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提到保羅·達諾,可能很多人想到的都是《血色將至》裡的倒黴小子。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不過,他還是個特別有追求的文藝青年。對作品非常挑剔,尤其這幾年,基本很少參加大片製作,而是在各種小眾藝術片中游走。

而他的導演處女作《狂野生活》之前也曾在戛納和聖丹斯上放映,之後還在平遙展映,影片媒體評價相當不錯,爛番茄96%新鮮度,7.9分。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影片講述上世紀60年代,少年逐漸見證父母婚姻出現危機的故事,捕捉到了角色們的沮喪、孤獨和破碎的夢想。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電影海報就很棒,凱瑞·穆里根和傑克·吉倫哈爾坐在鏡頭前面面相覷,後面是一張拍照用的背景幕,有些皺褶,也像油畫的感覺,暗示了這對夫婦的婚姻生活是不真切的。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這張海報是根據片中一場戲P的,原來那場戲中間還有一把空椅子將他們隔開。海報及片中的視覺呈現,會使人想起美國著名畫家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的畫作,他比任何人都更瞭解當代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和孤獨。

這對貌合神離的夫妻,甚至會想到《紐約的房間》(Room in New York,1932年)裡的那對夫婦。在霍普的畫作裡,每個人都是沉默的孤島,即使他們是一對夫婦。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紐約房間》

愛德華·霍普被認為是具有電影風格的畫家,他與電影之間靈感來源關係密切。據他的妻子約瑟芬透露說,霍普是電影院的常客,經常晚上一個人去電影院尋找靈感。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紐約電影》(New York Movie,1939年)

他的畫作影響了美國的黑色電影(Film Noir),黑色電影也反過來影響了他的畫。

《狂野生活》裡兒子的「攝影師學徒」身份使他成為一個見證者。霍普的畫作經常會用一種偷窺視角(監視鄰家窗戶裡的人生百態,就像希區柯克電影《後窗》一樣)。電影中的兒子有多種不同的偷窺視角,我在預告片中隨意截了幾張:

第一組:偷瞥父母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第二組:偷窺第三者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第三組:觀察父親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第三組偷窺關係還是通過窗口展開的,霍普的畫格外喜愛用窗戶表現室內生活,一生中創作了大量帶有窗戶的畫作,不管是從窗外看窗內,還是窗內人的內景,這些畫被後人稱為“窗戶畫”,諸如《夜之窗》(Night Windows,1928年)、《公寓》(Apartment Houses,1923年)和《小城市辦公室》(Office in a Small City,1953年)等。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夜之窗》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小城市辦公室》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公寓》


以室內為舞臺,窗口作背景,人物的背影當前景,也是霍普畫作中經常出現的,如《布魯克林公寓》(Room in Brooklyn,1932年)。《狂野生活》裡也有大量這樣的構圖。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布魯克林公寓》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狂野生活》裡還一幕是觀眾視角從窗口看窗內的人物關係,可惜現在還無資源,無法截取。

影片的鏡頭設計、佈景,乃至室內物體的擺放位置、材質和顏色的使用,都很有愛德華·霍普的味道。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最重要的是布光,那種隱藏著部分身體的人物的陰影與光源,有時甚至是面部表情和身體語言(就像海報中的男女主人公,孤獨的眼神,身體上對於當前拍紀念照這件事的不確定性)。

霍普畫作中經常會有從一旁打入的光源,多是窗外陽光照進屋內,看光與影如何影響室內的顏色。最有名的就是那幅《清晨的太陽》(Morning Sun,1952年),2013年上映的電影《雪莉:現實的願景》 ( Shirley-Visions of Reality ) ,就是以這幅畫的女人為主角,將霍普的十三幅畫串聯起來。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清晨的太陽》

同樣的表現方式還有《上午十一點》(Eleven A.M.,1926年)和《陽光下的女人》(Woman in the Sun,1961年)等,這幾幅圖充分表現出霍普對於光線與構圖的表現力,善於利用封閉的空間和塊狀線條(從窗口投射進來的陽光都是塊狀)。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陽光下的女人》

《狂野生活》的背景發生在上世紀60年代,本身就很利於捕捉霍普畫作的神韻。

霍普的畫對40年代的黑色電影影響很大,如他最知名的代表作《夜遊者》(Nighthawks,1942)就影響了西奧德梅克1946年的電影《繡巾蒙面盜》。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夜遊者》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西奧德梅克電影《繡巾蒙面盜》酒吧的外觀,偵探入屋之後的打扮與動作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再如赫伯特·羅斯的電影《天降財神》(Pennies from Heaven,1981)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又如賈木許的電影《不法之徒》(Down by Law,1986)中的構圖及房屋結構


許多導演都受到霍普畫作的巨大影響,懸念大師希區柯克也是其中之一。偷窺和孤獨是希區柯克和霍普構圖的相似之處,正如我前文所說,電影也會反過來影響霍普。

《辣手摧花》裡的那座房子,以及裡面用到窗、門的戲尤其可以注意一下。希區柯克還以霍普創作的《鐵道旁的房屋》(House by the Railroad,1925年)為基礎設計了《驚魂記》裡諾曼.貝茨的大宅。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鐵道旁的房屋》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希區柯克電影《驚魂記》



其他(以下對比圖出自國外網友):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293號車廂C艙》(Compartment C, Car 293,1938年)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希區柯克電影《39級臺階》(1935年)


這就是反過來影響的案例,又或者只是巧合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夜影》(Hopper, Night Shadows,1921年)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希區柯克電影《39級臺階》(1935年)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鐵路日落》(Railroad Sunset.,1929年)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希區柯克電影《迷魂記》(1958年)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夏日時光》(Summertime,1943年)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希區柯克電影《辣手摧花》(1943年)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希區柯克電影《火車怪客》(1951年)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畫作《夜之窗》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希區柯克電影《後窗》(1954年)

當然,希區柯克並不是唯一受霍普影響的人,西奧.德梅克、奧遜.威爾斯、比利.懷德、阿爾莫多瓦,都有受到影響。大衛·林奇在許多采訪中表示他與繪畫的親密關係,他強調弗朗西斯·培根和愛德華·霍普的作品對他的電影影響最大。

主要是霍普的畫幾乎都是水平定向的,具有同電影銀幕相同的縱橫比。從20世紀30至60年代,霍普在好萊塢非常受歡迎,後來的電影也依然受用。

霍普最後的作品《空房間的陽光》(Sun In the Empty Room,1963年)和賈木許電影《不法之徒》(1986年)的對比: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霍普作品《空房間的陽光》


文藝青年保羅·達諾與愛德華·霍普

賈木許電影《不法之徒》

相信一代又一代的電影人還將從愛德華·霍普的畫作中汲取養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