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龍縣:調優產業結構 助推鄉村振興

河北共產黨員網訊(記者丁景東 通訊員李冬梅)今年以來,盧龍縣以“調結構、促流轉、擴基地、強龍頭”為抓手,圍繞“兩壓、兩增、一擴”總體目標,大力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全面吹響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號角,全力助推鄉村振興。目前,流轉總面積達到22.86萬畝,土地流轉率達到40.3%,流轉率居全市第二;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27元,增速9.2%,增速居全市第二。

近日,秦皇島市國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1000畝水稻相繼成熟,稻田裡聯合收割機紛紛登場,投入到緊張的收割當中。在種植水稻的同時,合作社還開展了稻田養蟹試驗,積極探索現代化的生態立體種養新模式。種植水稻不打化學農藥、除草劑,讓螃蟹為水稻除草、松泥、吃害蟲,蟹糞還可以肥田,形成了一個綠色循環種養模式。10月中旬稻田裡養的稻田蟹以25元/斤的價格出售,帶來了8萬多元的收入。合作社註冊的“源緣稻花香”牌蟹田米早就被全部預定,以10元/斤的價格銷往全國各地,畝效益6000多元,“稻蟹共生”模式實現了可觀的經濟收入,也讓周邊的農民變成股民,務農有薪金,實現了共同富裕。

“明年,我還打算沿青龍河繼續發展,流轉土地2—5萬畝,走‘農業+旅遊’的道路,同時,我們還打算成立合作社,帶動更多的村民也加入進來,共同走出一條致富新路子。”盧龍縣國飛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國飛高興地說。

今年以來,盧龍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精心謀劃,建立縣鄉村三級書記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圍繞農業產業化舉辦高端論壇,將資源、區位、生態等優勢深層次轉換成經濟發展的源源動力,尋求經濟轉型,以優化農業種植結構為主線,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提升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發揮地域優勢調優農業種植結構

圍繞“兩壓、兩增、一擴”總體目標,適度壓減澱粉型甘薯面積、發展鮮食型甘薯,大幅壓減單茬籽粒玉米種植面積,增加水稻、花生種植面積,擴大谷物、豆類、中草藥、設施農業種植面積,構建農業多元化種植結構。壓減籽粒玉米、澱粉型甘薯9.6萬畝,增加鮮食甘薯1.2萬畝,增加果蔬、水稻、雜糧、中藥材面積10萬多畝,穀子種植發展到2萬畝,花生種植發展到11.5萬畝新增多茬種植2萬畝。調出的土地以糧菜多茬種植、蔬菜、大棚桃、葡萄、釀酒高粱、雜糧、雜豆、中草藥等作物為重點,積極引導農民發展設施農業,從根本上調優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著力加強有機綠色生產基地建設。依託石門核桃品牌,打造全域標準化核桃生產基地;以鮑子溝、高各莊為核心,打造優質葡萄生產基地;以秦莊頭、黃土營為核心,打造優質黃桃生產基地;以常各莊、荊子峪為核心,打造優質蘋果生產基地;以榆林甸、大顧佃子為核心,打造優質稻蟹養殖基地;以上梨峪、下興隆莊為核心,打造優質穀子生產基地。

立足縣域實際推進農業生產規模化

針對種植結構傳統、粗放、分散等問題,盧龍縣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產業大戶流轉土地,集中連片開發,實現農村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經營;同時加強流轉合同的簽訂和省平臺錄入工作,規範農村土地流轉的管理與服務。其中流轉面積在200畝以上的大戶達到64家,促進了農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建設高品質農業產業化基地。按照“因地制宜、合理佈局、突出特色、規模集約”的要求,圍繞甘薯、蔬菜、酒葡萄、核桃、畜牧養殖五大主導產業,建設甘薯生產、肉雞生產、酒葡萄生產等11個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推進全縣向農業強縣轉變。新增200畝以上集中連片的特色種植基地64個,新增土地規模經營面積2.7萬畝。全縣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2個、市級7個、縣級3個,實現了所有鄉鎮全覆蓋。實現農業技術、企業資金優勢與農村勞動力、土地等農業資源的有機結合,加快了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促進農民增收。

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培育力度,及時掌握龍頭企業生產經營銷售情況,全力做好達到納統條件的龍頭企業工作,確保應統盡統,絕不漏統。合理配置資金、人才、技術,配合銀行、保險企業制定優惠措施,引導農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擴大生產,集中連片形成產業優勢,提高市場競爭力。康美農業、潤景農業、天育農業、山河園林、金碩生態等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孕育而生,新增國家級示範社3家,省級示範社7家新申報市級農業龍頭企業6家,讓農產品直接進入物流、進入市場,促進農產品流通與銷售,實現農業增效、產品增值、農民增收。在盧龍縣委縣政府的協調下,盧龍縣信用聯社、村鎮銀行等銀行業金融機構為中薯、高誠、農辛等甘薯加工企業和加工大戶提供貸款授信1.34億元,促進了甘薯加工企業加工能力的快速提升。

發展農業新業態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

實施企業品牌價值提升工程,鼓勵龍頭企業申報國家及省級馳名商標、質量獎、名牌優質產品等。引導新型經營主體開展商標註冊和“三品一標”認證,唱響盧龍甘薯、石門核桃、孤竹小金米、洛川山葡萄、蟹田優質稻等特色品牌,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盧龍甘薯、盧龍粉條兩個品牌被國家註冊為地理標誌商標,省級農業名牌產品2個,省級農業優質產品3個,十八里、奧星等省級註明商標12個,柳河山莊等市級知名商標17個,提升盧龍農產品品牌知名度。

大力發展現代型旅遊農業。高標準規劃建設全域旅遊發展體系,將“旅遊+”理念融入到現代農業發展中,加速全縣鄉村旅遊業快速發展。積極推進“文旅+農業”的發展模式,將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與旅遊農業相結合,與休閒農業相結合,全力打造桃源小鎮、葡萄小鎮、紅酒小鎮、龍薯小鎮等特色旅遊小鎮。沿第一、第二屆旅發大會沿線旅遊節點,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旅遊農業,建設了20餘個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向社會推介了3條美麗休閒鄉村精品路線,打響了盧龍知名度,旅遊人數、旅遊收入翻倍增長。

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依託優勢農產品資源,大力發展深加工;推廣“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模式,讓農產品向高精尖的品牌化發展,直接進入物流市場。抓好農業一縣幾品、一鄉一品、一村一品工作,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圍繞核桃、花生等產業,積極培育龍頭企業,支持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保鮮、儲藏、分級包裝和農產品加工,全縣新增農產品保鮮庫50個。實現小農戶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實現利益共享、合作共贏,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