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救濟糧和黃衣裳」背後的故事

「文史」“救济粮和黄衣裳”背后的故事

在70年代的甘肅中部農村,有兩個景緻永遠不會被人們忘記:一個是每月各生產隊都要統一組織勞力到公社糧站打統銷糧;一個是男女老少都身著各式各樣的軍裝。當時人們只知道是託共產黨毛主席的福吃上了救濟糧、穿上了黃衣裳,但並不瞭解其背後的故事。

70年代初的甘肅中部,持續的乾旱使得這個“苦瘠甲於天下”的地方赤地千里,哀鴻遍野。但當時甘肅的主要負責人忠實執行極“左”路線,極力吹噓“文化大革命”的勝利成果,漠視人民的苦難,認為甘肅年年有災,老百姓有“外出討要的習慣”,對中央隱瞞實情,天災之上又加人禍。1972年7月,宋平由蘭州軍區國防工辦副主任調任甘肅省委書記(當時設第一書記),革委會副主任。1973年4月,宋平深入甘肅中部的隴西、通渭、秦安、會寧、靖遠、皋蘭、靜寧、環縣等縣調研,嚴重的災情、驚人的貧困,遠遠超出了他的預想,深深地震撼了參與調研的官員。

“六盤山下的靜寧縣,從1971年到1973年4月一直未降透雨,前不久又突降冰雹,21萬畝農田受災。全縣絕收的糧田達28000多畝。1972年,全縣人均口糧只有200斤左右,加上回銷糧,人們每天只能吃到8兩。眼下正值青黃不接,已發現有浮腫和乾瘦病人,外出討飯的人數大增。縣上彙報說,飢餓的農民因吃胡麻油渣,已有幾十人中毒。缺少衣被的有34000戶,炕上沒有席子的有9600戶”(摘自《宋平在甘肅》)。

1973年5月20日,省委第一書記冼恆漢、省委書記宋平參加中央工作會議。5月26日,周恩來總理參加西北組會議,宋平實事求是地陳述了甘肅中部嚴重的災情以及他實地察看災情時所見到的群眾生活十分困苦的狀況。周總理專注地聽完宋平的彙報並詢問了一些具體細節。在5月29日的全體會議上,身患重病的周總理動情地講:“這次會上,我聽了甘肅中部地區群眾生活困難的情況,心理很難過,很不安。解放二十多年了,在我們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在毛主席的領導下,那裡的群眾生活還這樣困難,我作為國務院總理,工作是失職的,對不起那裡的人民!”講到這裡,總理聲音有些顫抖,心情沉重地停頓了好一會兒又說:“我們一定要幫助那裡的人民,扶持那裡的生產,一定要把那裡的貧困面貌改變過來。國務院各部委的同志要和甘肅人民一起商量一下,研究出個辦法來,爭取一年小變,三年中變,儘快把甘肅的農業搞上去”。

中央工作會議之後,周總理委託華國鋒副總理組成國務院工作組,由農林部副部長羅玉川、商業部副部長劉忍、輕工部副部長王應先帶隊,在宋平的陪同下奔赴甘肅中部災區察看災情。經過二十多天夜以繼日的調研,工作組向國務院以特急電報的方式上報了《關於甘肅中部乾旱山區群眾生產生活困難情況的報告》:

甘肅中部18個貧困縣“連續幾年乾旱,集體和社員家底都很薄,有相當一部分群眾吃的、穿的、用的、燒的,甚至人蓄飲水都很困難。據通渭、會寧、靖遠、皋蘭、東鄉、秦安、靜寧、莊浪、環縣9個縣的調查,1972年糧食畝產不到100斤的有4個縣,只有一個縣剛剛超過200斤;社員集體分配的收入在50元以下的6個縣,其中兩個縣在30元以下;社員口糧分配,除東鄉縣超過300斤外,其餘8個縣都不足300斤,最高的287斤,最低的218斤;9個縣交售公購糧8000多萬斤,到今年7月底,回銷11000多萬斤。目前,9個縣無錢買回銷糧的戶數高達53%”。(後來國務院又派工作組來甘肅調查災情,在上報國務院的《報告》中對甘肅中部1973年災情有這樣的描述:“1973年災情是嚴重的。全省受災面積大,絕收面積大,減產面積大。社員分配的口糧低,生活非常困難。”“全省絕收和基本絕收的生產隊社員人數達到160多萬人,分配的口糧只有幾斤、十幾斤。”“在重災區,國家供應的口糧吃不到月底,有的缺三四天,有的缺五六天,最多的缺十來天。”“災區農民為了買返銷糧,一般靠出賣生活用品和生產用品來解決”。“更為嚴重的還有賣兒賣女的事件。我們去了解的天水縣、靜寧縣,已經知道的就有賣孩子事件4起。”)

“由於當前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確實很大,急需國家在生活上給予救濟,生產上給予扶持。經省委和國務院工作組共同調查研究,請求中央調撥糧食12997萬斤,撥生產、生活補助費5650萬元;救濟棉衣45.6萬套,單衣45.6萬套,棉布57萬米,絮棉102.6萬斤,被子42.2萬條;另請撥給拉水拉煤用的汽車130輛,生產用的木材2萬立方米。以便幫助乾旱山區群眾克服當前困難,搞好當前生產。”

周總理看到電報後立即批示有關部門迅速落實:

8月9日,國務院回電甘肅省委:國務院已批准動用國庫存量1.3億斤;撥發救濟款800萬元,布匹570萬米,棉花103萬斤;解放軍總後勤部緊急調撥軍用棉衣、單衣各45.6萬套,被子25萬條。有關部門免費提供山地步犁、架子車等小農具若干,拉水拉煤汽車130輛,農田基本建設用木材2萬立方米。

靜寧縣是重災縣,全縣28379戶、132949人領到救災物資。共發放棉衣48270套,單衣47984套,棉被20700床,炕蓆21700頁,棉布1797328市尺,棉花108037市斤。全縣當年返銷糧面達30個公社、396個大隊、2605個生產隊、6萬多戶、31萬多人口,返銷糧食4783萬斤,人均93斤。

「文史」“救济粮和黄衣裳”背后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