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日本「孤獨死」的人有親人,爲什麼不聯繫親人?他們沒有廣場舞這樣的老年活動羣麼?

cy小涵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想要過著近乎與世隔絕的生活,似乎是不可想象的。但如今的日本,卻恰恰就有著一個龐大的群體,過著這樣的日子。

不上班、不上學、不出家門,平時依靠積蓄或是親戚朋友接濟,得過且過,這類人群在日本被稱作“蟄居族”,即至少6個月沒有離開過家或者與他人接觸。

“蟄居族”一詞出現於1980年代,如今已成為日本社會一種較為普遍的危機。日本內閣16年公佈的調查顯示,約54萬的日本年輕人已經開始過上這種日子。

在學校或者職場受挫,遭受心理創傷後難以自拔,是這些年輕人選擇“蟄居”的主要原因。

“蟄居”時間越長,就越難走出陰影。久而久之,“蟄居”者就會變得沉默寡言,日常行為也會越來越古怪。

劇本作家巖井秀人曾經是蟄居族的一員。他注意到,蟄居族中男性比例高於女性,這要歸咎於日本社會對男性有更高期待。

巖井說:“當人們沒有獲得成功,就會感到很沮喪,觸發了封閉自己的願望。”他本人的經歷也非常有說服力。

在16歲時,巖井因為家庭,升學等各種原因情緒低落,他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打電子遊戲、看電影和體育節目。

直到20歲時,他才意識到必須自救,於是他逐漸開始接觸一些老朋友,並在晚上走出家門去踢足球。現在他是一名成功的劇本作家。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靠自己走出困境。去年,日本某電視節目曝光了一名逆天級的宅男,整整27年就沒出過門。

這個逆天級別的宅神,名為真樹,整整27年不出門,在家啃老。與其他蹲在家中打遊戲或者看電視的人完全不同的是,真樹既不玩手機,也不玩電腦,交流的對象只有69歲的老母親。

逃避到極限,就無限趨於死亡,連說話、走路、吃飯、呼吸都很困難。真樹簡單地向記者表達了自己很寂寞後,又低頭木訥的地看起了報紙。

九州大學神經精神病學教授加藤隆宏認為,要改變這種精神狀態,需要家人和患者配合,重建他們的溝通能力。

為了幫患者擺脫蟄居狀態,日本各地有不少幫助中心,通過團體治療小組的形式,協助“蟄居族”重返社會。

在這張照片拍攝後的2017年,

主人公在自己的公寓內死去。

直到兩個月後,他的遺體才被家人發現。

其實,“蟄居族”不僅是日本的特有現象,目前在美國、西班牙、意大利、韓國和法國等國也有出現。蟄居者的心理重建過程往往很漫長,即便蟄居者重返社會,也已經浪費了多年青春。

關於日本,我們專業,赴日工作留學,加weixin:monsterxinzi


看日本


空蕩的房子,孤獨的老人無聲的死去,數日甚至更長時間才被發現這種日本當今現象叫孤獨死。
(這是處理孤獨死的工作人員)

這些老人有的是有親人的,但他們卻不願聯繫。因為一方面日本人的國民性就是如此,另一方面日本人的社會老齡化嚴重,生存壓力巨大,恐怕聯繫了也沒什麼鳥用。當然我們中國在這一塊好像也在向日本靠攏。

至於廣場舞,不會絕對沒有,只是我想假如有日本大媽跳得話,那個音響噪音分貝應該比中國的小些吧。


寧國寶二爺


所謂的“孤獨死”,這其實也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只是國情不同,所凸顯出來的意義也不一樣。科技發達,人的壽命越來越長,導致人口老齡化,是全球的問題。經濟的衰退,造成各個年齡階層的人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困難。日本,我覺得是一個比較自律的國家,可能因思想、教育的影響,許多老人都想讓自己活得有尊嚴點,不願拖累子女,所以大多都會對子女隱瞞自己的困難。我覺得這些都是受國情、思想、價值觀.......等等多方面影響的,“孤獨死”,在中國,可能完全就是兩碼事!至於他們有沒有廣場舞這種老年活動群,這些我就沒有特別去了解過,但礙於日本人的價值觀問題,我覺得他們不會想把時間浪費在跳廣場舞上,我想他們會把時間花在創造價值之上。


超甜話梅糖50895737


謝謝!

從一些媒體報道來看,日本人生活自力能力比哪一個國家都強,因為從小就鍛鍊,培養,適應突發災害帶來的不良後果,他們會去體驗,嘗試,感知。從這些方面就可以看出他們更會覺得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去適應,去消化,也不願去打擾周邊其他人,也是民族的一種風氣吧?

說他們是“孤獨死”不如說他們更願意接受一些社會事實。

只是個人觀點,對日本人生活的種種還不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