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路邊那麼多不知名的女裝店是靠什麼生存了下來的?

你身邊有沒有那種不知名、裝修也不好、還賣的挺貴的服裝店?長年就一個女老闆坐在裡面,但從沒看見過有顧客,甚至進去看看的人都沒有。她們是靠什麼維持房租?朋友說肯定老闆開了網店。但是她們的衣服賣的那麼貴,網上市場那麼大,也不會維持得了一個鋪面的房租和日常吧?

好奇!路邊那麼多不知名的女裝店是靠什麼生存了下來的?

網友一:

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存在即合理。在網購大潮衝擊下,實體小店也沒有被掃蕩乾淨啊,它們照樣填補了市場需求的縫隙。我們經常看見一些破破爛爛的小賣部,不是照樣養活一家人嘛?老天餓不死瞎家雀。比如,題主說的小服裝店,冷冷清清,要屹立不倒。真是小雞尿尿,各有各道。主要是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填補了市場空白需求。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網購,也不是所有人都會網購。那些中老年婦女,那些社區底層婦女,她們也要買衣服啊。她們不會網購,也不相信網購,還是逛逛服裝店來得實在。大商場的東西,標價又貴,地板又滑,服務員不待見,她們就喜歡逛這些小店。

二是小店成本低,可以養活自己。這些小店一般在社區邊,小街旁,要麼就是自己的門面房,要麼就是租金低。女主人,標配一個小丫頭,人工成本很低。小丫頭,還可能就是家鄉帶出來的親戚女孩。1500元就夠了,吃住在店裡。水電氣也不多。成本地,就有利潤空間。

三是主營買衣服,副業很多啊。比如,改衣服,定製衣服,收點小錢,也能餬口啊。另外,漂亮年輕的女店主,都很聰明的。比如,防大牌。網上出現時髦款,社區追時髦的窮女孩,就來店裡仿製啊。還有更高檔一點的,就是線上線下一起開啊。門店就是體驗店啊,甚至就是發貨點呢。

四是女主本來就不為了賺錢。有些男人賺了錢,老婆啥也不會幹,閒得嘰嘰歪歪的。男人就買一個門面,讓老婆有個“事業”。女人嘛,一聽有錢賺,兩眼還是放光的。所以,開個小服裝店,就是讓“老婆”打發日子的,省得天天打麻將。

好奇!路邊那麼多不知名的女裝店是靠什麼生存了下來的?

網友二:

我之前談到的朋友小麗,開著美容店,收入很多,後來又在同一條商業街開了服裝店。放假時去了她的店裡玩耍。才發現並不像我們看的沒生意。實體店之所以存在,還是有其優勢存在的,他們貨物質量透明度高,貨物的材質、外觀消費者可以直觀感受的到。

後來通過交流,得知他們的客源主要來自以下幾個群體和渠道:

好奇!路邊那麼多不知名的女裝店是靠什麼生存了下來的?

現在不僅網購開始轉戰微信,實體店也開始進攻微信,他們會潛入一些寶媽群,女性交流群后添加里面的成員,每次衣服上新都會在朋友圈看到,從而吸引一部分顧客。

2. 回頭客及轉介紹

老顧客購買力佔了實體店收入的絕大部分。買衣服就想找對象,喜歡什麼風格基本很難改變,當一個人成了你的老顧客時,他也就成為了利潤的發動機。所以店家會把大部分精力和優惠給到老顧客。你要知道,即使這樣,他們買衣服的利潤依舊很高。

3. 不善於網購的中老年人

總有一些像我媽這個年紀且不會網購的群體。特別是在網上購買過2次質量不好的衣服時,我媽就對網購失去了熱情,甚至嗤之以鼻。她們是實體店的忠實粉絲,始終相信親眼看到才是真理。

所以,其實實體店並不像我們想的不賺錢,如果不賺錢早就都關門了,他們也在跟著時代的變化不斷的迭代自己的銷售方式。

好奇!路邊那麼多不知名的女裝店是靠什麼生存了下來的?

網友三:

以前,我也是好奇這個問題。

我有個初中老師的老婆在小縣城開了一個服裝店,也不算什麼繁華地段,臨街商鋪,36㎡,一年租金就要6萬。有那麼一段時間,我在那段街道鋪設管道。不知不覺中我發現,師孃的服裝店又沒有什麼生意的,泠泠清清,難得看見顧客上門。這七七八八一天200元的開支從哪裡來?還想賺錢?我在心裡盤算著,疑惑著。

有一天,我看見老師拿著飯到店裡去。我走上前去與他寒暄。在言談中,我試探性問他生意如何?沒想到他說,家裡就靠這個店撐著。我知道,他家裡兩位老人都是中風的,一年要花好多錢,再加上孩子讀書,靠他一個人的工資是難以維持的。

顧客看不到的,生意卻又是很好的,這是怎麼回事?難道老師還會愛面子,故意說大話?絕對不會的。老師的為人,我是堅信不疑的。那就是生意確實是好。

帶著疑問,我走到店裡。師孃躺在躺椅上玩手機。服裝分兩塊區域。一邊是中老年裝,衣服、褲子都有,款式還挺齊全,看上去還挺高檔。另一邊是兒童裝,雜七雜八的,品種不下四五十個,真可謂是應有盡有。鞋子帽子擺在中間的通道上,也有幾十個品種,款式新穎,靚眼。這貨是備得齊全,基本上一身到腳不用跑其他店買去。

唉!我轉來轉去就是沒有看到年輕人穿的。我本想,為了老師的生意,我也買一件穿穿。為什麼不做年紀輕的人的衣服、褲子?師孃說,年輕人的有幾個來店裡買呀?我一想,對啊!現在年輕人要嘛去專賣店買,要嘛就是網購。

洪亮的嗓音、幹練的作風、伶俐的口齒,師孃完全是一個成熟、有經驗的老闆。我想從她那兒取點經。有哪個老闆會把她的獨門絕技教於別人的啊?只有通過自己的觀察摸清之間的門道。我有意識地觀察著,看了半個月,還是一頭霧水。

好奇!路邊那麼多不知名的女裝店是靠什麼生存了下來的?

後來,還是我的一個做服裝生意的女同學告訴我之間的“奧秘”。原來師孃生意做得很大,一年能賺個好幾十萬。什麼套路呢?

1. 廠店聯盟——不會壓貨、積貨。這種店裡的貨是不存在著賣不出去的,一旦出現銷售停滯,就會返回到工廠裡重新修改、變花樣。店裡的貨就是廠子的貨,銷路好多報單;賣不掉,運回廠裡另作處理。當然加盟的廠子不會很多,也就兩家。多年的關係,良好的合作,互利共贏。

2. 高仿——賣得比真品便宜,容易銷售。店裡面的貨一般都會是時新的、大街小巷穿著有品位的人穿得很多。當然,牌子肯定不是一樣的,但是樣式絕對是一模一樣的。老遠看去跟名牌一模一樣,走到近處不內行的人還看不出來,關鍵是質量的確不錯。這些高仿品,成本低,售價卻不低。比起真品幾千上萬的那是肯定比不了的,但是賣個幾百上千,總是有人搶著買。

3.隱形營銷團隊——表面看去一人賣,身後大軍一個排。七大姑,八大姨,朋友、小妹,大姐大。每個人都是免費的模特,聊天傳,網上傳,東介紹,西牽線。那個店的衣服好,洗洗不褪色,曬曬不起皺,一套三五百,有空我帶你去買。好!

4.“托兒”——利用跟風心理,打消顧客疑慮。在店的近處,養著幾個臨時的表演者。只要顧客扭扭捏捏,不離不捨,不肯下手,一個微信過去就來,裝模作樣,身穿店裡的時髦服裝,東捏捏,西照照,“老闆這件多少錢?”哪一件?就是前面顧客想買的那件。“多少錢?便宜點!”一系列表演下來,成交!前面的顧客,跟著風也買下了。回扣馬上紅包支付給“托兒”。

5.微商聯盟——微信朋友林立,一傳十,十傳百,你買,我買,大家買!老闆發紅包。微信朋友圈,天天發傳單!你傳她也傳,成交就給錢。有些邊上班,邊介紹賣衣服,至於貨唄,就到師孃店裡拿,輕鬆賣一套,回扣好幾十。紅包立馬就到賬。總有一些老女人願意買,她們沒有淘寶,她們沒有支付寶,實體店,衣服看得見,真實可靠。

6.撒網——中心集鎮、村雜貨店,賣上衣服很全面;農村經濟發展好,買件新衣趕時髦。走到農村稍微大一點的商店,都會在一個角落掛上衣服賣,嘿!銷路還不錯。師孃隔段時間統一配貨,賣不掉的拉回來,賣掉的就結賬,雜貨店又不墊資,何樂不為?

7.廟會、趕集聯盟——貨車一個流動店,統一配貨師孃忙。長年跑廟會、趕場子的小老闆很多,他們有的沒有資金,就會尋找這種店鋪當做自己的倉庫。押金壓個三五千,衣服一搬成老闆,賣掉趕緊去結賬,餘貨可以退回店。不過,這些小老闆一般都是熟人,陌生人肯定不行。

8.老年團體服務——老年集體活動多,統一服裝更抖擻;每人花個三五百,嶄新靚麗心情好。老年人退休了,大家聚在一起搞活動,總喜歡統一著裝。這個生意利潤高,量好尺寸廠裡報,協議一簽錢到賬,後期調換麻煩點,賺錢那是大大滴。領頭的老人給點好處,他們就會總是想起師孃的衣服店。

9.售後服務部聯盟——買了衣服有大小,買去退回總不好;有點問題店鋪修,保證質量才回頭。顧客買了衣服不滿意的也有,修修改改就能挽回生意。聯繫一兩家乾洗店、縫褲邊的裁縫店,把店裡的活交過去做,是店裡的責任,工錢由店裡付;不是店裡的責任,工錢就由買主付,但是收費會稍許便宜一點。

10.特殊服裝訂做——孕婦挺著大肚腫,平時衣服不能穿;胖子難買合身衣,這個那個不滿意;量好體型給定做,收費貴點不在意。社會上總有一些人需要特殊的服裝,因為有服裝廠在做後臺,什麼衣服都不是事,收費不是大問題,服務要快,質量好。哪裡有一家可以定做衣服的店,只要生活中有人提出來就會想到師孃的店。

別看師孃白天躺在椅子上休閒,她是在養精蓄銳。她忙得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