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音舉辦中國藝術歌曲聲樂比賽,挖掘中國藝術歌曲之美

“我們這一代人在國際上參加過很多聲樂比賽,德奧、法國、俄羅斯藝術歌曲都唱過,很遺憾的是,這些曲目裡沒有中國藝術歌曲,做聲樂比賽、推動中國藝術歌曲的傳播和研究,成了我多年的一個夢想。”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說。

廖昌永的夢想在今年實現了。今秋,上海音樂學院啟動“首屆中國藝術歌曲國際聲樂比賽”,號召全世界人來歌唱中國藝術歌曲,研究中國藝術歌曲。

自9月21日啟動,首屆比賽共收到5個國家共627名人報名,有效人數588人,其中,上海、北京、山東三地音樂院校報名人數最多,30多人就讀於或畢業於海外音樂院校,80後、90後佔比95%,“這說明中國聲樂藝術後繼有人,儲備力量大,前景很好。”廖昌永說。

上音举办中国艺术歌曲声乐比赛,挖掘中国艺术歌曲之美

上海音樂學院是中國藝術歌曲的歷史重鎮。

創作上,中國第一首藝術歌曲《大江東去》(1920年)的作者青主曾任國立音樂專科學校(上音前身)教授,而中國第一代職業作曲家如蕭友梅、黃自、譚小麟、賀綠汀等,都曾寫出過流傳後世的藝術歌曲,也都是上音歷史上赫然有名的人物。

表演上,郎毓秀、周小燕、蔡紹序、斯義桂等上音出來的歌唱家都是中國藝術歌曲傳播的重要人物,近些年,廖昌永更是頻繁舉辦中國藝術歌曲音樂會,把陽春白雪帶到普羅大眾身邊。

“我們學校聲樂繫有個約定俗成的傳統,但凡舉辦音樂會,如果唱兩首,一定是一中一外,如果唱五首,一定有兩首中文歌……從新文化運動開始,上音就是中國藝術歌曲的濫觴之地,我們必須扛起這面大旗,承擔推廣工作。”

廖昌永介紹,每個國家對藝術歌曲的稱呼都不同,德國叫lieder,法國叫melody,俄羅斯叫romance,英美叫artsong,中國沿用的是英文翻譯,“雖然叫法不一,但藝術歌曲的定義和範圍是很嚴格的,文學性、音樂性、藝術性缺一不可,音樂和歌詞的關係就像戀人、夫妻,非常緊密。”

廖昌永繼而補充,“我們這一代人在國際上參加過很多聲樂比賽,德奧、法國、俄羅斯藝術歌曲都唱過,很遺憾的是,這些曲目裡沒有中國藝術歌曲,中國學術界對它的定位也有爭論,藉助比賽,我們希望推動中國藝術歌曲的學術研究、國際推廣、新作創作、老作挖掘,推動全世界來了解中國詩詞和中國人文精神的美。”

也因此,比賽劃定的曲目範圍都是中國藝術歌曲,一塊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塊是現當代,“我們規定了範圍,但沒規定具體曲目,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藝術歌曲選的人比較多,比如《大江東去》《玫瑰三願》《教我如何不想他》,現當代藝術歌曲出現頻率最高的作品來自趙季平和陸在易。”廖昌永說。

有意思的是,報名的海外選手裡還有幾位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哥斯達黎加等國,其中4人已確定入選複賽,“外國選手唱中文歌唱那麼好,我們開始很吃驚,後來覺得是必然,因為近些年中國作曲家寫的藝術歌曲都在有意識地往國外傳播。”廖昌永說。

經過初選,60位選手入圍複賽。11月8日-9日,複賽將於賀綠汀音樂廳舉行,10名選手有資格進入11月10日的決賽,趙季平、陸在易、哈特穆特·霍爾、萊茵哈德·林登、莫華倫等藝術歌曲專家擔任終評評審。在新浪和騰訊,觀眾均可觀看複賽和決賽直播。

比賽將評出一等獎1名(獎金100000元人民幣)、二等獎2名(獎金50000元人民幣)、三等獎3名(獎金30000元人民幣)、優秀獎4名(獎金5000元人民幣)。2019年“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上音還將為首屆比賽獲獎者舉辦音樂會。

作為上海音樂學院的一項保留賽事,中國藝術歌曲國際比賽今後將每兩年舉辦一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