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農村舉行喪事會請一些又是跳舞又是唱歌的人,你怎麼看?

鄉野農人


農村喪葬辦理白事又是跳舞又是唱歌你怎麼看?

喪事請吹鼓班子前來演出,這事兒較有傳統。民間的這些吹鼓班子,一般是自由結合,4~10人不等,樂器主要是大小嗩吶、笙、管、笛、簫和二胡、三絃等民族樂器,民間統稱為吹手,也算民間文藝的一種。不過,喪事請吹鼓班子的,一般都是老喪,民間稱為喜喪。老喪變喜,這也是一種傳統風俗了。

《清稗類鈔》載:“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這就道出了喜喪的要點,這去世的老人,必須是德高望重,福壽雙全,家族又非常興旺,算得上壽終正寢,功德圓滿。所以兒孫們不必那麼悲傷,要隆重地為其祭喪,停靈三至六日,請來吹鼓班子,大擺宴席,熱熱鬧鬧地為其送行。這意思,大概與莊子鼓盤而歌異曲同工吧?

所以,喪事又是跳舞又是唱歌的,那必須是老喪,要達到福壽全歸,即全福,全壽、全終。死者生前本家族內人丁興旺,形成一大家族。逝者本人是族中長者,輩份高歲數大,德高望重。去世時起碼要到耄耋之年,並且必須是“善終”,生前積德行善,死時“無疾而終”。人生果能如此,也真可以算做功德圓滿,

也可視為人生之喜,慶賀一下也未嘗不可,這也是人們正確面對生死的一種豁達和智慧。

不過新中國成立後,這些傳統風俗在移風易俗中消失。而現在隨著人們生活好過了,這一風俗又有所抬頭,不過在抬頭中發生了演變。對於喜喪,只看去世者的歲數,並不看其德行和是否善終。特別是一些富豪,家中並無積德行善,甚至深為鄉人不齒,但因為有錢有勢,家中老人去世後極盡鋪張,藉此顯擺自己的勢力,甚至藉機斂財,帶壞了風氣。有些人沒有那麼多錢,但喜歡攀比講排場,老人生前不盡孝,死時卻為了顯示自己的孝順,請吹鼓手,請戲班子,給

老人風光大葬,全村老少都來看熱鬧,彷彿慶賀這老東西終於死掉了!而有些老人生前愛熱鬧,也喜歡攀比,要求子女在他死後為其請吹手,人為給子女增加了負擔。

本人以為,正確面對生死是應該的,但人無論活多大歲數,死後親屬都應該悲哀,提倡厚養薄葬,人死如燈滅,再風光的大葬,老人也感知不了。


齊東晏子


對農村喪葬辦理又是唱歌又是跳舞這種現象,我發表我的看法如下。

千百年來,人們在喪葬儀事中,都是提倡嚴肅、莊重、和肅穆悲哀的。雖然也會用了響器,但只是吹奏些淒涼、悲哀的調子,增加一些哀怨的氣氛。使家人落淚,過客嚴肅。

那時候講究的是外重裡輕,就是對攛忙的和鄉親們待遇要厚重一些,對親戚家人要節約一些,不要讓人看著小家子氣,而遭人不齒。所以以前的葬禮都是比較隆重但也是相對節儉的。

自從人們的腰包鼓了起來後,白事辦的也越來越離譜,應了活著不孝,死了胡鬧這句話。

隨著商品的發達,人們燒紙變成燒紙的家電、汽車、為了使汽車能夠上路,竟然還要弄汽車牌照、加油站和駕駛證等。後來發展到老人喜歡汽車,就弄一個真車做為棺材,將老人裝進去埋葬。試想讓老人坐在駕駛室裡,一天二十四個小時開車,是不是會疲勞駕駛,栽進溝裡呢?

自真車陪葬之後,又出奇芭事。有人為父親辦葬禮,卻請來歌舞團跳起了豔舞。把一個莊嚴肅穆的葬禮辦成了歡歌笑語的喜慶之景,雖然這樣,主家還要恬不知恥的說是讓老人看豔舞呢!如果他們的父親地下有知,不從十八層地獄羞澀到三十六層地獄才怪呢。

當父母老了,孩子們盡心盡力的服侍老人,讓他們在晚年幸福快樂,才是做小的本分。如果老人活著不知道孝順,到他們辭世後又大操大辦,甚至辦的離譜,這在外人看來,不但不是孝順,簡單就是大逆不道。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我覺得沒有必要,父母活著的時候好好孝順父母,比什麼都強,等父母去世了,搞這些有什麼用,入土為安 ,簡簡單單就好了,花費一兩萬,如果把這個錢花在,父母健在的時候,孝敬父母多好,父母不在了,花再多的錢也是做給別人看的嗎?活著不孝,死了亂叫,



君子蘭


農村舉行喪事有的有錢人請歌手,舞蹈演員來唱又跳舞,目的炫富,讓村裡其他的人看,自己多有錢多孝順。實際父母生前兒女不孝敬,死後花錢大操大辦舉行葬禮,讓人費解,實不應該。兒女們應該傷心痛哭,送死去父母最後一程,簡單地按村習俗舉行喪事入土為安,這才能對得父母生前養育之恩。


等待162471053


個人認為這是想人死了想多活躍氣氛熱熱鬧鬧的多吸引親戚朋友們和那些有關係沒關係的人都去參加逝者的白事宴會和送葬入土儀式,還想多收些份子錢,場面越熱鬧人去的越多送的份子錢越多就越說明喪家的人緣好人情好喪家就越感覺到有面子。(如果氣氛不好不熱鬧就吸引不到人去,冷冷清清的場面喪家會覺得很沒有面子)


魂歸銀河系


很俗氣,很低級,不按傳統的請道士起碼也要放哀樂。就是高壽去世算白喜事,但親人去世該盡孝的還是要講。過去有唱大戲講排場的,但戲目都是悲哀,孝道之類,也是祭奠的一種。現在不倫不類很噁心,傳統的東西不能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