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1. 死去的王道士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王圓籙

大家是否還記得王圓籙?如果不記得,那麼中學課本中餘秋雨的那篇散文《道士塔》是否還有印象?王圓籙就是《道士塔》的主人公,一個在清朝時掌握著中國古代燦爛文化瑰寶——敦煌莫高窟大門鑰匙的那個人。

“真不知道一個堂堂佛教聖地,怎麼會讓一個道士來看管?”不僅餘秋雨想不明白,任何一個正直的中國人也想不明白。

王圓籙從外國冒險家手裡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著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年7月,法國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銀元換去了10大車、6000多卷寫本和畫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難以想象的低價換取了300多卷寫本和兩尊唐塑......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馬爾克·奧萊爾·斯坦因

一位年輕詩人寫道,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頭看了一眼西天悽豔的晚霞。那裡,一個古老民族的傷口在滴血。

餘秋雨在《道士塔》中寫道:“(我們)完全可以把憤怒的洪水向他傾洩。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傾洩也只是對牛彈琴,換得一個漠然的表情。讓他這具無知的軀體全然肩起這筆文化重債,連我們也會覺得無聊。這是一個巨大的民族悲劇。”

2.飛天再生

在散文《道士塔》中有這樣一段描述:“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歡到洞窟裡轉轉,就像一個老農,看看他的宅院。他對洞窟裡的壁畫有點不滿,暗乎乎的,看著有點眼花。亮堂一點多好呢,他找了兩個幫手,拎來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裝上一個長把,在石灰桶裡蘸一蘸,開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顏六色還隱隱顯現,農民做事就講個認真,他再細細刷上第二遍。這兒空氣乾燥,一會兒石灰已經乾透。什麼也沒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淨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

其中王道士粉刷掉的就是聞名於世的敦煌壁畫,而風姿綽約、婀娜曼妙的飛天形象無疑是敦煌壁畫的代表之作。僅莫高窟就有270多個窟繪有飛天,據統計,壁畫中的飛天總數接近6000身,為世界飛天之最。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敦煌壁畫中的飛天,從洞窟創建之始便翩躚於石壁之上,從十六國開始,歷經十個朝代,歷時千餘年,直到元代末期,隨著敦煌石窟不再擴建而消逝。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敦煌飛天興起於十六國北涼到北魏,此時期的敦煌飛天深受印度和西域飛天的影響; 創新於西魏到隋代,此時期的敦煌飛天,處在佛教天人與道教羽人,西域飛天與中原飛仙相交流,相融合,創新變化的階段,是中西合璧的飛天; 興盛於整個唐代,此時期的敦煌飛天是在本民族傳統文化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印度飛天的成分,融合西域、中原飛天的成就,發展創作出來的; 衰落於五代至元代,此時期的敦煌飛天繼承唐代餘緒,圖形動態上無所創新,逐步走向公式化。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在數百年洞窟修建過程中,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為一,就此產生敦煌特色的飛天。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飛天,不長翅磅的不生羽毛、沒有圓光、藉助彩雲而不依靠彩雲,主要憑藉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而凌空翱翔。敦煌飛天是中國藝術家天才的創作,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

時至新中國建立,在黨和國家的關注之下,敦煌文化開始得到重視和保護。其中的艱難過程離不開一代代敦煌守護者無私無畏的付出。

曾歷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的常書鴻先生就是敦煌守護者的傑出代表。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常書鴻(1904~1994年)

常書鴻1904年出生於杭州市,1927年考入法國里昂美術專科學校學習油畫,並轉到巴黎高等美術學校繼續深造。留學十年間,他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許多油畫作品獲金獎或被國家博物館收藏。雖然獲得了令人羨慕的榮譽和良好的生活條件,但他始終忘不了報效祖國。

1935年秋的一天,常書鴻在巴黎塞納河畔一箇舊書攤上,偶然看到由伯希和編輯的一部名為《敦煌圖錄》的畫冊。全書共分六冊,約400幅有關敦煌石窟和塑像照片,他十分驚奇,方知在中國還有這樣一座藝術寶庫存在,而且在國外引起了轟動,中國人卻不知,他內心感到一種震撼。為了敦煌藝術寶庫,他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條件和工作環境,毅然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回國之後,他一直掛念著莫高窟的保護工作,嚮往著早日能實現夢想。

在國民黨元老於右任先生的建議下,經多方努力,促成了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設想。常書鴻首先擔負起了這一重任,為首任“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終於實現了他的夙願。

1943年3月27日,常書鴻肩負著籌備“敦煌藝術研究所”的重任,經過幾個月艱苦的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盼望已久的敦煌莫高窟。但是面臨的是重重困難,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1944年秋,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常書鴻任所長。然而,僅一年時間“敦煌藝術研究所”被宣傳解散。面對現實,他毫不猶豫,領導著大家繼續幹下去。他說:“我們的工作本來就是全憑自己的力量幹起來的,研究所的撤銷或不撤銷,實際意義不大。”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常書鴻夫婦繪製飛天壁畫

前妻因忍受不了這裡艱苦生活條件、決然離家出走,丟下兩個孩子無人照管,一切落在他的肩上。本來工作中困難重量,前妻離去又是雪上加霜。在這接二連三的打擊之下,他的決心從來沒有動搖過,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他都要堅持工作下去。

在他辛勤工作的幾十年中,組織大家修復壁畫,蒐集整理流散文物,撰寫了一批有較高學術價值的論文,臨摹了大量的壁畫精品,並多次舉辦大型展覽,出版畫冊,向更多的人介紹敦煌藝術,為保護和研究莫高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一生致力於敦煌藝術研究保護等工作,被人稱作“敦煌的守護神”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常書鴻臨摹飛天壁畫之一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常書鴻臨摹飛天壁畫之二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常書鴻臨摹飛天壁畫之三

時至今日,甘肅本土藝術家,中國美協敦煌創作中心委員靳春岱(藝名:代山)在數年研究敦煌飛天壁畫之後,突破性地將敦煌中的飛天藝術元素與西方的油畫技法融入一爐,開創性地創作了飛天系列油畫作品。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代山(靳春岱)

代山的飛天系列畫作不失傳統飛天形象的風姿綽約、婀娜多姿,又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宗教概念的束縛,用獨具特色的意象繪畫風格,將飛天藝術元素與現代世界、當今社會和日常生活進行有機結合,用立體感更強的油畫形式展現出來,為敦煌飛天的藝術形象注入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一帶一路飛天系列》之一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一帶一路飛天系列》之二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一帶一路飛天系列》之三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一帶一路飛天系列》之四

代山的飛天系列作品曾多次受邀參加中外知名藝術展覽,充滿飽滿生命力的意象飛天畫作給予觀眾無限的遐想,每位觀眾由於經歷、見識和觀念的不同對同一幅畫作會產生不盡相同的心理感悟、體會到不一樣的藝術美感。代山的飛天意象系列畫作受到藝術界和觀眾的肯定。

2014年當代飛天系列作品參加“BIFAF首屆中國北京藝術臻品展——永恆之美”北京展覽館。

2015年作品當代飛天系列作品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參加“中國首屆歡樂春節國際藝術精品展”。

2017年油畫作品《一帶一路飛天系列》在津巴布韋“中津青年文旅交流活動”展覽。

3.文化永續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敦煌文化的保護和推廣也離不開國家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

1986年,敦煌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立敦煌市;1992年,建立“敦煌旅遊經濟開發區”;1998年,被評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其後又獲得“2008中國魅力中小城市”“2010年十條精品文化旅遊線路優秀城市”、“2015年國家級旅遊業改革創新先行區”等稱號。

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敦煌對外的文化輸出逐年加強。

2013年由中央電視臺紀錄頻道全額投資、甘肅省酒泉電視臺製作的全國首部全面挖掘敦煌莫高窟古代音樂舞蹈資料,深入解讀敦煌樂舞歷史淵源及其發展演變的8集大型電視紀錄片《敦煌伎樂天》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該片獲甘肅省廣播影視獎一等獎,入圍第八屆巴黎中國電影節、首屆中國鎮江國際紀錄片盛典、2013中國紀錄片學院獎,被國家新聞傳播廣電總局推薦為優秀國產紀錄片。

而作為製作者的酒泉電視臺紀錄片工作室一直為弘揚甘肅風情和敦煌文化為己任,創作出一系列有影響力的文化紀錄片,例如:《大河西流》(2006年,8集)、《祁連夜光》(2007年,單集)、《黑戈壁黑喇嘛》(2008年,4集)、《敦煌書法》(2009年,4集)、《玄奘瓜州歷險記》(2010年,3集)、《傳世象牙佛》(2011年,單集)。

4.歌舞傳承

敦煌音樂舞蹈圖像資料歷史跨度之長,舞蹈形象之豐富,題材之廣泛,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之高,在世界藝術史上絕無僅有。千百年後,這支光彩奪目的藝術奇葩依然閃爍著耀眼的光芒,當代舞蹈藝術家們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創造出了《絲路花雨》《大夢敦煌》《千手觀音》等經典舞蹈,讓古老的敦煌伎樂重放光彩,征服了無數中外觀眾。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語》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四幕舞劇《大夢敦煌》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敦煌不再哭泣,中華民族代代傳承飛天文化

大型室內情景演出劇《又見敦煌》

5. 國盛方能文化興

“1900年5月26日清晨,王道士依然早起,辛辛苦苦地清除著一個洞窟中的積沙。沒想到牆壁一震,裂開一條縫,裡邊似乎還有一個隱藏的洞穴。王道士有點奇怪,急忙把洞穴打開,呵,滿滿實實一洞的古物!”

“縣長是個文官,稍稍掂出了事情的分量。不久甘肅學臺葉熾昌也知道了,他是金石專家,懂得洞窟的價值,建議藩臺把這些文物運到省城保管。但是東西很多,運費不低,官僚們又猶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隨手取一點出來的文物,在官場上送來送去。”

王道士也是無奈,將寶庫中的文物以低得可憐的價格賣給了斯坦因這些個“洋唐僧”,“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車,又一大車。都裝好了,紮緊了,籲——,車隊出發了。沒有走向省城,因為老爺早就說過,沒有運費。好吧,那就運到倫敦,運到巴黎,運到彼得堡,運到東京。”

腐朽的清政府沒有能力保護這處民族的瑰寶。即使有資金運到省城,也可能由於貪腐和戰亂而流失於民間。

時間轉至1944年的秋天,國民政府教育部正式批准成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但是因為政局不穩,財力緊張,僅成立一年不到的研究所就被教育部宣佈解散。僅靠常書鴻對敦煌文化的熱愛和一腔熱血,領導著大家繼續幹下去。

搖搖欲墜的國民政府同樣承擔不起保護敦煌的重擔。

新中國建立後,政局穩定、國泰民安,敦煌文化終於在世界人民面前涅槃重生,綻放出璀璨的光彩。

國家統一,才能民族昌盛;大國安定,才能小家幸福;同樣只有國家昌盛,中國文化才能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認同,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