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電視劇“注水”問題?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电视剧“注水”问题?

近年來,我國電視劇行業高速發展,在豐富大眾精神生活、引領風尚、傳承文化、啟迪智慧和推動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湧現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廣受歡迎的優秀電視劇作品。但是,在電視劇創作方面,仍存在著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現象,特別是一些粗製濫造的“注水劇”受到觀眾抵制。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电视剧“注水”问题?

電視劇的“注水”是指製播雙方為了最大程度追求商業利潤,刻意在原著和劇本基礎上對作品主題、故事內容、人物塑造和情節等進行修改增刪,以拉長劇情的行為。

電視劇的“注水”主要有思想、內容和製作等類型——思想“注水”導致作品價值缺失、善惡不辨、格調不高、低級趣味,只考慮經濟效益,不關心社會效益;內容“注水”體現為故事拖沓、節奏變慢,粗製濫造、虎頭蛇尾,本應是節奏流暢的故事,卻硬生生被“湊集數”拖垮;製作“注水”則多表現為工業機械化生產,拼湊劇情等,如一些五六十集的電視劇四五個月便“破繭早產”。

判定一部電視劇是否“注水”,不應只依據集數多寡。要根據藝術創作規律,讓作品篇幅服從敘事需要,由內容情節發展支配。電視劇作為文藝產品,檢視其成功的標尺在於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思想和價值觀念是靈魂,一切表現形式都是其載體。電視劇創作應根植現實,放飛想象,為力求作品思想深邃,內容豐富生動,情節起伏跌宕,人物形象鮮活,不宜拘泥於篇幅。

一部電視劇精品的誕生是相當艱辛且投入巨大的創作歷程。從題材策劃、劇本創作、資金籌集、劇組籌建、開機拍攝、後期製作到發行播出等諸多運作環節都面臨挑戰。作為藝術家的創作主體通常堅守藝術美學導向以通俗的藝術形式實現價值和情感表達;作為製作發行主體的影視公司、電視臺力求通過藝術商業化來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投資主體的其他商業機構和廣告商等部分利益相關方則多追求經濟利益和市場邏輯,希望以最少成本將電視劇的藝術產品在市場上轉化為迎合大眾審美趣味的商品,創造可觀利潤。

因而,電視劇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不吻合的問題時常出現。這也是電視劇出現“注水”問題的重要原因:不同利益主體在創作中的博弈角力容易使文藝作品迷失方向——電視劇的藝術屬性與商品屬性發生矛盾。

近年來我國電視劇生產數量雖穩居世界第一,每年1.5萬集左右,80%以上劇目可以在電視臺和網絡平臺播出,但在所有播出作品中,精品仍是少數,優質內容供給比較稀缺。

事實上,優秀的電視劇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藝術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場上掙得“盆滿缽滿”。電視臺和網絡平臺基於利益考慮希望播出作品能夠受到觀眾較長時間的追捧,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而且電視劇的長篇大作更能幫助觀眾培養收視預期,形成追劇效應,以利於廣告招商、時段開發和品牌營銷等。但如果作品質量堪憂、粗製濫造,觀眾和廣告商並不會買賬。

從電視劇受眾的角度來看,藝術欣賞過程是否悅目、賞心和共鳴最終決定著電視劇的成敗。觀眾欣賞一部電視劇,也是在根據自身生活體驗解讀作品、進入作品、超越作品,進而形成主觀審美判斷的過程。“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人們的社會閱歷、認識水平和審美觀念受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產生深刻變化,大眾藝術趣味整體逐漸呈現出高藝術性追求、高視覺需求等趨勢,審美取向呈現出多元化和類型化的特點。觀眾的思想水平、審美趣味與藝術鑑賞能力差異,也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一部電視劇是否“注水”的基本判斷。

因而,電視劇創作者更需研究大眾藝術趣味的嬗變。只有精品戰略才能讓電視劇作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這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共識。娛樂至上的作品多為淺層次感官娛樂體驗,極易造成大眾審美疲勞。當前電視劇按集論價的銷售模式為“注水”劇贏得一定生存空間,但“丟質保量”而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做法,不僅很難保證電視劇製作方回收成本,更可能因不尊重觀眾而折戟沉沙。

可喜的是,近年來中國文化消費市場已掀起一股清新脫俗的升級之風。隨著觀眾對文藝作品質量要求不斷提升,過去依靠數量規模擴張的“掙快錢”的時代已經結束,電視劇高質量發展的時代正在來臨。只有深化電視劇行業創作的供給側改革,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唱響主旋律,講好中國故事,著力提升電視劇產品整體品質,才能真正從根本上解決電視劇“注水”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