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成都—文殊院藏經樓之謎(下)

介紹成都—文殊院藏經樓之謎(下)

介紹成都—文殊院藏經樓之謎(下)

介紹成都—文殊院藏經樓之謎(下)

公元1 7 0 3 年,康熙皇帝親筆提寫了"空林"匾額賜給文殊院,因而又名“空林寺”


本篇接上篇繼續講述

原來這位燒火的師傅,本來的姓名叫王三槐。因為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官府的殘酷剝削壓榨,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各地農民紛紛起義,王三槐是義軍首領。他在川北一帶活動,對抗清廷。後來寡不敵眾,退守山寨,山寨又被包圍。王三槐在一個風冷月黑的晚上突圍跑了出來。為了避免朝廷的追捕,先在西充竇禪寺削髮為僧,法號四圓。後來又轉到成都文殊院來。因為只是個普通和尚,所以擔負了一些掃地煮飯的工作。這位提督大人叫羅思舉,當年在義軍中,是王三槐部下的一名士兵,不過他們兩人關係很好,情同手足。當山寨被攻破之時,羅思舉成了清廷的俘虜,被編在新兵營當兵。後來由於他作戰勇敢,屢立戰功,逐步升遷,最後做到四川提督。儘管他官高祿厚,但他從來沒有忘記過王三槐。他明知被殺的王三槐是假的,所以長期以來,他四處打聽,均無任何消息。

介紹成都—文殊院藏經樓之謎(下)

  • 據正史記載:王三槐,四川達州人。清代川楚白蓮教義軍首領之一,清嘉慶元年(1796年)舉義於今宣漢縣桃花鄉蓮池溝。王三槐的義軍幾乎控制了20多個州縣的廣大農村地區。1799年被清廷凌遲處死。

介紹成都—文殊院藏經樓之謎(下)

  • 羅思舉:出身農家,家境貧寒,卻憑藉聰明勇敢和一次次戰功,成為名震朝野的將軍;他晚年寫年譜,直言不諱地如實記述生平,曾參加過會黨、做過盜賊,坦坦蕩蕩地把發家史毫無保留地告訴世人;明末戰亂,成都文殊院舊佛院被毀,傳說他任四川提督時,募款大修,文殊院石幢上刻有他的名字

那天,他偶然在鼓樓北街看見一個和尚,雖然穿的是破舊僧衣,面目與身架卻與王三槐無異,馬上派人去問,知道王三槐在文殊院出家,便立即到文殊院去找他。找到王三槐之後,便約他在藏經樓上會面相認。為了不洩露秘密,所以樓下戒備森嚴。開始他們說的都是當年在抗清隊伍中的暗語,所以方丈聽不懂。當羅思舉講起山寨被攻破,起義弟兄被屠殺的慘狀經過時,王三槐不禁痛哭失聲,羅思舉也壓抑不住自己的感情,跟著哭起來,所以方丈聽到的是兩個人的哭聲。但是由於身份特殊,他們自然十分機警,一哭就收住了,因而把方丈弄得莫名其妙。後來羅思舉又對他講到,清軍為了謊報戰功,聲稱把王三槐抓住了,並且就地正法,為此還領了一大筆賞銀!王三槐聽到滑稽之處,不禁又破口大笑。那天被方丈竊聽到的就是這樣的情景,一會兒哭,一會兒笑。

介紹成都—文殊院藏經樓之謎(下)

介紹成都—文殊院藏經樓之謎(下)

當他們談話快要結束的時候,羅思舉關切的問三槐道:

"大哥今後作何打算?"

"起義軍未成大事,全軍瓦解,弟兄們慘遭殘殺,還有什麼打算!今後決計遁跡空門,了此殘生罷了,絕不為清廷出力!石爛海枯,此志不滅。這就是我的肺腑之言了。"

羅思舉聽完雙手一拱,十分誠敬地說:

"大哥心跡,小弟深知。今後一定按大哥的意願,作好安排。不過這種黃卷青燈的生活,也是很難排解哀思的啊!一切望大哥保重!"

王三槐也雙手一拱說道:

"好,老弟保重,為兄今晚就告辭了!"

這些從側面打聽來的消息,就是那天晚上的真實情況。

後來還有一位不知名的詞人,寫了一首《西江月》來述說這件事情。詞曰:

長夜青燈古寺,難抒幽恨重重。

數年苦鬥竟成空,誰知老僧隱痛?

不意街頭巧遇,那堪經樓重逢,

淒涼往事泣殘紅,縱有雄心何用?

介紹成都—文殊院藏經樓之謎(下)

自從本圓擔任文殊院方丈以後,便在提督發起的募捐資助下,大興土木,一座陳舊的寺院變得煥然一新。特別是後院的一排通天石柱,把這座廟宇映襯得更加莊嚴宏偉。石柱的上端,刻有一些捐款人的姓名。前排右邊的石柱上,還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刻有"羅思舉"三個字的痕跡,這就是老方丈說的"定當石柱刻名"的證明。要是你遇到文殊院在大殿掛出歷代祖師畫像時,你可以仔細看一下,有一位濃眉虎目的祖師,便是清廷當年想殺而沒有辦到、後來卻由一個燒火師傅一變而成為繼承文殊院方丈衣缽的王三槐。(全篇完)

介紹成都—文殊院藏經樓之謎(下)

介紹成都—文殊院藏經樓之謎(下)


關注號主的"explortants"頭條號和“龍門陣擺成都”微信公眾號,號主不定期更新。添關注不迷路,敬請期待!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文字內容:焦板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