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糧頂新糧」不能拿「疏漏」搪塞

“陳糧頂新糧”不能拿“疏漏”搪塞

喬志峰

吉林查封約16000噸稻穀糧囤,官員:工作難免疏漏。近日,媒體報道了遼寧、吉林多個糧庫與糧商之間“以陳頂新”,套取國家補貼。18日上午,吉林省糧食局、中儲糧吉林分公司及相關部門召開了緊急會議。下午,即對白依拉嘎收儲庫的部分稻穀糧囤進行了查封,約為16000噸。白依拉嘎糧食收儲庫主任張雲軍說:“天天車來車往的非常忙,所以說有些環節上不避免我有疏漏的時候,但是具體情況我還正在瞭解。”(4月19日《京華時報》)

“陳糧頂新糧”的事情已經鬧得沸沸揚揚,涉事糧庫的官員卻聲稱“具體情況我還正在瞭解”。搞得好像全世界都知道、唯獨涉事人被矇在鼓裡一樣,顯然這有悖常識。這是傳說中的“燈下黑”,還是故意揣著明白裝糊塗?

並且,出了這麼大的問題,在官員看來竟然只是“疏漏”而已。甚至,這種“疏漏”還可能是“難免”的。如此輕描淡寫的說法,其實比“陳糧頂新糧”本身更令人驚詫——官員也太不把工作當回事了吧?請恕我直言,涉事官員恐怕難逃避重就輕、推卸責任之嫌。

“陳糧頂新糧”絕非“工作疏漏”那麼簡單。此前據媒體報道,一些糧庫和糧商相互勾結,用陳糧頂替新糧賺取差價,每噸達700元,若買2萬噸,差價可達千萬。並且,“散發黴味、質量難保的陳糧就這樣走向了百姓餐桌。”這根本不是“疏漏”,而是肆無忌憚明目張膽地弄虛作假、侵吞糧款,涉嫌貪腐甚至是違法犯罪。

同時,官員的“疏漏”說其實也暴露出了糧食領域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這種素質和水平的官員,是通過什麼方式和程序選拔任用的?相關部門平時又是如何對各級糧庫進行有效監管的?“陳糧頂新糧”絕不能拿“疏漏”搪塞,而是要依法依規嚴查,凡違規違紀者要給予黨紀政紀處分,構成違法犯罪者要堅決追究法律責任。而由此暴露的體制性缺失和監管漏洞,更須及時亡羊補牢,不能繼續“疏漏”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