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持續收緊下,這些年綜藝節目練就的「求生」技能

看電視

政策不斷收緊讓綜藝節目的“求生欲”一再爆棚,從觀眾出發,以政策為界,是綜藝“求生”的正確姿勢。如何才能在規則內玩出花樣?綜藝“求生”有哪些常用技能?

文 | 肉狗

來源 | 犀牛娛樂

“求生欲”是今年影視綜三大市場的統一關鍵詞,但如果按“求生”的程度排,綜藝絕對是C位。

隨著臺網標準一體化的逐漸落地,和衛視一樣帶上了鐐銬的網絡綜藝,再也沒辦法瀟灑了,尤其是在經歷了一波整改、下架潮後,製作方們更是越發小心翼翼,生怕一個不謹慎,下一個被“點名”的就是自己。

除了政策,拼業績也是綜藝節目們“求生欲”強烈的一大原因,畢竟在競爭越發激烈的市場裡,能不能有“下一季”,也同樣要看觀眾和“金主爸爸”的心情。

那麼,綜藝們為了“求生”都練就了哪些技能?

綜藝“求生”五大技能,

你get了嗎?

當下市場的綜藝類型多樣,但“求生”技能卻大同小異,犀牛君總結看來,主要有以下五點:

1、擁抱主旋律

所謂的擁抱主旋律,就是節目立意一定要“偉光正”,積極向政策和國家比較關注的”三農“、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掛鉤,內容上也要有所呼應。

要給都市人“詩與遠方”的《嚮往的生活》,第二季“變心”成了為“三農政策”而生,立意也成了要引導大眾關注“三農”問題,關注農產品加工發展。為了配合立意,節目把第一季的“玉米銀行”變成了“春種計劃”,並要求嘉賓必須用自己生產的農副產品兌換生活經費。

政策持续收紧下,这些年综艺节目练就的“求生”技能

兩檔戶外競技真人秀《極限挑戰》《奔跑吧2》也都正經了起來,一個要勾勒新時代的美好生活,致敬改革開放40週年;一個要配合“一帶一路”政策,響應可持續發展目標。

除了“變心”的老節目,還出現了不少切題的新綜藝,比如,順應“智慧中國”的《這就是鐵甲》《機器人爭霸》,順應“鼓勵文化”的《一本好書》《上新了故宮》等。

2、落地做公益

這一點的目的主要有兩個:規避政策風險和喚起觀眾情感共鳴。

“落地”就是讓節目接地氣兒,常見的方法就是星素結合和緊貼當下的熱點社會問題。《奔跑吧2》在全球範圍內開展新青年招募計劃,讓普通青年參與到節目裡;《我想和你唱3》擴容了素人空間,設置了CALL OUT和KTV環節給素人更多表現的時間。

緊貼當下的熱點社會問題這點,《奇葩說5》和《火星情報局4》都是其中的典型,兩個節目每期的主題,內裡討論的小焦點“獨居女性安全”、“是否參加同學會”、“鍵盤俠到底是不是俠”等,都和當下觀眾的生活密切相關。

政策持续收紧下,这些年综艺节目练就的“求生”技能

至於“做公益”,《我們在行動》絕對是代表,節目的定位就是“精準扶貧公益紀實節目”,內容也全部都圍著公益轉。

此外,《快樂大本營》和《極限挑戰》今年也都沉醉於公益,前者升級了“溫暖有你,快樂出發”的公益環節,後者讓嘉賓去保護生態、上山下鄉,儼然成了正能量的公益節目。

3、跟風搞同類

偶像選秀、街舞、機器人、音樂,今年在這四塊出了不少“撞車”綜藝,主要原因就是“求生”。

觀眾的喜好不好掌控,市場的狀況也不景氣,這種情況下,跟著成功節目的步伐走自然是最保險的一種選擇。

首先,前面的節目能成功說明它切中了觀眾的喜好,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同類節目鋪墊了市場基礎;其次,製作同類也可以與以前成功的節目形成熱度聯動,進一步拓寬市場,《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相繼播出後,國內的偶像市場就基本被打開了。

4、細分做垂直

細分的垂直綜藝在2017年《中國有嘻哈》和《明日之子》播出後,開始大量冒頭。今年呈現了井噴,配音的《聲臨其境》、搞街舞的《熱血街舞團》、打籃球的《這!就是灌籃》、做電音的《即刻電音》等垂直類綜藝層出不窮。

政策持续收紧下,这些年综艺节目练就的“求生”技能

其目的主要有兩點,一個是想借小切口撬動大流量,像《國家寶藏》一樣用圈層力量加宣傳輔助,引爆全民熱度;

另一個就是想借此做差異化競爭,讓自家的內容在觀眾的眼裡,有個性且更具多樣性,以此讓自身在激烈的平臺競爭裡更具優勢。

5、變臉大換樣

這一點主要是針對“綜N代”。長情的觀眾太少,市場的競爭太猛,老綜藝想能持續的有“下一代”,必須要學會“變”,讓自己在保留節目本質的同時,還能持續給觀眾新鮮感。

所以能夠看到,《我想和你唱3》《中國好聲音2018》《奇葩說5》《火星情報局4》《吐槽大會3》……這些今年已播的“綜N代”雖然根本模式沒變,但內容、嘉賓、環節、舞美等都做了或大或小的變化。

這些“求生”技能,綜藝製作方們都瞭然於心。

“走心”才是這場“求生”遊戲的關鍵

熱心公益的《極限挑戰4》、正經又接地氣的《奔跑吧2》、要做“中國魂”的《中國新說唱》……這些“求生欲”強烈的綜藝,很多都被觀眾貼上了“不好看了”的標籤,而“鍋”則都被交給了政策來背。

政策持续收紧下,这些年综艺节目练就的“求生”技能

要承認,不斷念著“緊箍咒”的政策確實使綜藝節目不自由了,但世界上本就沒有絕對的自由,所有的自由都是框裡的自由。

“限童令”、”限娛令“、“限秀令”等政策會接踵而至,說到底,還是因為部分綜藝節目“無底線的博眼球”、“無下限的炒作”突破了自由的框,才逼得政策出面。

而“不好看了”這事,政策也負不了全責。政策的限制確實使部分節目的特性被磨平,《吐槽大會》愈發吐得不痛不癢、《奔跑吧2》沒了以往的瘋鬧戲劇、《中國新說唱》收起了第一季時的“狂拽酷炫”……

可除了政策,節目自己也要擔責。

一些被下架的綜藝為了重新上架,也完全不顧節目的整體內容,要麼刪改了事,要麼強行扳回。

此外,跟風搞同類的做法,也使市場同質化的問題加劇,被同一類型且模式內容相似的節目不停轟炸的觀眾,想不審美疲勞都難。

政策籠罩之下,對節目的“求生欲”,觀眾大都是能夠理解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會為滿屏不走心的“求生欲”買單。

所以說,“走心”才是這場“求生”遊戲的通關密鑰,從觀眾出發,以政策為界,才是綜藝“求生”的正確姿勢。

政策持续收紧下,这些年综艺节目练就的“求生”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