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農村人在外打工越來越難?

老農民說事


現在農村人在城裡確實是越來越難了,其實說到難,最大問題還是現在在外面打工的工資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的生活需求了。

就說現在在工廠打工的,一個月四五千是非常正常的,而且還需要每天12個小時的上班才有這麼多,當然有點技術和文憑的還可以,一個月七八千上萬的也是有的。但是畢竟不多。那麼一個月四五千能幹什麼呢?一個人在外面花銷一個月怎麼也要一兩千,這個還是非常節省的人才能做到,大部分的人都是月光族。

而且現在的年輕人一般都喜歡自由,在工廠裡上班一天十幾個小時,一點自由沒有,怎麼受得了,以前的三四十歲的人還能忍受,但是現在的90後,00後這些,從小什麼也沒有做過,沒有受到大人多少管制,所以在工廠裡上班有多少人能夠忍受得了呢?

再看看一個月拼命的工作得到的這點錢能夠幹什麼呢?租個房子,每個月吃飯,生活開支加進去省點的人還能留下一點錢,要是稍微多花點就沒有了。如果是有家庭的,還有養老婆。養孩子,養老人。想想這個怎麼夠。

現在的社會畢竟不是幾十年前了,以前都在農村都比較窮,無所謂的,現在的人呢?要求有房有車,有事業。這些能是靠打工得來的嗎?一套房子在小縣城都是幾十萬,一輛車差點的也要十幾萬吧才覺得可以吧。如果就靠一個人在外面打工要打到猴年馬月去啊。

打工已經越來越不受人歡迎了。我自己也是選擇回到了農村創業,不知道有多少人現在有這個想法呢?一起來交流。


張家界小伍


我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一個表哥的經歷吧。

我表哥今年33歲了,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去年年初,也就這個時間,表哥聽村裡的發小說在南方打工挺掙錢的,從來沒出過遠門的表哥於是就跟著他的發小一起去了深圳。


由於表哥初中學歷,而且沒有經驗,去了之後找了好幾家都不是很理想,要他的公司要麼不是工資低,要麼就是上班時間長,他看上的公司人家卻嫌他文化水平低。

就這樣,晃盪了一週以後,表哥就先找了一個商場的保安工作先幹著了,一個月加上加班,工資總共算下來能拿到3500左右,但是幹了不到三個月,表哥就辭職不幹了,原因是工作要求多,一不注意就會被罰款。


後來表哥去了別的地方的一個電子廠,這次工資還不錯,到手能拿到五千多,有時候還會拿到六千多,但是最讓表哥受不了的就是沒日沒夜的加班,下班倒頭就想睡覺,整個人看上去一點精神都沒有。後來沒多久就回農村老家了。

其實外面看著掙的多,但是能夠找到合適的很少,而大多數農村人都是初中畢業或是高中畢業,去了大城市只能做一些出苦力的服務業,整天風裡來雨裡去,特別辛苦,最後還掙不了多少。這就是出去打工的每一個農村人所面對的現實。

如果在農村老家隨便找個工作,雖然掙的沒有外面多,但是每天可以回家,一家人可以團聚在一起,而且家裡的地順帶還可以耕種,總體算下來掙的錢也可以養家餬口,何必在外面受那份罪呢。您說呢?

『鄉間行者』紀錄農村生活變化,分享農村風土人情,傳播農村民俗文化,帶你從不同的視角瞭解真實的農村。

山西鄉土


這個問題如果沒有真實案例恐怕怎麼回答都沒有說服力了。那麼咱就來說說一個案例吧。


我老爹,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20年前在市區擺地攤,那時候生意沒啥競爭,整天街也就零星幾個攤位而已。那時候生意確實好做,而且最主要的是錢經得起話,按照我父親說的那時候買啥都不難,一間房子一袋大米就能換了。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這物價可是飛漲了,最明顯的就是這房子了,就我們就近的城市來說,2000年的時候廈門單價才2千不到,如今一平4萬多錢,我爹現在一年都賺不到2平房。那如果在工廠上班的話,一個月拼死拼活賺個6千,一年也就7.2萬,還要不吃不喝的情況下,一年買不到兩平。

我們換一種東西比較,可能更切實際,就我們日常吃的大米,現在進超市去看看,一斤大米最少也要2塊多,以前一塊錢不到,現在都翻了好幾倍。


可咱這工資卻是年年不變,以前領這麼些,現在還是這樣。工資不漲,物價飛漲,搞得我爹現在都回老家種地,做小買賣了。

打工越來越難,只有老一輩的人經歷十幾年的變化感觸最深。按照農民說的,工資上漲趕不上物價上漲。所以賺錢看著是多了,實際卻少了。所以出門打工賺錢是越來越難了。


銳攝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您提出的這個問題已經是大家的普遍共識。目前確實有些農民朋友反映,出門打工活不好找,即使找到活,工資也低,很難幹。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打工難現象呢?小編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 一是建築業輝煌時期已過,建築用工明顯減少。現類城市樓房開發逐年減少,尤其地級城市和縣城能開發的已經開發殆盡,用工量急劇減少,一些想從事建築行業的農民工便找不到工作。



二是環保治理趨嚴,小型企業關停並轉導致用工量減少。近幾年,國家不斷加大環保治理力度,對一些排放標準不達標進行停產整頓,對私開濫建的小型地條鋼、造紙廠、印染廠經營關停取締處理,原來在這些小企業打工的農民工便無工可打。



三是科技進步導致農民工不好找工作。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應用,替代一部分人工操作。隨著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當前,一些高科技企業、傳統制造業、勞動密集型企業已經開始應用智能機器人代替人工,使一些產業工人走出生產線,另尋工作,擠壓了農民工的尋找工作空間。



隨著科技的發展,無人售票,無人超市,無人駕駛等社會工作崗位逐漸被取代,農民工找工作的形勢將更加嚴峻,但願國家能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實際出發,為農民進入城市發展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讓更多的外出務工農民有業可就,有事可做。




三農廣訊


不是農村人在外打工越來越難,而是文化水平低的在外打工越來越難,隨著社會發展,勞動密集型企業由於用人成本越來越高,因而轉向生產自動化以減少用工人數,再有國家對企業的安全管控越來越嚴謹,使企業不願使用未受過生產培訓的農民工,更願招收技工學校的學生……從而使低學歷的人越來越難以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只能勉強餬口,還不如回家做小生意。現今城市的發展速度已越來越難讓外來打工者邊工作邊學習了,所以如果學歷低又想到城市發展最好還是要先學門技術,這樣有技傍身外出發展才會快些好些。




726琴社


我們的父輩們那一代,在家種地的農民都想著往外走,期盼著打工賺更多的錢!農民工基本初八都出去打工了,十五之後農村很難見到年輕人。有一些也確實,在城市裡找到了自己的空間,賺到了更多的錢,更好地培養了後代,甚至改變了自己的命運。

然而這幾年隨著城市基礎建設的大致完成,體力型勞動力逐漸呈現了過剩的趨勢,勞動力多,你不幹的活兒很多人會搶著來。單純種地、打工,出賣體力的招數已經不靈了!

沒有關係,沒有能力,學歷不高的農村人已經很難找工作了。幸運的人找到一個三千塊的工作,扣除房租、生活費、交通費所剩無幾!運氣差點的還可能被拖欠工資或者被騙,一年白乾!

老話說“在家千曰好,出門一時難”,“鄉村振興戰略”被寫進了十九大報告就是中國廣大農民朋友們的福音,農村就業和創業機會增多,能夠帶動很多農村人致富,返鄉創業的人也會越來越多。


落落3509


農村人多是沒有多少文化知識的人,出去打工也是去廠子裡面做苦力,稍微有頭腦的可以在城市裡發現商機展露頭腳,但是更多的是老實巴交,只知道出苦力的,而且也不敢有太大冒風險的投資,擔心回不來本,工廠裡底層的工作人員都是有年齡的限制,一般四十五歲的都進不去了,廠裡也怕年紀大的有閃失。


越來越先進的設備引入,使得很多工作地方不需要那麼多勞動力,使用便宜的機器就能搞定。現在農村種地都是高科技了,不需要太多人力了,更別說外面了。

前段時間不是有一個高速公路收費站員工對於下崗發表看法,自己一輩子都是在高鐵收費站,其他的什麼都不會,自己以後去哪裡呢,所以沒有技能也是一個問題,連收費站都是全智能,對人力的需求更少了。

農村人對城市裡很多先進的東西接受不了,學不會,就落後了,所以沒有技術的農村人會很難在城市裡找工作


小小金逗子


這裡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在因素。首先分析🈶️哪些外部因素呢?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社會經濟發展的轉型:由原來的低技術,勞動力密集型產業,逐步轉向中高端產業,這裡既包括了傳統的手工藝,來料加工和組裝,……例如,玩具廠,製鞋,製衣,制帽,制傘,制襪加工廠……由原來的"製造工廠",世界工廠逐步轉向高技術,高端產業和高附加值的產業,例如.中高端驕車🚗,計算機蕊片,高端軟件,稀🈶️金屬的加工……這一糸列的大轉型,都需要高科技人才和工程師,這是絕大多數的農民不具備的條件和素質。再說還有很多簡單重複的勞動,工作時間又長,工作勞動強度又大,由機器人代替。例如:分檢,包裝,……那麼內在的因素又是什麼呢?農民工大多數文化水平低,勞動技能不高,沒有受過專業技術培訓和實踐,既是🈶️一部分受過專業技能培訓,也只不過是小打小鬧,零星作業,根本就不適應大規模化作業,如果他們在裡面,也不過是打打雜……因此農民工在城裡的工種,大多數是餐廳和酒吧服務行業,建築工地的挑,拿,拉,搬,扎鋼筋,拌混凝土……送外賣,送快遞,販賣銷售,……


黃國敏666666


說起在外打工的,目前來看真的幾乎全是農村人,或者說農村人都只能夠選擇農閒的時候外出打工。可現在外出打工真的不像十多年前了,出去打工能夠掙錢的太難了,很多農民外出甚至連份工作都找不到。那麼是什麼使得農民外出打工越來越難了?小編來分析一二。



首先,中國目前的經濟形勢造成了農民外出打工的困難。在目前經濟並沒有完全恢復到最佳狀態的時候,別說農民外出打工,就是有技能的工人,畢業的大學生出去找份工作,掙點餬口的錢都很困難。現在的任何一個人都覺得錢太難掙了,錢越難掙的時候,人們更容易將手頭的錢存入銀行,存入銀行的錢無法流通,那麼想在城市辦企業,想利用服務業進行創業的人沒法持續良好的創業,就更不可能提供更多的崗位,也就使得農民外出打工越來越困難了。



其次,就是農民自身的技能受限。現在能夠出去打工的農民,基本都是在四十歲左右,即使年輕的也是小時候不好好學習,最後不得已出去打工的。而這部分農民的學習能力不夠強,無法更好的跟上這個時代發展的要求,對於很多新的知識和技能不能很好,快速的掌握。再加之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快速推進。很多產業領域都開始試水機器人代替人工,對於外出打工的農民來說,能夠提供的崗位越來越少。想要外出找一份工作確實越來越難了。



最後,當然並不是說就找不到工作了。這部分農民需要不斷的學習,能夠掌握一門或者幾門技術,尤其是需要人工思考才能決定的技能,這將會使這部分農民佔據更大的優勢,這樣的技能也不容易被消滅。任何一個工作,都需要不斷的堅持學習。農民要能夠拿出自己吃苦耐勞,拼搏奮鬥的品質來爭取一切可以爭取的工作機會,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提高生活水平。


俺從農村來


【農村新視覺】

這個問題是屬於時代的發展,農村人在外打工越來越難的原因還是有的,有的是屬於自身的原因,有的就是屬於社會發展的原因,畢竟每一個問題都似乎牽扯到方方面面的原因都有。

我們先來說說這些原因吧;

第一;農村人的思維方式,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現在很多農村的孩子,總是羨慕這外面打工得人,回來的看起來風光無限,但是實際上他們還不知道去打工的辛苦,所以一心只想著出去社會上闖蕩闖蕩。然後不認真讀書,沒有什麼學歷和文化等等。踏入社會之後,就週而復始地循環著底層的生活方式。

第二;時代變化,人工智能發達機械化普及。很多工廠現在開始使用機器人代替人工幹一些簡單的活,但是隨著人工智能的普及,將來很多人會做的事情肯定是由機器人來完成,而不再需要大量的人來工作了。

第三;經濟變化,社會發展轉型。

社會經濟的變化的發展,從大量需要勞動力的社會過渡為大量需要科技力量的轉變。也就是我們社會逐漸在轉型當中了,所以能夠留下來在城市中的農村人也越來越少了,留下來的基本是那些有文化有知識的人。

對於我個人認為,社會的發展肯定是弱肉強食,優勝略汰的生存法則。會從中踢除一些相對落後和沒有用處的人和事物。所以我們想要在這個社會當中存活下去,那我們一定要學會如何在這個社會當中生存,一定要懂得生存的技能,而不是不思進取,昏昏沉沉又一日的過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