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西部突圍的迷思

1

1988年,鄧公提出“兩個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區要對外開放,使這個擁有兩億人口的廣大地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內地更好地發展,這是一個事關大局的問題。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來幫助內地發展,這也是個大局。

世紀之交,西部大開發的概念作為一項國家政策被正式提出,意指是“把東部沿海地區的剩餘經濟發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鞏固國防。”

2000年1月,國務院成立了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經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之後,國務院西部開發辦於2000年3月正式開始運作。2012年2月,國家發改委官員對西部大開發十二五規劃進行解讀,明確了戰略部署的基本戰鬥思路。

城鎮化:西部突圍的迷思


2014年,11月27日,在國家博物館參觀人居科學研究展時看到一張中國地圖上的“胡煥庸線”時,李克強更給現場的專家學者拋出一個重大課題。這條劃分我國人口密度的分界線直觀地展示出東南地狹人稠、西北地廣人稀的現實。

地圖旁邊的一段字這樣寫道:“線以東地區以43.71%的國土面積養育了94.39%的人口;以西地區佔國土面積56.29%,而人口僅佔5.61,這些人口主要生活在適宜和基本適宜地區。”

城鎮化:西部突圍的迷思


李克強發出了“胡煥庸線怎麼破”之問:“我國94%的人口居住在東部43%的土地上,但中西部一樣也需要城鎮化。我們是多民族、廣疆域的國家,我們要研究如何打破這個規律,統籌規劃、協調發展,讓中西部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分享現代化。”

2

前面哥哥已經談到,本次城鎮化的大背景是國際上全球化終極收割、國內工業化最後一百米進程衝刺,具體呈現則是三億七千萬人的黃金大潮噴湧而出,十四億炎黃子孫手執新世界權柄,將一切有形的、無形的,將一切歷史的、現在的、未來的,將一切傳統的、創新的,將一切國內的、國際的,將一切主流的、多元的,——資源、文化、物質、精神、產業、夢想、激情、科學……一切的一切,人類的一切,融匯、澆鑄成21世紀最偉大的一波經濟浪潮,也將成為人類史上最壯觀的一次政治、文化大融合。

這就是所謂全球化的終極收割機。收割的是累累果實,醞釀的卻是全球最恢宏的一次新的諸子百家百家爭鳴的超級美酒。

全球化進程的一千年,以一卷草草書就卻光華不滅的《馬可波羅遊記》開始,結尾卻是人類歷史與智慧的全面昇華。

潘多拉的盒子,以慾望開啟,以智慧封印。

匯聚力量,人類才將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遠行。

在此角度,中西部如何把握城鎮化2.0的機會,實現彎道超車,意義非凡。

3

回到現實,哥哥面對這幾天查閱的大量資料,不得不說,西部大開發,任重道遠。哥哥不是神仙,不可能點石成金。所以,哥哥所想的,總是黑暗中給予一絲亮光。

我們來看國家的策略,基本上都是大框架。一省一市一縣具體實操,如何真正致富、如何真正找到既有模式獲得根本性的大發展,則極為艱難。

揣摩良久,有三個故事,哥哥認為可以講給大家聽聽。

4

中國人的心靈讀本:《讀者》

甘肅很窮,但甘肅有中國人最好的雜誌——《讀者》。

《讀者》雜誌創刊於1981年1月,甘肅人民出版社主辦,原名《讀者文摘》,創刊時只有48頁,而且是雙月刊,新聞紙黑白印刷,售價三角。雜誌創刊一年,發行量達到16萬。

1993年3月號《讀者文摘》刊登徵名啟事,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共收到應徵信十萬多封。1993年第七期,《讀者文摘》正式改名為《讀者》。

《讀者》雜誌發行量從創刊時月發行量3萬冊到2005年4月份月發行量已達910萬冊,2006年月平均發行量898萬冊,穩居中國期刊排名第一,亞洲期刊排名第一,世界綜合性期刊排名第四,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讀者》,被譽為“中國人的心靈讀本”、“中國期刊第一品牌”。

2006年4月,《讀者》月發行量突破1000萬冊。從創刊開始至今,《讀者》在國內累計已發行11億冊。

一個夢的國度:雲南旅遊

雲貴高原,貴州窮,雲南也好不到哪兒去。

但是,時至今日,很多人談到雲南,第一印象卻不是貧窮,而是它那色彩斑斕的旅遊印象。

雲南省旅遊發展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段躍慶的話是這麼說的:“這裡匯聚了世界上除海洋旅遊以外的其他各種旅遊資源。”2014年中,在雲南省委九屆八次全會報告中,雲南省旅遊業確定將被確立為該省的五個萬億元“大產業”中的一個。2013年雲南省旅遊業總收入為2000多億元(2013年雲南省GDP為11720.91億元)。

城鎮化:西部突圍的迷思


那麼,雲南旅遊的大致發展脈絡是怎樣的?我們看看段躍慶的介紹:

“雲南旅遊業於上世紀70年代後期開始起步發展,經歷了四個重大的發展階段,現在正進入第五個發展階段。一是起步發展階段。1978至1988年,是我省旅遊業發展的起步階段,主要以單純的事業型接待服務為主要內容。二是旅遊產業建設階段。1989至1995年,是我省旅遊業加快發展的階段,實現了從“接待事業型”向“經濟產業型”的歷史性轉變。三是支柱產業建設階段。1996至2005年,是我省旅遊業高速發展階段,旅遊產業逐步成為支柱產業,對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日益明顯。四是旅遊“二次創業”建設階段。2005年至2013年9月,我們圍繞旅遊“二次創業”的戰略目標,提出了“優化結構、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發展舉措,繼續保持了旅遊業快速增長態勢。五是雲南旅遊強省建設階段。2013年9月到2020年,雲南進入了旅遊強省建設的新階段。在從“大”向“強”的跨越進程中,核心是融合發展、關鍵是轉型升級,重點是跨越突破。”

是不是有那麼點意思了?

第三個故事則是湖南衛視

基於兄弟們的熟悉度,具體就此略去。當然,要說的就是,湖南也窮。值得一提的是,湖南花了多少資源打造這個寶貝疙瘩,兄弟們有興趣可以自己去查。

哥哥說這三個例子,一則這三個地方都窮,二則這三個故事主體的成功度有目共睹,社會公認。無疑,這是三個有點開創思維的火花。那麼剩下的,就留給各地主席臺上的人去想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