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基建和減稅,哪個更可取?

dydes


當然是減稅。


目前國家先選擇了基建,而沒有選擇減稅,可能是留後手,或者是還沒下決心,畢竟減稅影響較大。

去年,剛上臺的特朗普就立刻實施了減稅,震驚世界,也引發了海內外的諸多讚譽,包括中國汽車玻璃大王曹德旺等等。

特朗普此舉也刺激了經濟的增長,二季度美國GDP增速高達4.1%就是證明。

如今,美國經濟復甦明顯,失業率低於4%,保持在歷史低位,而7月中國城鎮失業率則在5%以上。

事實如此,美國已經給中國做了榜樣,減稅確實刺激了經濟。不過,特朗普也打算加大基建刺激,所以未來基建投資也有望上升。

這麼看,美國是雙管齊下,而且是先減稅。

和中國基建不同的是,美國基建是以私營企業為主,而中國是以政府投資為主。

基建屬於猛藥,這個月投了,基建投資,固定投資數據當月就上去了,7月數據不好,加大基建,8月數據可能就會好看一點。

而減稅,可能見效會慢些,因為企業因為減稅而加大投資,這需要過程,可能半年後才能見效。

但是,長遠看,基建畢竟不能解決經濟持續性問題,而且也解決不了太多就業。真正能讓經濟復甦的,還是民間投資的振興,這已經是無需辯駁的事實了,私企解決了大多的就業。

所以,如果想長久解決經濟下行問題,減稅一定是必選項。

希望早日全面減稅。


趙冰峰


個人其實能夠理解基建的必要性,而且個人認為很多人沒有理解基建的效用。如果房地產要下跌,那麼勢必建築業將萎縮,而我國建築業就業人口有多少呢?2017年底建築業從業人數5536.90萬人,佔總就業人口數量的7.13%,這裡面還沒有考慮相關的房地產行業大量的就業人口和上游原材料的一些就業人口,這部分勞動力如果面臨房地產行業的整體萎縮,怎麼辦呢?所以基建是速效救心丸,是為了平移這部分就業人口,或者說,是為了對沖房地產行業可能蕭條帶來的負面效應。當然了,也許一切都是錯誤的,房地產還是牛氣沖天,但是從短期看,這個作用和必要性就在於此。

實際上個人更加傾向於減稅,但是財政資金的水就這麼多,也許在一個階段只能二選一,因為長期看貨幣政策由於老齡化和邊際效益遞減等因素,將處於長期平衡狀態,也就是貨幣放水可能性不大,財政如果負擔太多項目,容易加大赤字。所以減稅和基建我們應該從整體效用上來衡量,一個階段我們只能辦有限的事情,但是未來,我們最好有所改進。

從長期觀察來看,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總體上高於政府資源配置效率,這個結論也是比較明顯的,比如說計劃經濟時代和如今市場經濟時代具有一定的差異性,那麼從這方面我們更加傾向於減稅,因為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比較高,而稅收就是一分錢的再分配,加稅,這筆錢歸政府分配,減稅,這筆錢歸市場分配。

而從政府資源配置的效率來看,個人認為,財政救濟失業人口,財政支持科研,財政支持教育,財政支持健康這幾個方面效率可能還高於基建。更加合理的狀態應該是讓一些失業人員獲得持續的政府救濟,當然不是像歐洲和拉美一些國家養懶人的福利政策,我們說的是基礎性的救濟政策,普惠而且有尊嚴的救濟政策,然後補貼其進行職業教育。將某些行業過剩的勞動力轉化為其他行業的勞動力,比如流水線的工人,比如工程的焊工鉗工機床工。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你勞動力整體效率提高了,才能夠讓一國的效率整體提高。

當然,各位也要理解這方面國家財政的難處,從直觀上看,解決就業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增加工作崗位,那種培訓啊,再就業啊,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因為人都有路徑依賴,並且討厭改變。所以短期內增加一點基建是對的,但是不能持續的滾動的增加基建,應該有勞動力的疏導措施。


凱恩斯


應當說,基建和減稅,都是維護經濟穩定,防止經濟下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由於兩者對經濟的影響作用不同,需要根據經濟下行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手段,或者兩者同時使用。

一般情況下,如果經濟下行得比較嚴重,並有可能對就業、居民收入增長、社會穩定等產生比較嚴重影響,大多會採用基建手段,對經濟實施強刺激,以確保經濟能夠儘快穩住陣腳,避免出現嚴重下行,導致經濟出現滯脹等方面的問題,甚至爆發經濟危機。一旦經濟趨於平穩,基建投資手段就要逐步退出,防止刺激過度,影響經濟結構失衡。如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出臺的4萬億投資,就屬於此類。在此基礎上,再出臺減稅政策,以維持經濟結構的平衡,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如果經濟下行的幅度不是很大,經濟的整體運行情況還屬正常,為了避免經濟出現新的問題,特別是防止經濟持續下行,則應當以減稅為主。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必須成為減稅的重點,以確保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不出現問題。至於基建投資,則可以依據經濟運行的情況確定,要不要推出基建投資政策。如近兩年基建投資力度減弱,基建的重點就主要放在補短板等方面,就是與經濟持續向好有關。近一段時間以來,由於國際經濟形勢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經濟有可能會受到外部環境的衝擊。所以,在繼續推動減稅的同時,適度增加基建投資,推動基礎設施建設,也是需要的。否則,一旦經濟再步入下行通道,就有可能引發許多新的矛盾。到時候,又要採用基建進行強刺激。所以,必須未雨綢繆,早做應對,減少經濟波動。

從總體上講,基建主要側重於眼前和短期需要,而減稅則是著眼長遠和未來發展。所以,減稅政策對經濟穩定和可持續的作用更大。所特別在推進結構調整與轉型方面,更要發揮減稅的作用,儘量少採用基建的手段。當然,如果經濟過熱時,也可推行加稅政策,並從信貸方面遏制企業和政府的投資。


譚浩俊


堅定支持減稅,基建模式也要推行,但目前更重要的,更能全面激發鬥志的還是減稅,大規模的減稅。

這是一個大工程,但卻也是破局的關鍵所在。

高科技轉化,要落實到成立新創公司上來,開公司各種稅收壓制太重,員工成本是一大塊,營業稅是一大塊,資金成本是一大重負。大幅減稅到了不得不為的地步了。

有人說,即便這樣的稅收,政府還舉債呢,還入不敷出呢,減稅後政府如何運轉?出路也很明顯:大幅簡政減員。

與減稅並行的是激活市場的力量,發揮民營企業,協會聯盟更大的作用。不然,徵稅壓力大,監督壓力也大。

我們爭搶的是增量,而不僅在於有效地挪騰存量,沒有更靈活的促進經濟增長政策,沒有內生型增長,抵禦外界的壓制就是外強中空,終毀於自我的虛弱和紊亂之中。

是時候再一次大刀闊斧地改革,給各階層注入強心劑的關鍵時刻了,激發起與大美國良性又激烈的鬥志,再換取40年的大國發展的輝煌。


財經作家邱恆明


減稅和開展基建都是刺激經濟的有效方法,但是目的不同,方向不同,而結果往往有可能不同。

專注於金融知識普及,讓知識深入人心,如果覺得回答的不錯,歡迎點贊,評論,關注,回覆

經濟下行因為什麼?消費不足,生產的東西沒有辦法創造利潤,出口不足,生產出來的東西國內賣不動,國外也賣不動,那麼外匯也收不到。而金融市場的錢也生不出更多的錢,那麼怎麼辦呢?其實根據我國以往的工作,尤其是08年以來,我國的4萬億的金融刺激計劃用在了什麼地方,瞭解的人可能都知道,就是用在了基建上,用在基建上就是往基礎設施上花錢,那麼它可以創造優質城市,創造就業,創造收入,這樣有了收入也就間接的帶動了消費,刺激了經濟。

而減稅為什麼?現在的國內市場不是消費不足,而是企業的創新能力不足,成本過高,利潤低,相比各種投機和投資方面卻很活躍,這樣的情況會導致沒有人願意認真的做企業,都去投資去了,那麼應該將更多的利益下放給企業,讓他們從市場中得到實惠,然後認真研發、創新,讓更多人願意做企業,得利潤,這樣就業有保證,收入有保證,才是治標治本的方法。

曾經有人說過,國家的靈魂是實體經濟,那麼真正能夠讓全民願意認真做事情,就是扶植一批有能力有魄力有實力的企業,從而帶動整個市場的重啟,但是這個過程比基建來的要久,因為發展不比建設不是一朝一夕,所以,需要給予更多的耐心。


張小帥說理財


當前,從官方公佈的宏觀經濟數據看,的確存在一定的下行壓力,基建和減稅都是比例經濟的主要手段。


一、一個救急

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時,當時我們拋出了4萬億一攬子刺激計劃,有效制止了經濟下滑,但也給後來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後遺症。

加大基建投資,對經濟的刺激作用是立竿見影的。通過直接投資,可以帶動鋼鐵、水泥等上下游行業的發展,可以有效減少失業率,可以在一定程度刺激消費。但如果是低質量的重複建設,不利於經濟的轉型發展,還可能給去產能帶來副作用。

二、一個救緩

降稅的作用相對來說比較溫和,但作用比較長遠,可以有效降低企業成本,刺激企業家的創新精神和鬥志,增強企業的活力。這個作用,一般需要半年以上才可以逐步顯現出效果。

特朗普上臺,也用了這兩把刷子,通過對企業大規模減稅,美國經濟開始逐步走強,上次公佈的GDP已經達到4.1%,尤其是修“隔離牆”,有點“搞笑”,但實際效果還是有的。

下一步,上面也明確表示將會進一步採取減稅措施,刺激經濟發展。畢竟,當前外部環境發生很大變化,美國的貿易單邊主義影響可能持續時間很長,需要拿出有效應對策略。

所以,基建和減稅,不是哪個更可取的問題,是相得益彰的關係。


投資悟道


減稅、降費、基建、降準,加大投資,增加居民收入,拉動內需,激活消費等,特別是減稅降費、增加居民收入,都是可取的方式——


老百姓收入會增加嗎?1.3萬億元減稅降費政策在哪裡落腳?


你的收入會增加嗎?答案肯定的。

因為國家正在實行減稅降費政策,光是2018年,全年減稅降費規模大約超1.3萬億元。

如何理解這一政策呢?

此舉相當於國家向社會、企業和個人讓利了1.3萬億元,也約等於向經濟生產和個人投放了1.3萬億元。

其中國家將通過完善收入分配製度,調整個人所得稅等,保障民生,以增加居民收入,激活居民消費能力。

所以毋庸置疑,你的“荷包”肯定會增加的。

在世界經濟下行、中美貿易糾紛加劇、股市不振的情況下,國家一連串打出了提振信心、推動發展的幾張好牌,主要思路把錢放出去,讓錢產生更大更好的效益,其主要方式和目的是:

一是增加老百姓的錢袋子,賦能老百姓的消費力,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著眼於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重在推動公共利益最大化,最直接的辦法是增加居民收入,下調個人所得稅、社保費率等,擴大內需,激發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對於老百姓來說,主要有三個關鍵詞:錢袋子,消費力,好日子。

二是發力落實並繼續制定減稅降費政策。

通過調整、降低增值稅率、關稅、個稅、社保費率等方式,讓稅賦、行政性收費等過重的企業減負,讓稅負常常被轉嫁並傳遞到的消費端受益,讓原本目標高關稅高價格產品的購買者得實惠,讓收入增長落後於GDP增速的老百姓得利益,從而激發企業發展的活力,激發社會消費的動能,推動經濟的發展。

三是加快預算執行。

意思就是加快經費支出,也就是提速項目建設,催化有效投資,推進公共設施發展,讓錢更快花出去,更好地花出效果來。

四是央行降準。

雖有人民幣貶值壓力,但上萬億的“降準”意圖緩解社會資金流動性上的“旱情”,刺激國內經濟,穩定資本市場,相當程度利好股市房市。

讓企業能“節流”,讓老百姓能“增收”,給經濟加油,給社會良好預期,這體現了政策的遠見。

減稅降費政策,涉及稅種、稅費結構、標準及合理性問題,關鍵在於推動企業踏上高質量發展之路,真正激活老百姓的消費能量,使得社會經濟形成良性循環。

減稅降費等政策涉及面比較廣,實體經濟、服務業等都將受益,預計先進製造業、日用消費型商品生產企業、高新科技企業、新能源企業、房地產、文化創意企業、旅遊業、中小企業等受益會更為明顯。


經行天下光未央



最近由於美國施行的貿易戰,疊加美元加息和縮表等動作,再加上我國持續近,20年的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已經處於高位,經濟體制改革也進入到“深水區”,我國面臨著經濟下行的壓力。

在經濟下行的時候,如何提振經濟,刺激經濟發展,避免出現較大都經濟下滑,發生系統性風險,甚至於爆發經濟或者金融危機。國家的戰略決策顯得尤為重要。

在國家選擇一系列刺激政策之中,基建和減稅是兩個最常被使用的手段。而且,這兩個手段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根據情況兩者一起使用。

我們不探討多種情況下的分別使用,我們僅就目前階段的現實情況發表一下我們公司建議。

我們認為,兩者現在開始都要使用。這主要是外界大環境所決定的,美國和中國的貿易戰已經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這是歷史的必然,我們這裡不展開了。因此,貿易戰的影響不會是一個短期的行為。

我們必須要有過三五年緊日子的準備,我們一定要韜光養晦,未雨綢繆,率先撇下依靠美國的思想,要理清我國所面臨的世界外部環境,以及國內發展的現狀,早做準備,就會早有好的結果。

至於說基建和減稅如何區別和相互協作,這需要根據階段不同做不同的調整!比如:現在就要開始基建投資,現階段以補短板和強化中西部為主,不需要大規模推進;而減稅也需要開始,尤其是實體,創新企業,中小型企業,先進行減稅,且把減稅比率初步定位在小比率等措施。

我們僅想告訴大家一句話,現實的世界:“唯一不變的是變化!”這是根本!

碼字真的很辛苦的,來到這裡看到我們的文章,那就是你我之間的緣分!點贊,轉發和關注一下吧!我們誠摯的謝謝您!


在路上覓尋


經濟面臨下行壓力時,基建和減稅,哪個更可取?我覺得,基建和減稅都是有效的辦法,只是基建的效果更加立竿見影,而減稅的效果比較慢。有時,減稅效果更好;有時,基建效果更好,更可取!以中國為例。

當經濟下行時,人們掙錢越來越難,收入下降,不敢消費,居民的消費需求受到抑制,整個社會有效需求不足。這個時候,基建可以刺激需求,彌補居民有效需求不足對經濟的不利影響,拉動經濟。避免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突然一下子停下來。有人形容,經濟下行時,基建是萬能的藥方和夜壺。

2008年,金融危機席捲全球,中國也未能倖免,短期內,經濟下行壓力很多,很多人失業,2000多萬農民工不得不提前返回農村老家!這麼多人一下子失去了工作,無事可做,這是一個大麻煩。給社會穩定也帶來了壓力。為了解決這部分人的就業問題,政府及時推出了4萬億投資計劃,這樣就彌補了市場有效需求的不足。這樣緊迫的情況下,就只能依靠政府來製造新的需求,增加需求,包括用工需求,這樣那些失業的農民工才能找到事情做,有收入,養家餬口。

果然,這些失業的農民工來到了全國各地的工地上,比如房地產工地,高速公路施工現場,地鐵裡面等。到處都能看到頭戴安全帽的農民工,他們在艱苦的環境裡工作,烈日下,灰塵滾滾,自己灰頭土臉。他們雖然很辛苦,但是有工作,有飯碗,可以掙到比較多的錢。總之,比在老家打工,強很多倍!一對夫婦在工地上當瓦匠,一年可以掙10萬左右,這是在老家務農收入的10倍!工地上的活,可以說是農民工做過的最好的活,掙錢多,一天好幾百,而做其他的事一天100元左右的收入,這個差距是很大的。這就是農民不願意回農村的原因。

投資除了能刺激用工需求,還能刺激對建築材料的需求,利好鋼鐵板塊和水泥板塊等,正是因為投資的巨大需求,曾經讓鋼企頭疼的過剩產能問題解決了,鋼材價格穩定上升,鋼企多年虧損後開始盈利,終於扭虧為盈!當然,建築材料變得比較貴了,很多農民工建房子,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農民經過10年的積累,有的已經很有錢了,他們紛紛買房買車,這就刺激了消費,幫助去掉了車企和房地產的庫存!經濟變得更加活躍,如今的中國遍地是小汽車,農村家家戶戶都有小汽車。我們村家家戶戶都有,我同學前不久貸款買了一個車,他說村裡別人都買了,如果他還不買,別人就會嘲笑他。

投資能夠增加就業崗位,短期內就能拉動經濟,長期能增加居民的儲蓄,增加未來大宗消費的潛力!用投資刺激經濟是一個好辦法。

減稅也能刺激經濟,理論上,減稅會增加企業和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刺激消費。但是減稅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只是局部利好經濟。

畢竟減稅的力度是有限的,而且減稅也很難落到實處。所以中國出現了財政收入增速遠大於經濟總量增速的怪現象!


老鄧的觀點


減稅是增加社會的可支配收入。但收入增加並不意味著擴大再生產或者投資。居民或者企業通過減稅獲得額外的收入後,自行支配,可以選擇投資炒樓炒股也可以消費也可以儲蓄。雖然定向減稅也可以起到資源配置的效果,但因為控制力比較小所以無法控制其使用效果。例如,企業技術創新可以減稅,但獲得的收入卻拿去炒樓。

而基建是定向針對某些行業基礎設施進行投資,繼而引發行業的生產再投資。例如修建高鐵,可以令建材,鋼鐵,製造業,機械業等擴大再生產。但基建因為週期長,所以見效慢。

很多民眾希望能減稅刺激經濟,這是因為更多的人寧願自己支配也不願意讓政府去投入到再生產當中。說白了,就是不信任政府能花好自己交的稅。但事實上,政府是在更高的維度考慮問題的。

簡單舉個例子,村裡財政拿到一筆錢,大家寧願是分了各自吃大餐打麻將呢?還是拿去把村裡運貨出去的公路給修了呢?

至於基建投資是否會有貪汙舞弊那是另外一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