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晚唱遍6個民族15首民歌,還把廖昌永拉來當主持,雷佳的這場音樂會打動不少人的耳朵!

輕快爛漫的閩南童謠《丟丟銅》、泰然悠揚的蒙古族科爾沁民歌《諾恩吉雅》、靈動優美的雲南藏族民歌《美人》、清奇婉轉的江浙吳語小調《紫竹調》……作為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重要參演項目,“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雷佳民族民間歌曲音樂會”昨晚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上演。

沒有華麗的服飾和舞美,沒有龐大的樂隊和合唱團,兩個小時的時間裡,一襲素衣的雷佳以9種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將6個民族、12個地區的15首民族歌曲娓娓唱來。跟著返璞歸真的歌聲,觀眾踏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聽見了先輩們曾經的質樸衝動,而這正是民歌最本真的樣子。

質樸|心存敬畏,腳踏實地尋源

一晚唱遍6个民族15首民歌,还把廖昌永拉来当主持,雷佳的这场音乐会打动不少人的耳朵!

15年前,一張名為《源媛流長》的專輯深深吸引了雷佳,“我第一次聽到這些歌的時候,我就十分驚訝,世界上怎麼還會有這麼好聽的音樂。”

受此啟發,她開始深入民間,尋找優秀素材。2008年,她推出了《中華56民族之歌》專輯,一個人演唱了56個民族的民歌;2015年,又與紐約愛樂合作,把中國民歌唱到了林肯藝術中心;2017年,《源遠流長 尋根之旅》民族民間歌曲專場首演,觀眾不僅感嘆:原來民歌還可以這樣唱。

一臺晚會要將這15首不同地域、不同少數民族語言、不同音樂、不同配器風格的作品輪番呈現,難不難?當然難。

語言只是第一關,就像很多美聲歌唱家學習西方音樂一樣,一切從模仿開始,但更重要的,是挖掘這些作品起源和背後的故事。“古老的民歌,從一開始就是以口傳心授的方式流傳下來的,只有走近它,瞭解其中的文化,才能好地演繹。”

整整兩年的時間,她一頭埋進了這些作品的起源地,學習不同地域的情感表達方式和不同民族的唱腔特色,一遍又一遍地聽著當地人講述歌曲背後的故事。

越是走進民歌,她就越發現中國文化的瑰寶都來自人民,來自土地,而先民的生活智慧和漫長的歷史沉澱,更是深深滋養著她,“我能感受到它們跟我的靈魂在共振。其實,民歌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只是未被激活而已。” 雷佳認為,只有心存敬畏,認真地學習當地的語言、文化和習俗之後,才有底氣去審視自己的根、源,去尋求新的表達。

創新|精心調味,融入當代審美

一晚唱遍6个民族15首民歌,还把廖昌永拉来当主持,雷佳的这场音乐会打动不少人的耳朵!

為何在浩瀚的中國民族民間歌曲中選中這15首作品?“每一首歌,我選擇它,都是因為找到了共情的地方。”

不久前,雷佳帶著這場音樂會走進清華大學,唱到《諾恩吉雅》時,她的眼眶溼潤了。這首講述了離家的姑娘想念著遠方親人的歌曲,讓她想到了已經過世的父親。

“我想把這些歌曲當初最打動我的地方唱給大家聽,也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在歌中找到自己的鄉音鄉情。”

除了情感上的共鳴,原生態的音樂要讓現代觀眾感受到其中之美,“調味”也很重要。在雷佳看來,既要抓住歌曲原汁原味的“神”,也要呈現出其具有當代審美的“形”。因此,在音樂表達上,她在尊重文化傳統的基礎上,融入了個人理解,“要用現代人熟悉的語言,讓更多人感受到原來民歌也可以和自己的生活產生關係。”

伴奏方面,雷佳選擇了10餘人小編制的樂隊,但這其中,既有西洋的絃樂四重奏、又有笛子、琵琶民族樂器,還有吉他、非洲的金貝鼓等等。這些樂器經過作曲家的整合,在演奏中國傳統民歌之時,帶給觀眾一種既熟悉、又新鮮的審美體驗,“我希望以沙龍音樂會的形式,與觀眾親密對話。”

不僅如此,雷佳還請來了自己多年的好朋友、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擔任昨晚音樂會的主持人。最初接到邀請時,廖昌永有些忐忑,畢竟他從沒有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現在舞臺上過。但在瞭解了音樂會的構想後,他還是被雷佳的用心良苦所打動,“我們有那麼多優秀的民間音樂,值得花那麼多的力氣去挖掘、整理和呈現。”現場,廖昌永深入淺出地為觀眾講述了這15首民歌的淵源、風格和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