理念。她說:“很多人聽說吃某種食物對身體好,就一直吃這種食物。其實沒有最好的食物,只有最好的膳食模式。營養師要做的就是讓更多的人接受正確的營養理念。”在營養門診上,餘亞英經常告訴患者,平衡膳食才是最重要的,並告訴他們如何搭配食物,每種食物吃多少量。

工作中常被誤解

希望正確的理念被傳遞

在日常工作中,餘亞英經常去社區或鄉鎮進行科普講座或義診。但作為營養師,她在工作中經常會被誤解,人們覺得她做科普講座就是為了賣保健品,但其實她是希望能將一些正確的營養理念傳達給大家。

雖然每天都在做科普工作,但是餘亞英感覺涉及的人還是太少。於是她積極地向自己所在醫院的微信公眾號投稿,希望通過這些科普文章讓更多人受益。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為每位患者定製個性科普方案

健康教育,作為臨床護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普及醫學常識、增強患者健康意識以及增進醫患溝通、提高診療效果的重要手段。隨著優質護理的廣泛開展,加強對病人的健康教育對提升醫院護理人員服務能力及住院患者的滿意度起著重要作用,從而衍生出了專門從事健康教育的護士。濮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馬天舒就是一名專門從事健康教育的護士。

令馬天舒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幫助一名叫小澤(化名)的自閉症兒童。馬天舒剛接觸小澤的時候,發現他異常行為比較嚴重,經常打別人,甚至還會跑到廁所吃大便。自閉症患者行為怪異可能與身體性激素降低有關,可採用膳食療法。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馬天舒發現小澤經常吃零食,決定幫他戒掉,改用醫院為其搭配的營養膳食。馬天舒說:“剛開始幫助小澤戒掉零食的時候,他身體的‘戒斷’反應比較大,持續地出現異常行為,家人就特別不理解,尤其是他的爺爺、奶奶更不理解,跑到醫院和我理論為什麼不讓他們的孫子吃零食,後來我就用通俗的語言一點一點地給老人家講解原因,才慢慢地被他們接受。”

為了讓小澤的父母接受膳食療法,馬天舒在下班的時候特意陪小澤的父母一起逛超市。在購買食品的時候,告訴他們哪種食物適合小澤食用,哪種食物不適合。

經過數月的膳食治療,小澤的自閉症得到了改善,語言能力、協調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馬天舒說,在做科普教育的時候,既要考慮到患者的個人情況,也要考慮到患者的家庭情況,這樣才能定製出合適的、個性的科普方案。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許昌市婦幼保健院張媛:

撐起婦幼的保護傘

2011年張媛從護理專業畢業,來到了許昌市婦幼保健院兒科從事護理工作。看到孩子們純真的笑顏、澄淨的眼睛,張媛感到每一天都是快樂的。

傳播孕產知識

緩解孕媽焦慮情緒

在日常的工作中,張媛發現,相比具有系統母嬰知識的媽媽們,對母嬰知識瞭解少的媽媽們有更多的焦慮情緒。張媛表示:“如果每一個母親或家屬都能接受系統培訓,那麼會減少很多不良情緒導致的家庭矛盾。”

終於,張媛的想法實現了。她成了他們醫院孕婦學校的一名專職講師。不僅如此,她與其他科室的講師一起,研發了系統化、規範化的孕期培訓課程,從產前開始對孕婦進行科學的健康教育。同時,也會前往學校或幼兒園,給孩子們普及生殖健康等方面的知識。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傳播性知識

減少性悲劇

由於工作性質,張媛接觸到的患者都是婦女和孩子。在許昌市婦幼保健院這個特殊的醫療機構,她見到很多女性由於缺少性教育而出現生殖問題,如意外懷孕、流產、性傳播疾病。

她深知性不是“魔鬼”,年輕人除了感受性所帶來的親密感,更要學習性知識來保護自己。她通過各種渠道學習相關方面的專業知識,先給十幾個孩子講,然後進學校給整個班級的學生乃至整個學校的學生講,讓他們真正學習和了解性知識。

張媛說,她不僅把健康教育宣傳當作一份工作,更當作投入感情、精力的事業。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預防為主”是口腔科普的重點

洗牙是預防口腔疾病的重要方式,然而這種最基本的口腔保健還是會讓許多人質疑,擔心會損害牙釉質。從這個問題中,牙醫劉煜龍開始認識到健康科普的重要性,將口腔科普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去開展。

掃清口腔健康認知誤區

劉煜龍是新鄉市第二人民醫院口腔科的一名牙科醫生,他將“牙痛不是病”“人老總要掉牙”“乳牙無須治療”等認知誤區作為健康教育重點。

針對牙痛的科普教育,主要以成年人為科普對象,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全面系統地介紹正畸、種植、修復、預防等口腔知識,使大眾認識口腔健康、認識防患未然、認識科學治療的重要性。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針對牙齒脫落問題,劉煜龍將老年人作為重點教育對象,宣講世界衛生組織的“8020運動”計劃,即80歲仍然要有20顆自然牙齒的健康口腔標準。劉煜龍說,這與之前科普教育不同,這一階段的口腔科普有計劃地針對細分市場的人群。

讓更多人懂得口腔保健的重要性

劉煜龍說,從開始做常見口腔知識科普到現在針對不同群體的口腔知識科普,從中發現大家對於口腔知識的匱乏,也更能體會到口腔科普工作任重而道遠。口腔科普教育強調的是預防為主,成為大家的“家庭牙醫”和“終身牙醫”,這就要求從治療為主,轉為預防為主;從中老年人等易患人群,向各個人群延伸。讓大眾認識到,口腔健康要從兒童抓起,從預防抓起,以提升生活質量。

劉煜龍受邀到幼兒園做科普,由於第一次面對幼兒群體,開始還對孩子們有點擔心,怕他們對口腔知識不感興趣或者聽不懂。可是沒想到,現場孩子們熱情高漲,一直在和他互動。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普及急救知識與死神拼搶生命

王貴聰是安陽市第三人民醫院的一名急診科護士,在這個特殊的工作崗位上,目睹了太多生離死別。當她看到有些傷者本可以通過早期實施有效的救治拯救回來,只因很多人缺乏急救意識,致使這些生命逝去,她意識到,作為一名急診科護士,不單單有救治的職責,也有普及急救知識、增強全民急救意識的責任。於是,王貴聰開始了她的健康科普之路。

普及急救技術 只為爭取時間

在日常搶救工作中,王貴聰發現大眾對很多急救知識不瞭解,甚至存在誤區。針對這些問題,她對大眾普及心肺復甦技術、創傷急救技術、溺水急救技術、電擊傷急救技術、氣道異物急救技術等。“通過普及這些常用的急救術,可以快速、有效地使第一目擊者及時為傷者採取正確的急救措施,為後續治療爭取更多的時間,最大限度地降低傷者的致殘、致死率。”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2015年,王貴聰給安陽市職業技術學院醫務室醫護人員和學生代表進行心肺復甦與創傷急救知識培訓。培訓後不久,校園內發生了一起刺傷人的事件,這些經過培訓的學生在參與搶救的過程中第一時間正確處理傷員,妥善固定刺入的水果刀,並採取了加壓止血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進一步損傷和出血,為患者贏得了寶貴的搶救時間。

模擬急救現場

減少大眾急救盲區

王貴聰在多次進學校、入社區普及急救知識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人對於急救的認識,僅限於撥打120急救電話,而對於治療前的早期救治措施知之甚少。王貴聰和同事就將心肺復甦的模型帶進社區、學校進行科普講解,讓大家動手操作,真切模擬感受每次急救時按壓的深度、位置、吹氣的要點等,使這些要點不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更落實在操作中。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走近科普達人(五)“預防為主”,是科普的重點


詳見《大河健康報》9月25日報紙07、08版

以上人物順序不分先後。

統籌:於素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