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疾病可以產生關節積液?

閆向前2


很高興回答您提出的問題。

我們的關節由骨頭通過關節囊和韌帶連接而成,關節囊的內層是滑膜組織,在正常情況下,它可以產生少量的滑液,從而更好地潤滑關節。但如果關節出現病變,那麼關節就有可能出現積液。

能夠導致膝關節腔內積液增多的病理原因有:風溼性關節炎、關節結核、創傷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若患者的年齡較大,那麼膝關節內的積液多由骨關節炎導致,這多與關節老化有關係。

當人的年齡逐漸增長,關節軟骨面會被磨損得越來越薄,甚至會出現碎裂的現象,那麼關節內的結構就會被破壞,軟骨下的骨組織會出現代償性增生,也就是大眾所說的骨刺,此時關節腔內的積液會增多。患者往往會出現膝關節疼痛的感覺,有些可能平時走路沒事,但是走樓梯則會異常疼痛。

所以當感覺到膝關節出現問題時,最好去醫院做拍片檢查,看看關節間隙有沒有變狹窄,或者抽血化驗看檢查有沒有問題。若確診是骨關節炎,那麼可以口服藥物治療。[62]


家庭醫生雜誌


關節滑液由關節囊分泌,對關節有潤滑作用,其正常分泌與人體內的分泌平衡機制有關。當滑液分泌與吸收不均衡,導致平衡機制失衡,導致關節處積液。機制失衡只是對關節積液的產生的簡單概括,詳細的病因涉及到方方面面。

關節積液的病因有哪些?

一、外傷所致

體育鍛煉或其他意外所導致的關節損傷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常發於膝關節、踝關節等功能繁多的部位,導致關節扭傷、半月板損傷甚至韌帶拉傷,引發相關部位患外傷性滑膜炎,產生積液。無論是急性滑膜炎或是長期慢性關節勞損導致的滑膜炎,都會使關節積液。當關節腔內長期積液過多,會使腔內壓力增大,刺激周圍神經,導致疼痛加劇,還伴有反射性肌痙攣。

二、關節炎所致

部分關節炎,如血友病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也會影響滑液吸收和分泌的動態平衡,導致關節積水。

三、運動過度所致

運動能強身健體,但超度運動可能就會適得其反。身體每個關節所起功能不同,但它們具有同一特性-限度。就以運動中易損傷的膝關節為例,當超量運動,膝關節在一定時間內會超負荷活動,致使關節過度勞累而受損,進一步誘發滑膜炎,導致關節囊分泌的滑液量大過所吸收的滑液量,關節腔內積液,滑膜內充血、腫脹。

四、退行性病變所致

隨著年齡增長,人的器官和骨骼都會發生退化,功能減退。關節也不例外。退行性病變多發於中老年人,由於年齡原因關節功能急劇退化,關節處磨損加劇,易引發骨關節病,併發滑膜炎,導致腔內積水。

滑液的潤滑作用為關節的正常活動提供了保障,但如果腔內積水,滑液這層屏障將不再有效。可想而知,後果將是關節損傷,炎症併發。為避免關節腔內微循環受阻,當有積液現象時,應及時到醫院進行抽液治療,以消除積水。


每日更新,敬請關注!


關節重建醫生王健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關節積液本身不是一種病,只是一種臨床症狀表現。主要由於關節內部的滑膜遭受機械或者化學的刺激,導致滑膜組織充血水腫,血管通透性增加,關節液的滲出大於吸收而發生。那麼問題的根源就是機械和化學刺激了。

哪些疾病會導致關節積液呢?

1,半月板損傷:損傷的半月板刺激滑膜產生積液。



2,十字韌帶:韌帶的撕裂斷裂會引發嚴重的關節腫脹。



3,關節炎:坑坑窪窪的關節表面在活動的過程中對於滑膜的刺激很大。



4 ,化膿性關節炎

5,色素沉著絨毛結節性關節炎

6,痛風,類風溼性關節炎

7,血友病性關節炎

以上原因有些是由於外傷導致的機械性刺激,有些是由於身體疾病引起,要根據具體診斷來解決根本問題。


運動康復王帥


關節有積液是骨科的常見病,致病因素非常複雜多樣,外傷、受涼、勞累等均可能導致關節積液的產生,而腫脹疼痛是關節積液最常見的症狀,其多見於膝關節和髖關節,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

關節積液是如何產生的?

關節滑液是關節潤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節滑液正常為淡黃色粘稠液體,一定的粘稠性對於減少關節運動時的摩擦是不可少的,這就和汽車發動機裡的潤滑液是一個道理,潤滑液起到減少摩擦,減少機器磨損的作用。

關節滑液由關節滑膜分泌。滑膜是關節內表面一層薄而柔軟的疏鬆結締組織,被覆在關節腔內側面,滑膜的重要功能是分泌關節滑液,正是因為有了關節滑液,才可以進一步保持關節軟骨面的潤滑,避免關節中軟骨摩擦與直接碰撞。但當滑膜受到炎性刺激時,關節液的吸收出現障礙,原有平衡被打破,關節液的產生大於重吸收,便出現了“關節積液”。如果不及時治療會造成關節長期受炎症刺激,引起粘連,影響關節正常活動。

關節積液只是表象,找到病因才是根本

關節積液從本質上說,並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種表象,是一種臨床徵象,由於受各種病因,如創傷性外傷、關節內損傷、骨質增生、骨質塌陷等機械性刺激和軟骨退變、骨壞死、關節炎、關節結核、風溼病等生物化學性刺激,導致關節微循環不暢,產生無菌性炎症。而滑膜對炎症的刺激的反應是分泌滲液,產生疼痛。

因此,想要消除積液,治標往往並不解決問題,只有找到原發病因,針對性的進行治療和康復,消除了病因,關節積液現象自然也就緩解了。

關節積液的易發人群有哪些?

運動愛好者

無論是打球、跑步還是健身,都會因為動作模式或力量不平衡,或多或少會出現一些輕微關節損傷問題,當出現這種不適,去拍個片子,基本結論就是“關節積液”。

年齡較大的人群

主要是出現關節退行性性變的人,關節內的軟骨等結構出現問題,也會刺激周圍的滑膜,出現“關節積液”。

手術前後的患者

既然手術,就會出現關節內的創傷,就會出現相應的積液問題,只是在術前術後的患者中,更多的時積液過多,表現為關節腫脹。

關節積液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膝關節積液的臨床表現

膝關節疼痛及壓痛:膝關節局部的疼痛和壓痛,早期休息時好轉,活動後加重,隨病情進展可出現持續性疼痛甚至夜間疼痛。下樓梯後疼痛更明顯。疼痛在陰冷、潮溼和雨天會加重。

膝關節腫大:早期為侷限性腫脹,隨病情進展可有瀰漫性腫脹、滑囊增厚或伴關節積液,晚期可在關節部位觸及骨贅。

關節摩擦音(感):由於膝關節軟骨破壞、關節表面粗糙,出現關節活動時骨摩擦音(感)。

關節活動受限:關節無力,活動受限。還可因關節內的遊離體或軟骨碎片出現活動時的“絞鎖”現象。

關節僵硬:早上起床後感覺膝關節有僵硬感,稍活動後減輕。

關節變形:病情嚴重後,會出現關節畸形(膝關節會慢慢變的越來越粗大)。

髖關節積液的臨床表現

髖關節疼痛、腫脹、緩慢跛行,快走跛行明顯,腹股溝處有壓痛,髖關節屈曲、內收受限,下肢略呈外展、外旋狀,平臥床上,身體擺正可見骨盆傾斜,兩腿長短不齊,可有患肢比健肢長0.5~2cm。主動、被動內收,外旋髖關節時疼痛加重。

服用消炎藥、止痛藥等緩解膝關節腫脹、疼痛症狀。

膝關節積液比較多,張力變大時進行關節穿刺,將積液和積血完全抽淨,並向關節腔注射透明質酸鈉、臭氧及消炎鎮痛藥。

通過外敷、外貼、針灸、按摩等中醫治療手法調節人體微循環。

在膝蓋腫脹、積液持續增多、積液量有反覆時要考慮做血液檢查,來確定是否是細菌性的感染引起的膝關節積液,並在確定後儘快做手術治療。

大部分的膝關節積液可以通過靜養休息得以緩解,早期可抬高患肢體,高於心臟的體位利於消腫,也可用彈力繃帶加壓包紮,並禁止負重。

如果發現髖關節有積液產生,患者一定要引起重視,及早就醫治療。少量髖關節積液通過保守治療完全可以康復。放棄治療或是拖延,就有可能因為關節腔產生大量積液,導致關節腔內壓力升高,使股骨頭供血不足,易成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誘發因素,如果治療方法不當,可轉為化膿性關節炎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提醒廣大患友:髖關節積液病因較多,而且患者的身體情況不同,治療方法也存在較大差異,患者不要盲目用藥。有的患者口服氨糖美辛、對乙酰氨基酚等藥物,局部熱敷、理療,可以起到一定緩解的作用,但要想達到治療康復的目的,一定要先到正規專業醫院進行檢查,查明病因後進行相對的治療,有的可以通過微創清理等,這樣才能更好的康復。而現在臨床針對髖關節積液的治療方式多變,在選擇時患者一定要注意從自身的病情出發,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本文編自網絡,不代表三甲醫院網觀點,其中若有文字或圖片侵犯您的權益請聯繫三甲醫院網刪除。



關節積液最多見於膝關節,多見於膝關節外傷,勞損,受涼等因素引起,出現膝關節疼痛,膝關節活動障礙。



膝關節病可以產生關節積液,而關節積液的產生過多會出現膝關節的腫脹和疼痛等問題。



如果出現關節積液,建議及時就診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部分醫生會採用抽吸方式抽出關節積液,來緩解臨床症狀,而還可以採用針灸推拿方法來緩解症狀。


杏仁健康


關節積液多由水液代謝不出去而陳積在關節部位。水液代謝不出去可由寒溼也可有溼熱引起。無論寒溼和溼熱總與脾腎有直接關係,有的還伴隨一些別的症狀。在金匱要略裡有水溼治法,若辯證得當很好用。


潤木4


膝關節炎、滑膜炎、老寒腿對有可能產生膝關節積水積液,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對膝關節多加註意保暖,每天可以進行一些適當的鍛鍊,在鍛鍊的同時可以使用正商磁療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