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從輝縣這段老城牆啓蒙

一段城牆一座城。

一位仁君一個國。

一個思想一啟蒙。

這一切,從新鄉開始。

01

共和,從輝縣這段老城牆啟蒙

共城

說是一段城牆,其實是4段城牆圍起了一座城。只不過經歷了時間的沉澱和風雨的洗刷,4段城牆只剩下東南部分尚保存完整,能看出歷史上的面貌。這處遺址叫共城城址,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共城城址始建於西周初年,因是西周晚期共國國君共伯和的封地,故稱“共城”。共城也是今輝縣的別稱。

共城自西周末創建之後,秦、漢、唐、宋時期多有修補增建。現在我們看到的城牆,實際上是戰國時代修築的,距今2300多年。

共和,從輝縣這段老城牆啟蒙

那麼共城有多大呢?專業人士進行了測量,西牆長1300米,北牆長1200米,南牆長1200米,東牆沿東石河南行長1300米,城圍長5000米,共城總面積約156萬平方米。

單從數據上看,共城基本上是一個接近於正方形的長方形。

共城北半部城牆的基槽牢固地坐落在地面石頭上,穩如磐石。北城牆和東西城牆的斷面很厚,這可能是為防禦北面太行山特大山洪暴發時的衝擊。

經歷了時間和風雨,如今城牆已經不能完整地呈現出來,東牆南、北兩端各存200米,北牆東、西兩端計約800米,西牆北段約200米,南牆東段約300米。城牆殘高一般6米,牆基寬40米,頂寬10米左右。

這段牆,這座城,就是輝縣歷史的見證,見證了她的古老、悠久,還有一個國家一位仁君。

02

共和,從輝縣這段老城牆啟蒙

共城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這個典故發生於西周九世的厲王。正是因為厲王的殘暴,才引出了一位仁君的登場。

厲王殘暴,霸佔國內山川湖泊樹林草原等,不給老百姓生存之地,致使民不聊生。他派人監聽老百姓的談話,如果誰咒罵他,他就殺了誰。有大臣建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但是他不聽,最終釀成百姓的起義,把厲王趕到了山西霍縣。

此時,太子年幼,誰來執掌朝綱?想來想去,大家想到了隔壁不遠的衛國國君衛僖侯的長子共伯和。共伯和是衛國共城的主人,他居共城,名和。當時貴族的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個等級,他居伯位,故人稱共伯和。共伯和在共城期間,好行仁政,深得共城人民擁護。

共和,從輝縣這段老城牆啟蒙

人們相信,共伯和能治理好共城,也同樣能治理好曾經厲王的國家。

共伯和不負眾望,代行天子事。他日夜操勞,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再加上自己勤政、廉潔,國力壯大,百姓安居樂業,獲得朝野一片讚譽,恢復了周初的繁榮。

共伯和代理朝政14年,到了公元前828年,周厲王在霍縣病死,這時太子也長大成人。共伯和就與諸侯大臣商量,扶太子繼承王位,這就是歷史上的周宣王。至此,共和終止,共伯和結束了他代行周天子執政的生涯,又重新回到共城和百姓在一起了。

1950年秋,新中國第一次大型考古選擇了共城,共發掘了53座商代墓、27座戰國墓和1座車馬坑,出土了戰車、兵器、青銅器、戰國錢幣等數量豐富的隨葬品。出土文物中,當屬吳王夫差劍最為珍貴。這一帶的商周到戰國古墓群對研究當時的歷史文化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03

共和,從輝縣這段老城牆啟蒙

共城

共和,我們並不陌生的一個詞彙。

其實,共伯和代理朝政的第一年,定為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這一年也正是我國曆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此後中國的歷史脈絡清晰,一直到今天,沒有間斷記載。在歷史的年輪上,這是混沌與清晰的分界線。

共和,從輝縣這段老城牆啟蒙

共伯和不僅貢獻了共和元年,還有“共和行政”。

共伯和受諸侯擁戴,被眾諸侯自發推舉為代理天子,這種王位產生制度既不是靠現任領導去發現繼任者,也不是父傳子,而是由大家協商產生、共同治理,與現代意義上之共和(公民參與國家的法律制定、政策制定和執行,包括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比如公民表決、代議制等)有些相同之處。共和有著開創了我國民主、共和政體之先河,是中國政治制度史上厚重的一頁。

這是新鄉為國家留下的一份彌足珍貴的重禮。

在新鄉這片歷史的熱土上,除了共伯和和共和,還又留下了多少仁人志士的追求,留下了多少鐵血丹心的壯舉,留下了多少燦爛文物的厚重,留下了多少浩瀚星空的閃爍。

其實,站在靜靜的共城城址周邊,一側是現代的繁華,一側是歷史的沉澱,總有時光穿梭之感。從共和思想的萌芽,到今天成長為參天大樹,新鄉做了他能做的一切,在萌芽了一種思想的同時,又為思想的萌芽創造了條件。

僅僅這兩點,新鄉就足以傲視他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