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大英帝國比現在的美國還強大,爲何會突然衰落?

無語O__O66078171


英國的衰落並不是毫無理由的,他在經歷了數百年的輝煌之後,被崛起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所打敗,其主要原因就是英國原有的社會經濟模式,在經過數百年的發展之後,已經無法滿足新的社會生產關係的需要,其國際地位進而被新型國家所替代,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需求,符合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

英國的衰落源自於本身國家制度的落後,這導致了後來的英國在各方面開始落後於歐洲新興資本主義國家。

我們今天在討論英國的衰落的時候,往往第一個念頭就想起英國因為戰爭才導致了國家的衰落,但實際上戰爭只不過是英國衰落的一個次要因素,而真正導致英國在二戰中無法與德國對抗的原因,則是其落後的經濟模式已經無法幫助英國追趕其他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步伐。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英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起源地,這場工業革命讓英國持續興盛了200多年,並且幫助英國在全世界獲得了廣袤的殖民地,並因此獲得“日不落帝國”的稱號。

但是就像日月盈虧一樣,英國既然有興盛自然就會有衰落,“落後就要捱打”這句話也同樣適用於英國。在英國崛起的數百年的時間裡,雖然英國施行了資本主義制度,但是這種制度並不是真正的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其中還有很多的制約在其中。

比如在英國至今還有王權的制約,英國是一個君主立憲國家,國王的意志在英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仍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這就意味著舊有的貴族勢力在英國仍有著非常高的市場。

同樣由於英國是依靠殖民起家,這就使得英國經濟發展始終無法擺脫對其殖民地的依賴,這種局面有好有壞,好處是英國本土可以依靠殖民地廉價的原材料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

而壞處則是一旦英國失去了殖民地,就將會因為失去成本優勢而導致其經濟競爭力嚴重下降甚至崩潰,在歷史上英國就是因為在二戰結束後,相繼失去了對殖民地的控制,才導致了其經濟的一蹶不振,並最終淪為了二流國家。

所以英國在二戰中的失敗以及在戰後的衰落,實際上與其自身的經濟社會模式有著最直接的關係,事實上在19世紀中期的二次工業革命以後,英國就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對其他歐洲國家保持絕對的戰略優勢。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才給了德、奧等國趕超的想法和動機。

英國的衰落也同樣來自於曾經的盟友的攻擊,使得英國在短短時間裡連續失去了幾乎全部殖民地,並最終導致了這個龐大的帝國解體。

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一戰和二戰之所以會爆發,其主要原因就是新興資本主義國家德國,在崛起之後為了能夠獲得更多的利益和地位,而向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等國發起挑戰的結果。

而在這兩場戰爭中,美國則始終都和英國人站在了一起,當然了美國人選擇與英國聯盟,並不僅僅是因為他們與英國人同祖同宗,更多的原因則是因為當時的英國實力要弱於德國,選擇弱者,將會幫助美國在戰爭勝利之後獲得更大的利益,事實情況也確實如此。

不管是一戰還是二戰,當美國選擇加入英法陣營之後,戰爭的天平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戰爭結束之後,英國獲得了勝利,而美國則獲得了利潤。

等到二戰爆發之後,在戰爭中大發橫財的美國已經不再滿足於對利潤的追求,轉而尋求獲得政治地位,即想要替代英國成為西方國家領頭羊的角色,美國這麼做即是本國政治的需要,也是本國資本擴張的需要。

因此在二戰結束之後,美國立即對英國發動了貿易戰,並且利用英國戰後急需重建資金的需求,在歐洲推動“馬歇爾計劃”,引誘強迫英國開放殖民地市場以及同意殖民地獨立。

最終英國在美國的經濟政治擠壓之下,英國不得不被迫同意向美國開放他們的殖民地市場,以及同意殖民地獨立。這就導致了在二戰結束之後,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如澳大利亞、新西蘭、印度等國紛紛獨立並被美國資本滲透,最終基本上全部倒向了美國人的懷抱之中。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分析英國衰落的這段歷史,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美國在英國衰落的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正是因為美國在二戰結束後發動貿易戰,才最終“一刀反殺”擊垮了處於戰後恢復期的英國。而美國則踏著英國人的屍體,走上了世界霸主的寶座。


落下m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喜歡的可以關注哦!

大英帝國的衰落並不是突然之間完成的,即有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演變,也包含複雜的國內外因素。下面就簡單討論一下:

大英帝國真正的衰落應該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大英帝國通過鴉片戰爭獲得2100萬西班牙銀元的賠款和香港島領土的割讓,使大英帝國染上了通過戰爭掠奪獲得鉅額財富的癮,而後大英帝國除了軍工相關產業和金融業,其他產業基本上出現了停滯甚至倒退。在大英帝國忙於通過掠奪獲取財富的過程中,德國異軍突起迅速實現統一併國力大增,挑戰了英國的生存底線。雖然英國通過兩次世界大戰成功將德國打倒,但兩次入不敷出的超級戰爭也耗空的英國的國力,無力維持龐大的殖民體系,陷入了持續的衰退之中,讓位於美國和蘇聯。

英國的衰落既有其內部原因,也夾雜著外部因素,下面就簡要說一下我所掌握的關於英國衰落的原因。

內部原因:

第一,殖民體系過於龐大。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大英帝國強大在於擁有龐大的殖民體系,但大英帝國的衰落同樣是由於擁有龐大的殖民體系。雖然3000多萬平方公里的殖民地能夠給英國提供足夠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銷售市場,但龐大的殖民地也需要大英帝國消耗財力物力去進行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保持足夠的武裝力量去維護殖民地的統治和鎮壓叛亂,再加上漫長的海上補給和運輸線需要保護,為了壓制可能的海上對手而研發和製造數量龐大的軍艦。英國資本家滿足於既有的通過剝削殖民地獲取鉅額利潤的手段,不願意消耗資源提升產業技術,更新換代生產設備。這些都嚴重的消耗了英國有限的國力和人力資源,拖慢了科技的研發和進步。

第二,金融業發展異常龐大。由於蒸汽機革命爆發於英國,經過快速的增長是英國汙染日益嚴重,再加上戰爭收益引進的龐大資金使製造業在英國不再受到歡迎,金融業乾淨環保的致富方式逐漸成為主流,製造業向殖民地轉移。但去工業化的代價就是各種工業材料價格飛漲,工人薪酬也隨著國民收入整體提升,本土保留的軍工產業等相關產業製造成本相應增加,加大了英國國防投入的負擔,也限制了英國的戰爭潛力。

第三,頻繁的戰爭消耗了大量人力資源。在品嚐到戰爭紅利帶來的巨大效益後,英國統治階級愛上了這種感覺,頻繁的發動各種對外戰爭,而19世紀那種排隊槍斃式的戰鬥方式和第一次世界大戰馬克沁機槍的驚豔亮相都造成大量英國青壯年的死亡,使英國人口素質下降,人口發展停滯。

國外原因:

德國統一挑戰英國生存底線。英國一直以來奉行的是大陸平衡政策,即歐洲大陸上不能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威脅英國國的生存。而普魯士在普法戰爭勝利後說是統一了除奧地利以外的德國,成為歐陸第一強國,對英國的生存底線造成了嚴酷的挑戰。德皇威廉二世繼位後,開始瘋狂的造艦運動,意欲挑戰英國海上霸主地位,為了應對德國的挑戰,英國投入巨量資源與德國開始海軍軍備競賽。更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與英國展開全面廝殺,大量英國青年葬身歐洲大陸,無數英國船隻被狼群般的德國潛艇送入海底,英國本土也被蝗蟲般的德國飛機瘋狂摧殘。殘酷的戰爭耗光了大英帝國幾百年積攢下的骯髒財富,雖然沒有能夠取而代之,卻成功的將大英帝國拉到馬下。

美國的崛起吸走了英國的血液。當美國的工業蓬勃發展之時,英國正在走向去工業化的道路,失去工作的產業工人和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踏上前往美國的輪船,尋找生活的方向,吸引走英國大量的成熟人和年輕勞動力,使英國人口發展出現停滯甚至倒退。更在戰爭爆發後大量吸引英國的資本逃亡到美國,通過破舊的即將淘汰的軍艦換取英國人手中的真金白銀,逼迫英國廉價出售手中的產業和土地。二戰爆發後,更是逼迫英國將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中處於戰略通道附近的200多個島嶼廉價出售給美國,美國對英國的敲詐簡直是穩準狠快毒辣至極。不但吸走了英國人身上大半的血液,還敲骨吸髓斷了英國人造血的能力,以至於二戰結束後英國不得不大範圍收縮,甚至用逼迫的手段讓殖民地獨立自治。

可以說,雖然英國從一戰開始至二戰結束完成了從世界霸主到二流國家的轉變,但從1840年鴉片戰爭起一系列的錯誤決策,就已經註定英國的衰落不可避免。尤其是過度依賴殖民地的經濟體系,不但沒有成為英國前進的動力,反而拖住了英國的手腳。落後的產業體系加上其它歐洲強國的競爭,加速了英國衰落的過程。美國的巧取豪奪斷了英國人繼續依靠殖民地續命的退路,最終被迫放棄遍佈全球的殖民體系,退回到當初那個小島上等待著有一天可能的東山再起。


汪淳浩瀚


英國的衰落離不開二戰,當時英國還是還是海上霸主,二戰德國封鎖了英國的海上通道,這時候以殖民而強大的英國弊端暴露了出來,殖民地無法援助本土,本土又被封鎖,面對強大的德國,無法在空軍和陸軍的幫助下抵擋德國,面臨著國滅的危險,當時丘吉爾幾次向美國求援,美國都當做看客,不得以向美國交出了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軍事基地,來換取美國的援助,美國也因此成為一個眾多海外軍事基地的國家,英國從此開始衰落,軍事力量一落千丈,二戰後民族獨立成為主流,世界各地開始軍事獨立,英國有失去大量的殖民地。從此英國的世界地位一落再落,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英國還是一個老牌的強大的國家,


你好1朋友


大英帝國是曾經比美國強大,並不代表別的國家在實體上超越它。



首先是工業革命帶來的影響,我們可以把工業分為輕工業與重工業。輕工業大都是一些生活用品;重工業往往是一個國家實力強大基礎,比如蒸汽機車(火車頭),鋼鐵廠,鋁合金廠;軍工方面,比如大型船舶造船廠,重型火炮生產,裝甲車,坦克,飛機之類等等。



英國缺點就在這裡,地理上是個島國,資源全部依賴進口。工業產業大部分都

集中本土,特別是重工業。廣闊殖民地大多是為了本土提供與輸送原材料,只擁有少量輕工業。雖然經歷了維多利亞女王的黃金時代巔峰,但是由於產業結構本土化擴展空間有限,很快就被美國超越了,其實普魯士(普法戰爭前還不叫德國)就已經超越英國了。英國唯一保有優勢就是強大的帝國海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還是全球第一。



英國衰落還是跟第一次世界大戰有關,由於工業產業侷限性,戰爭中消耗大於自產。英國不得不花大價錢去購買美國軍火,一定程度上又刺激了美國軍工企業的發展。



而德國確恰恰相反,西線單挑英法,東線還防禦俄國情況下軍火產量完全做到自給自足。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爭耗盡了大英帝國在維多利亞女王時期留下的全部資本,接著又是全球經濟危機打擊,使得本該回復社會經濟發展,止步不前雪上加霜,社會格局變得動盪不安,以倫敦為

世界金融中心的寶座已自動讓位給了美國的紐約。



一戰結束後才短短21年,二戰又爆發英國又再次陷入戰爭消耗中。而美國憑藉本土資源豐富,工業化廣闊的優勢成早就為西方世界的領頭羊。



二戰結束後英國負債累累,再加上殖民地獨立革命運動的興起,一個個殖民地漸漸脫離了英國成為獨立國家。英國不僅無力阻止,還丟失原材料免費進口與稅收特權。

不僅如此英倫三島獨立也是蠢蠢欲動,西部愛爾蘭最先獨立出英國,最近蘇格蘭險些又獨立,若是未來蘇格蘭又獨立了那麼英國本土還能剩下什麼?除了一戰二戰時期累積的國際影響力,現在的英國實際上已經是一個普通的島國了!

小編最後用一句話形容現在英國:即便英國有能力與技術生產大量軍艦,它也沒有這個國力去維護與保養一支強大艦隊。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最輝煌日不落帝國殖民時代已經成為歷史!


白頭鷹醬


當年英國的霸權遠不及如今的美國,而且英國的衰落並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其過程概括來說就是:一戰前德國崛起並在一戰中對英國造成了重大的打擊。而二戰時德日的崛起直接把英國從世界霸主打成了孤島小國。而在德日崛起的掩護下,美國卻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一舉成為20世紀中葉之後的世界霸主。

這其中的原因則是比較複雜的,但是可以明確一點:英國本身其世界霸主的地位實際上是相對脆弱的,嚴格來說,實際上不應該稱其擁有霸主地位。和後來的美國不同,英國實際上並不稱霸,它也不能容忍其他國家稱霸,而美國呢?干涉他國內政這樣的事太多了。這是因為相比於如今的美國,19世紀時的英國對世界體系的掌握卻要鬆散的多。

雖然其殖民地遍佈世界各地,但是其核心領土僅有英倫三島那一部分,這就直接限制了其人口規模與工業規模,其結果就是英國雖然被稱為“日不落帝國”,但是其實力卻非常有限。這一點跟後來的美國有本質上的區別,要知道雖然美國的經濟也相當依賴美元體系的輸血,但是即使在今天,美國的工業實力也是除中國外任何國家難以想象的。

關於這一點不妨看看鴉片戰爭。雖然鴉片戰爭打贏了清政府,但是實際上英國在當時並沒有對清政府有更多的剝削行為(但是後來這種剝削行為愈演愈烈)。這其中一方面是因為英國高估了清政府的實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英國自身實力並沒有那麼強。試想一下,如果當時的英國是一個擁有如今美國一樣強大體量的國家,中國早在1840年就被肢解了,因為當時的英國對於中國的優勢實際上僅僅是政治體制的先進性,當時的英國是沒有能力跨過大洋擊倒一個擁有4億人口,廣袤領土資源並且全國上下統一一心的中國,英國能贏,只是贏在清政府太軟弱,政治體制不能有效利用自身實力。

所以,一個不那麼強的霸主,也就很輕易地被崛起的德國打殘了。而美國的崛起則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德日。站在英國的角度看,他為什麼要縱容美國崛起?一方面是因為德國的威脅更大(德國一旦統一歐洲,英國本土政權的覆滅只是時間問題)。另一方面英國也無力控制美國。最後,以今天的眼光看,當年的英國其霸權是相當脆弱的:這是因為英國本身體量就不大,而英國的地位被美國取而代之也是順理成章的。


白虎堂


不請自來。做一個玄學回答。

日不落帝國衰弱直至崩潰,英聯邦三個字,今天的孩子都不知什麼意思了。專家學者們眾說紛紜,看熱鬧的無需細究。

但,玄學原因卻一定要說。

英國專業盜墓賊——俗稱考古學家,挖掘了位於今天孟加拉bogra的佛塔塔基,盜走釋迦牟尼鎖骨舍利,獻給了英女王。這些野蠻人粗暴對待佛祖真身鎖骨舍利,直接導致英國二戰中被德國人趕出歐洲大陸,一蹶不振,國運一衰再衰,直至滅亡。

奉勸,英國佬儘早交出,佛祖真身鎖骨舍利,改白金漢宮為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佛。拆大笨鐘為舍利塔,供奉釋迦摩尼真身鎖骨舍利,全民吃齋唸佛500年。


阿奇100



天下為公民為貴


木叔認為一個國家的強大是由天時地利人和三部分組成的。衰落的話也可以從這幾個方向上尋覓原因。英國的衰落其實可以說主要是天時不好。

何為天時,就是一些機會的把握。英國曆史上有很多次幾次崛起,這把握的不錯,但是隨著美國逐漸崛起,英國的很多機會卻失去了控制,在和美國力量的此消彼長中,終於落後。

木叔說兩個例子吧。其實是兩次世界大戰,當然有時候所謂的天時也不是英國選擇的結果,或許某些情況下英國也是被迫的,但結果是一樣的。

比如一戰。

英國參加一戰本來就是“捉死”,雖然說的嚴厲了一些,但是從如今的角度著眼,確實如此。但當時英國認為參加一戰好處太多了,可以瓜分很多歐洲大陸老牌國家的殖民地,比如奧斯曼帝國。

事實也如此。一戰英國勝利了,奧斯曼帝國的很多中東土地就成了英國人的盤中餐。但與此同時英國消耗也很大,特別是戰爭中的軍需物資對美國人形成了依賴。美國逐漸掌握了歐洲經濟命脈和貿易的主導權。

特別是英國在戰後的巴黎和會及華盛頓會議上,失去了全球唯一的軍事霸主地位。在海軍規模上,美國通過法律條文確定了和英國一致的噸位。這使得美國成為一戰最大贏家,英國的衰落跡象明顯,而且已然註定了。

那麼再說說二戰。

二戰的英國顯然是被迫參戰。該國的張伯倫首相一直避免和德國打仗,但希特勒卻不這麼想,英國被拖入戰爭,甚至都沒有太多準備,在前期遭遇到了極大的挫折。美國參戰和蘇聯參戰後,英國的被動局面逐漸扭轉。

但英國實力受損是個不爭的事實,美國趁機崛起更是毋庸多言。結果就是英國被德國打到二戰後竟然需要美國人實施馬歇爾計劃來救助。而幾年前英國還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帝國。

可見二戰是英國衰落的標誌。這也算做是一個天時吧!

和英國相比,美國參加這兩次大戰,都是在後期,選擇了很好的天時,避免了前期的巨大戰爭損耗,相反之前還可以和雙方做軍火生意。

英國和美國對天時的利用和選擇,大相徑庭,這導致了雙方力量對比變化。從英國而言,就是不可避免地衰落了。


你怎麼看待英國的衰落?


木春山談天下


在近代,歐洲大陸各國的發展速度領先於世界各地,率先進入了現代文明。歐洲大陸旁邊英倫群島上的大不列顛島,更是快速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大機器工業的轉型,經濟迅猛發展,國力空前強大。大英帝國倚仗雄厚國力,大力推行重商主義,向全球各大洲迅猛擴張國土,美洲、亞洲、大洋洲、非洲,到處都是英國的殖民地。大英帝國,不但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國家,而且還是人類有歷史記錄以來面積最大的國家,實力達到鼎盛!

然而,盛極而衰。

自二十世紀初以後,英國在世界各處的殖民地內本土勢力壯大,民族意識覺醒,殖民地民眾紛紛起來尋求民族獨立,脫離了英國統治。隨著英國各殖民地的民族運動此起彼伏,大英帝國無力掌控局面,不得不逐一允許這些殖民地獨立,讓他們脫離英國統治,英國的整體實力因此而大大受損。在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折騰之後,大英帝國山河日下,徹底失去了往昔“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時至今日,英國雖然仍是當今世界上舉足輕重的強國,但與兩百多年前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英國之所以衰落,原因複雜多樣,並非唯一。但英國衰落的根本原理,卻是和擀餃子皮一樣:原本厚厚的麵糰,被攤薄到數倍於己的面積上;最終,麵糰總會被擀得比紙還薄,吹彈可破!

英國本土原本綜合國力異常雄厚,但其國力卻要平均分配到百倍於己的各大洲殖民地上,再雄厚的實力也會被慢慢攤薄,最後就絕對是一捅就破!


欲雲談史論今


英法相爭,魚翁得利。在二戰前,英法做為歐洲兩大強國,為了地區利益和霸權,爭的你死我活,打的青頭腫臉。而最後德國魚翁得利,一舉崛起。

後英法為了爭取失去的利益,又聯手對付德國,在一戰中與德國打消耗戰,耗損了很多國力。後來在二戰中又與法國聯手,與德國打消耗戰,最後英法論為二流國家,美國魚翁得利,成為世界一流國家。

後來英國就一直成為了美國的馬仔和馬前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