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永不言敗的象徵

難以想像,一個人在40年時間裡能夠做那麼多事情。他的七尺之軀,彷彿就是活力的象徵——永遠燃燒,永遠熾熱,永遠放射光亮。

三十多年前,當那個叫劉福榮的孩子隨父親從大埔山來到香港的時候,沒有人會想到他未來的路。即使他上了小學,學生簿上的名字正式改為“劉德華”,他與演藝圈的交情,仍然僅限於在父親開的冰店裡幫工時,偶爾為附近的片場送送外賣。

直到高中的一天,死黨突然遞來一張電視臺“藝員訓練班”的表格:“喂,一起報名玩玩。”為什麼不報?整個可立中學都知道,從書法到田徑,劉德華沒有缺席過任何一項課外活動,何況他剛剛參加了香港話劇團,在學校的劇社也寫過幾個頗受歡迎的劇本,正好趁機接受一下專業編劇的訓練。經過考試,劉德華被正式錄取為第十屆藝員訓練班的學員,同學包括戚美珍、吳家麗和梁家輝。訓練班的導師對他的評價是:正面小生人才。

從此,他告別了編劇之夢。

從藝員訓練班畢業後,劉德華以甲等學員的資格與無線電視簽下一紙合約。然而在頭幾年的時間裡,他接到的大多是一些跑龍套的角色。1982年,劉德華在電視劇《江湖再見》中扮演了男主角“阿龍”。不久,監製夏夢邀他主演許鞍華的影片《投奔怒海》。製片方原本中意的男主角是周潤發,但後者卻推薦了劉德華。原來,影片的外景要在海南島拍,周潤發擔心會因此影響自己的臺灣市場(當時臺灣禁止在大陸取景的影片在臺公映)。

於是劉德華跑去找周潤發:“謝謝你推薦我拍戲,但我若上了海南島,我的臺灣市場豈不也有危險?”周潤發一句話把他頂了回來:“你告訴我,你哪來的臺灣市場?拍了,你至少有香港和內地市場,不拍,你什麼市場也沒有。”

不愧是闖蕩藝壇多年的發哥,著實是一字千鈞。命運之神正在向劉德華揮手,而他差點就錯過了她的垂青。從劉德華以後的記錄可以看出:他從此再也不會讓機遇從指縫裡溜走。

《投奔怒海》是劉德華星路的第一步,1983年的《神鵰俠侶》更讓他成為紅透香江的偶像。無線電視臺此時已正式準備把他當成長期金礦來挖掘了。一份5年的合約放到了他面前,劉德華被告知:無線正準備開拍金庸的《鹿鼎記》。簽了合約,韋小寶的角色就會考慮他。

這樣的條件算得上誘惑巨大了。不過當它的對象是劉德華時,一切就不一樣了。他天生願意做困難的事情。當年在可立中學讀書時,到了高中分文理班,一向文科出眾的他卻選擇了理科來唸,理由是:“反正可以選擇,為什麼不給自己機會多學一些不懂的科目?”現在,他的理由與此近似:既然可以選擇,為什麼我要把自己束縛5年?

任何選擇都要付出代價。《鹿鼎記》的陣容公佈,韋小寶由梁朝偉扮演,劉德華只得到了康熙。1985年,無線把他調離話劇班,只讓他在一些綜藝節目中充當“活力之星”。次年,劉德華被公司正式“雪藏”。

但充滿活力與自信的心是不可能被雪藏的。也是在這一年,劉德華與嘉禾公司簽訂了兩部影片的片約,幾年就在銀幕上打出了一片天地。1990年,進軍歌壇的他憑《再會了》等曲目贏得了聽眾,次年更榮膺“全港最受歡迎男歌手”稱號。此後數年,各種獎項就從來沒有離開過他。

橫跨影視歌三界,處處天王之尊。劉德華的成功幾乎是一種傳奇。其實,榮耀背後皆是華仔的努力與艱辛。劉德華是各界公認的“香港最勤奮藝人”,他曾有一年接拍12部影片的經歷。

不管遇到什麼事,千萬別灰心。劉德華就是如此。

劉德華:永不言敗的象徵

20091121

劉德華:永不言敗的象徵

劉德華未圓導演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