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道神,「自覺」比「自律」更有境界

我不是道神,“自覺”比“自律”更有境界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2000多年前的帛書《老子》甲、乙本,也就是後人常說的《道德經》,帛書《老子》嚴格來說應該叫《德道經》,因為原本《老子》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帛書《老子》開篇第一章就講述什麼是“德”,什麼是"上德”,“上德”不同於現代意義講的“道德”,“上德”需要一個重要條件是“自覺”,那麼“自覺”的“上德”又是什麼狀態呢?

《老子》開篇這樣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一些人對“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不理解,為什麼“上德不德”才是“有德”,而“下德不失德”卻沒有德呢?

這裡就要引出“自覺”和“自律”這兩個概念才能理解這句話,自覺的“德”是一種本能的德,不需要別人去要求,也不需要法律去規定。擁有“上德”的人心中沒有“德”的概念,所作所為完全出自本心,是一種自發行為,沒有“德”的動機,是一種“無為”的德。

上一段話白話文翻譯為:“擁有上德的人,行為是自覺的,心中沒有“德”的概念,這才是真正的“德”。擁有“下德”的人,行為是被道德標準促使的,心中有“德”概念,行為是自律的,不希望缺失德,其實這是“無德”。擁有上德的人,行為是自覺的,沒有動機,是一種無動機的自覺行為。擁有上仁的人,行為是自律的,沒有私心,是一種沒有私心的自律行為。擁有上義的人,行為是自律的,有私心,是一種有私心的自律行為。擁有上禮的人,行為是靠禮法條文規範的,這些條文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遵守,因此強制推行實施。所以失道之後才會有德,失德之後才會有仁,失仁之後才會有義,失義之後才會有禮,“禮”這個東西,是誠信不足的產物,是天下大亂的開始。”

由上可知,老子把人類社會分為五種狀態,分別是:道、上德、上仁、上義、上禮。這五種社會狀態是依次遞減,當人類社會處於“禮”的狀態,那麼就是天下大亂的開始。

我不是道神,“自覺”比“自律”更有境界

“道”的狀態是一種自然的狀態,就像鳥兒在天上自由地飛翔,魚兒在水中快樂地遊行,馬兒在大地自在地奔跑,完全是一種本能的行為,無需人為去幹涉。

"失道”之後是一種自覺的狀態,如同“上德”,這種行為接近“道”,可是並不是自然的狀態,而是人一種自覺的行為,無需別人去教導,也無需自律,處於一種本心的行為。

“失德”之後是一種自律的狀態,如同“上仁”。這種行為有動機有目的,可是這種目的是沒有私心,是為他人著想,是出於公德心。

“失仁”之後是一種相對自律的狀態,如同“上義”,這種行為有動機有對象,比如“講義氣”,這種“義氣”是有特定對象的,別人對你講“信義”,你也對對方講“信義”,這種“上義”適用範圍很窄。

“失義”之後是一種管制狀態,如同“法治”,把人們需要遵守的“禮”用法律條文規定下來,強制讓人們去遵守,這種既沒有“自覺”,也沒有“自律”,需要禮法去管束的社會,遲早要天下大亂的,因此老子說:“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自覺”比“自律”的境界更高,“自律”比“禮法”境界更高,當一個社會需要法律去管束的時候,就是天下大亂的開始。

舉些現實中的例子,當一個老人走路的時候跌倒了,面對這種情況,得道的人會本能的去攙扶老人,上德之人會自覺地去攙扶老人,上仁之人會自律的去攙扶老人。

上義的人會想老人是否和自己有關係,如果老人是幫助過他的人,出於信義方面的考慮,那麼他就會去攙扶老人。如果老人跟他沒有關係,那麼他就不會去攙扶。

上禮的人會想禮法和法律上有沒有規定,規定了就必須去扶老人,不然會受到法律和禮法的譴責和懲罰。可是有些不服從法律和禮法的人,就不會去扶,萬一老人“碰瓷”怎麼辦?這樣就造成一些人看見老人跌倒就不去扶。老人跌倒沒人扶,道德良知盡失,天下豈不要大亂?

我不是道神,“自覺”比“自律”更有境界

再說最近熱播的電影《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之所以火爆,是因為觸動了人們敏感的神經,說明當下“看病難”是人們心中的痛,當今社會已經處於老子所說的第五種狀態,醫生看病救人是天職,國家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義務,然而卻出現病人依靠走私的外國廉價藥來治病的現象。如果人人都“病有所醫”,人人都看病不發愁,人人都買得起藥,人人的身體健康有保障,那麼《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拍出來有人看嗎?能火爆的起來嗎?

再說電影的主人公“程勇”,他的行為就是五種社會狀態的真實體現,最開始的程勇是一個打老婆導致離婚的無良藥販,可以稱之為連“禮”都沒有的敗類。後來受生活所迫接觸一個患癌症的患者,此時的程勇和患者之間只是出於利益和義氣開始走私外國藥,行為上升到“義”範圍。

之後和他一起賣走私藥的夥計身亡,他的良心受到觸動,行為上升到“仁”的範圍。後來他接觸到很多瀕臨死亡的患者,再加上“黃毛”的有德舉動,他的行為上升到“德”的範圍,此時他的行為就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就是為了救病人,賠錢坐牢也要走私外國藥救病人。

類似的現實例子還很多,比如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又說明了什麼呢?種種現象,兩千年前的老子在《德道經》中已有描述。

綜上所述,2000年前的老子已經講述了人類社會的五種狀態,《德道經》之所以能夠流傳千古,是因為講述了世間真理。人們在強調“自律”的同時,更應該強調“自覺”,自覺的“德”才是“上德”,上德才接近道,得道的社會才是幸福美好的社會。我不是“道神”,失道之後,才有“道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