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最大的貢獻是什麼?

我說真話但不違法


袁世凱是近代最複雜的一個人,對他的評價也是譭譽參半,稱讚他的人,說他是中國的拿破崙、華盛頓;罵他的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

這裡不想對袁世凱做過多的評價,我們看他所做的事蹟,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他是個什麼樣的歷史人物了。

以下是袁世凱的簡歷,創造了許多箇中國第一,如有疏漏歡迎大家指正。

1859年,袁世凱出生於河南項城的官宦家族,他的從叔祖父袁甲三是淮軍的重要將領。袁世凱出生的那天,袁甲三正好寄信到家中,信中說對捻軍作戰取勝。因此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給袁世凱取名“凱”,又按族譜的譜名“保世克家啟文紹武”,取大名為“世凱”。

1874年,15歲的袁世凱前往北京,投奔其在北京做官的叔父袁保齡,留北京讀書。

1876年,袁世凱回到家鄉,參加鄉試不中。

1875年至1878年間,河南大旱,史稱“丁戊奇荒”。1877年,袁世凱的堂叔、刑部左侍郎袁保恆,受光緒皇帝之命前往河南賑災。袁保恆在賑災過程中,不幸感染瘟疫病逝,袁世凱在繼任官員達到前,負責賑災,保證了賑災的順利。

1879年

,袁世凱再次鄉試不中,憤而焚燬書籍,豪語“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

1880年,袁世凱正式決定棄文就武,投奔了淮軍吳長慶部。

1882年,23歲的袁世凱跟隨吳長慶的部隊入朝鮮平定“壬午軍亂”,設謀拘捕了朝鮮的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並以“通商大臣”常駐朝鮮,管控朝鮮事務。

1884年,袁世凱平定朝鮮“甲申政變”,並指揮軍隊擊退了想趁火打劫的日本軍隊,成為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擊敗日本軍隊的中國指揮官。自然,日本人從此對袁世凱恨之入骨。

1894年,袁世凱在駐朝鮮12年後,敏銳的預感中日之間可能爆發戰爭,在甲午戰爭前,悄悄潛回了國內。

1895年,清軍甲午戰爭慘敗,在軍機大臣榮祿、李鴻章聯名舉薦下,袁世凱組建了中國第一支現代化軍隊,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訓練新軍,史稱“小站練兵”。

小站練兵培養了一大批近代新軍事人才,其影響力僅次於黃埔軍校。

小插曲,袁世凱的部下徐世昌,此間把德國普魯士軍歌《德皇威廉練兵曲》,改編成了《大帥練兵歌》,後來又演變成了有名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1900年,在八國聯軍侵華的危機時刻,袁世凱與李鴻章、張之洞、劉坤一發起“東南互保”,使南方免遭戰亂之災。袁世凱也確保了巡撫地山東的穩定。

1901年,李鴻章死後,袁世凱繼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成為疆臣之首,北洋之主,變成了中國最有權勢的人之一。

袁世凱開始著手廢除科舉、興辦學校、督辦新軍、發展實業、獎勵開辦工商業,進行新政改革。

同年,袁世凱從八國聯軍手中接管了天津。

這一年,袁世凱大力發展教育,在山東建立了山東大學堂,即今天山東大學的前身;參與建設北洋大學,即今天的天津大學前身;創辦了北洋軍醫學堂,即現在遷於臺灣的臺灣國防醫學院。

袁世凱還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現代化城市新區,北洋新區,是中國採用西方現代城市規劃理念建設的中國新城。

1905年,袁世凱在河間舉行“河間秋操”,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大規模現代化野戰軍演

袁世凱力保詹天佑,開建中國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

袁世凱聯合張之洞上書,正式廢除了傳承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

1907年,袁世凱在天津建立了中國第一支新式地方警察隊伍。還創建了最早的近代地方議會組織,天津議會

袁世凱還下令直隸各州試驗地方選舉、地方自治和司法獨立,乃民主改革實踐第一人。

1908年,光緒、慈禧去世,袁世凱受到排擠,告病返鄉。

1911年,辛亥革命之武昌起義爆發,清廷請袁世凱出山力挽狂瀾。袁世凱率軍攻克了武漢三鎮中的兩鎮,在多方參與下,袁世凱與起義軍達成南北議和,避免了南北分裂

1912年,袁世凱使用和平手段,逼迫清帝退位,結束了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

此間,袁世凱遭到同盟會的暗殺未遂,但袁的侍衛長被炸死。

當然,革命的孫先生是不會善罷甘休的,打著防止袁世凱獨裁的旗號,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間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變“總統制為責任內閣制”。然後,才請辭臨時大總統職。他當選臨時大總統時,可沒有這麼多規矩,為公還是為私,值得思考。

1913年袁世凱就任中華民國首位大總統,被譽為“中國的華盛頓”。

期間,宋教仁當選內閣總理,和袁世凱互有來往,但不幸遇害,袁世凱成了被討伐的主要對象。這時候刺殺並不反對袁世凱的宋教仁,袁世凱難道腦積水了,幹這麼於己不利的事情?

自然,一個成了大總統,一個成了內閣總理,那以前的臨時大總統怎麼辦?所以,孫先生在宋教仁被刺殺後,馬上跳出來號召武力討袁,遭到了大多數人的反對。不過,在袁世凱就任總統前,數位骨幹還是領導了“二次革命”,多個省份宣佈獨立,試圖再次分裂中國。袁世凱命令北洋軍平定叛亂,順利攻佔南京,數名國黨主要成員逃亡日本。

孫先生自然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二次革命”失敗後,他寫信給日本政府大隈重信內閣,以出賣中國利益為條件,希望得到日本政府的資助。孫先生在信函中露骨的稱,願意讓中國之於日本,類似於印度之於英國。孫以出賣當時中國的四萬萬同胞之利益為代價,來換取總統寶座,這比五代後晉皇帝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換取自己的皇帝寶座,都有過之,而無不及吧,讓人汗顏呀。信函原件現存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歸屬“大隈重信文書”類收錄。日本已故首相大隈重信,為日本早稻田大學的創辦人。

日本政府雖然沒有資助孫先生,但由此產生了《二十一條》中的多個主張,實實在在的給即將上任的大總統袁世凱挖了一個大坑、深坑、巨坑。迫使袁世凱剛上任,就不得不盡力周旋於日本和各國之間,儘量減少所附加之嚴重條件,避免了中國成為第二個印度。

而“責任內閣制”是給袁世凱挖的另外一個大坑。畢竟當時大家的思想沒有達到徹底共和的水平,不知道協商妥協、達成一致之重要,活生生將中國當時的共和體制,變成了一個不倫不類的東西,讓袁世凱得了一個有名無實的大總統。

內閣成員中,不管是不是袁世凱的部下,大都已經習慣了各為諸侯的做法,盲目於共和、民主。你是總統,你也不能強制我,我就是不同意,你能如何。而當時的中華百姓也不知總統為何物。這讓袁世凱經常政令不通,怎麼辦?袁世凱最終在兩年後,試圖以“君主立憲”的方式加以解決,用以加強個人權威和中央集權。

不管怎麼樣,袁世凱避免了國家分裂,就任了民國大總統,繼續往下看。

1914年,袁世凱開展了經濟、軍事、教育、政治大改革。

袁世凱在1914年及之前的事蹟,可以用輝煌來概括。如果沒有後面的兩年,袁世凱被稱為“國父”,也當之無愧。

不過,遺憾的是袁世凱此時還活著,而且還僅僅只活了2年,剛好把招致一生罵名的事情給辦完了。

袁世凱如果早點去世,那《二十一條》就跟他無關了,不用那麼費心費力不討好了。同樣,也不用操心政令不通,企圖改製為“君主立憲”。

或者袁世凱再多活幾年,即使君主立憲失敗,也可以在北洋軍的幫助下,通過努力,讓中國儘早步入正軌。那樣子的話,中國決不至於屈辱到後來被日本軍隊肆意踐踏的地步。

終於到了袁世凱屈辱的一年,1915年。

袁世凱在經過努力周旋,通過拖延、故意洩漏條約內容、藉助列強幹涉、國際輿論及國內民眾的反對呼聲施壓日本,在刪除了條約中對中國最不利的幾條後,最終同意簽訂了《民四條約》。如果認真探究,就知道《民四條約》絕非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大家被誤導了很多年。

對於《民四條約》,袁世凱就心甘情願簽署麼,不。

袁世凱曾憤怒的說,“日本國應以中國為平等之友邦相互往還,緣何動輒視中國如狗彘或奴隸?如昨日置公使所提出各樣要求條件,我國固原儘可能予以讓步,然而不可能之事就是不可能,毫無辦法。”這段話出自《日置益致加藤外務大臣電》(1915年1月20日),轉引自章伯鋒、李宗一主編《北洋軍閥(1912-1928)》第二卷。

袁世凱還逐條批示說,“此項(第五項)限制我國主權,簡直似以朝鮮視我,這種條件豈平等國所應提出,實堪痛恨,萬萬不可開議,”如果同意了第五項,中國就成了印度第二、朝鮮第二,孫先生願意,但袁先生不願意。

對於日本要求割讓土地的要求,袁世凱批示,“荒唐、荒唐,領土怎能讓與第三國。”袁世凱維護了中國領土之完整。

袁世凱對於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是逐條過目,用盡辦法與日本週旋。但是由於一戰爆發,列強無暇東顧,袁世凱少了拉攏盟友的機會,而當時以北洋軍的實力,又打不過日本軍隊,只能答應。相反的,那些討袁的人在幹嘛呢?不能不考慮呀。到底誰更為國為民著想,顯而易見。

《二十一條》交涉完畢後,1915年下半年,袁世凱開始為了解決共和政體,不斷出現的亂象,籌劃“君主立憲”。12月,袁世凱宣佈次年為洪憲元年,準備實行“君主立憲制”。

1916年,袁世凱正式稱帝,開始實行“君主立憲制”。

袁世凱稱帝后發生了什麼呢?之前曾多次勸諫袁世凱實行君主立憲的蔡鍔,第一個站出來起兵討袁,於1915年底,成立了有名的“護國軍”。

袁世凱被人耍了,不讓袁世凱“倒行逆施”,怎麼討袁?只能說袁世凱跟革命黨人相比,還是太“實誠”,被玩的團團轉。

而日本在經歷了《二十一條》談判的慘痛教訓之後,發現他們之前拒絕孫先生的上書請求,選擇支持袁世凱是錯誤的。於是,結果大家都熟知了,在日本的支持,眾多小團體的努力下,袁世凱被迫退位,而北洋軍也由此開始分裂,讓中國進入了長達30多年的戰亂。

當年6月,袁世凱因病去世。袁世凱臨終前,親筆寫下了“為日本去一大敵,看中國再造共和”絕筆。袁世凱果然是賣國賊?果然是倒行逆施者?恐怕不是吧,至少其與日本不共戴天,這已經說明一切了。

相反的呢?孫先生可是一個又一個的賣國條約想主動跟日本簽訂,結果被日本無視。日本去支持了北洋軍閥舊部,孫先生才憤而開始譴責日本,轉投了蘇聯,制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策略。因此,孫先生還被美其名曰的稱為“成熟的政治家”。每次看到這個形容詞都不由自主的樂,呵……呵……呵!

還記得那個“責任內閣制”麼,數年後,照樣坑了另外一個國民大佬蔣總統,先後數次下野。自己挖坑給自己的繼任者跳,看來都怪袁世凱呀,非要當個什麼破大總統幹嘛,惹出來這麼多麻煩。

如果堅持看完了上面所有的內容,是不是覺得,最值得我們敬佩的,還是那位真正締造了新中國的“國父”毛潤之先生。毛先生結合當時中國的國情,將黨打造成了“鐵板一塊”的團結集體,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並領導中華兒女取得了新中國的最終解放。並且,領導新中國成功度過了最危險的動盪期,給了新中國重新傲視世界的機會和開端。

毛先生才真正配的起中華之“國父”的稱號!


奕天讀歷史


袁世凱最大的貢獻,就是推翻了清王朝,結束君主專制制度。雖然今天一般來說,清朝是被辛亥革命推翻的,但是如果沒有袁世凱,清朝還真恐怕不會這麼快覆滅。武昌起義後,革命黨推舉黎元洪作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但是大半壁江山還屬於清政府,王牌軍隊北洋軍也沒有拿出來。在這樣的情況下,攝政王載灃決定用袁世凱為湖廣總督,派其帶領北洋軍鎮壓革命。

但是袁世凱有著自己的小算盤,他一邊讓清政府暫緩進攻,一邊與南方的革命政府議和。革命政府也覺得必須要袁世凱這樣的人才能掌控局面,於是在1911年12月2日的漢口會議上,就確定把臨時總統的位置空出來,就等著袁世凱反正後坐上。但是同盟會那邊又支持孫中山,最後選出孫中山作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結果就是革命軍節節敗退,武漢三鎮被袁世凱攻下兩鎮。

這時候雙方進行最後磋商,同意選舉袁世凱為臨時總統。於是袁世凱和北洋將領通電,逼迫溥儀退位,支持共和。手上無兵的清政府只能答應袁世凱的條件,同意袁世凱組建中華民國。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之後袁世凱果然原形畢露,先是反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閣制,正式就任大總統;後來又稱皇帝。但是民主共和已經深入人心,所以袁世凱只能在一片反對中去世。


林屋公子


袁世凱是河南周口項城人,生於1859年,死於1916年,葬於河南安陽。是中國近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北洋軍閥領袖,他的一生為中國做出了六大貢獻。

1895年,小站練兵,建立中國第一支新軍。

1905年,與張之洞合作,第一次提出廢除科舉制度,創辦新學堂。

1905年,在天津設立第一個巡警部。

1912年,第一次以和平方式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皇權統治。

1913年,第一次實行國會選舉,建立國會制度。

1913年,成為第一位國會選舉產生的正式總統。

袁世凱還創造了很多中國第一,如:建立中國第一家銀行、修建中國國內第一條鐵路、第一家自來公司、第一家發電廠、第一個電話電報公司、第一個電車電燈公司、第一個菸草公司等等。

袁世凱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富有最具爭議的一生,有人說他是“獨夫民賊”、“竊國大盜”,可是他對中國的做出的貢獻不容抹殺,也是中國近年最具領導才能的政治人物,在他死後中國有進入了軍閥混亂的時代,有讓中國弄得四分五裂的局面。袁世凱是一個僅僅做了83天的皇帝,又是一個最不該死的壞人。





晚秋195087521



袁世凱對中國歷史的貢獻堪比千古一帝隋文帝楊堅。

一、捍衛國家主權,未失一寸土地。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疆域。

無論是袁世凱,還是之後的北洋政府。都在國家積貧積弱的情況下,未失一寸土地。

當時革命黨的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把滿清驅逐到關外。

新疆和西藏各民族都是向滿清孝忠。若依據革命黨之言,在法理上,中國將失去東北、內蒙古、西藏、新疆和青海等地區。中國的疆域會和宋朝大體相當。

而袁世凱則是說服隆裕太后把政權禪讓給北洋政府。從清帝頒佈的退位詔書中,可以看出政權是和平交接。無論是法理上,還是實際情況,清朝都是把所有疆域都交接給了北洋政府。

二、真正的走民主、法治、憲政之路。

無論是袁世凱,還是他死後的北洋政府。都是一心一意搞憲政。在全國實行選舉。在北洋政府控制的城市,逐步實行司法獨立。

袁世凱稱帝,也是搞君主立憲制。

三、文化開放,言論自由。

中國有兩個時期言論最為自由。一個是周王朝,一個是北洋政府時期。這兩個時期都是以儒家思想治天下,思想自由,大師輩出。

四、弘揚傳統文化。

北洋政府,是傳統文化的捍衛者。把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作為奮鬥目標——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楊朱學派


甲午戰爭時期,袁世凱是李鴻章的部屬,參與了朝鮮的對日戰爭及甲午海戰,被打敗之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出去,朝鮮也成了日本的殖民地,使中華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危機之中,清朝的統治也到了末日,那時袁世凱已經是權傾朝野。

1915年,以袁世凱為代表的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二十一條約》,臺灣割讓給日本。1916年。袁世凱稱帝后。大量鑄造金幣。耗去了舉國之本。下面說說袁世凱的貢獻。



1、袁世凱留下了無數的金幣,價值連城,一個金幣價值7000多元。現在農村許多地方,結婚必須要這個東西。用來在收藏,可是價值不菲啊。


2、袁世凱留下了人們爭議的素材,無數的文人墨客,以此為題材。杜撰了無數個故事。有的說袁世凱賣國。有的說他沒有丟掉一寸土地。

3、留下了一段不光彩的歷史,導致中國積貧積弱,直至最危險的時候。不過袁大頭的金幣,人人都想得到,現在供一組圖給大家欣賞,一飽眼福。

個人認為史料的記栽,經得起推理,按時間的順序,當時所發生的事,可以作出判斷。地上人多心不平,各有觀念,各有臆想。


知其乎


袁世凱最大的歷史貢獻也許就在於以最小的戰爭烈度完成了“改朝”、“換代”,平常來說“改朝換代”一下就說完了,能完成這樣壯舉的人也已經夠偉大,但在袁世凱身上,則必須分開說,那就是改朝是一大歷史貢獻,換代是又一個歷史貢獻。(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袁世凱一步棋完成了別人兩步三步才能得到的成就,因為袁世凱不但促成了清帝遜位,還連帶著把封建制度壓埋葬進了土裡,袁世凱並沒有在清底宣佈遜位後登基當皇帝,而是成立了軍閥政府。

雖然軍閥政府不是什麼高明的政治組織形式,但與封建體制相比,這已經算是歷史的一大進步了,當時國內民主政體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袁世凱作為晚清政體裡蛻變出來的“舊臣”,可謂是適時的站在了歷史的風口浪尖之上。


袁世凱的偉大在於儘量的儘可能的把改朝換代的殺傷力限制在政治以內,並把對社會秩序的破壞性減低到最小,戰火戰亂對於社會秩序的破壞、對於正常生產的破壞以及對於老百姓生活的破壞是難以把握的,袁世凱在天津小站編練的新軍,在武漢三鎮的戰爭基本上是打打停停,點到為止。

與曾國藩面對太平軍、李鴻章面對捻軍殺無赦的策略不同,袁世凱手機的武裝不僅是殺人的刀,震亂重器,還是袁世凱在政治高層閃轉騰挪討價還價的底氣,如果說曾國藩在軍事上用十分力,袁世凱則差不多軍事上三分,政治上七分,用一句不恰當的比喻――雷聲大雨點小,大概就是說的袁世凱用兵。

但也正是袁世凱對於晚清高層的陽奉陰違,明裡一套暗裡一套,反而避免了大規模不可逆戰亂的發生,這也就是袁世凱對於近代對於歷史最大的貢獻了!


歷史三日談


只說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稱帝是一個很迷的事情,袁世凱為什麼稱帝呢?很費解。

在稱帝之前,已經是站在中國政治巔峰的第一人,他又為什麼貪圖皇帝這個虛名呢?這個虛名是無所謂的,搞帝制肯定不是無聊到想要以皇帝的身份被記載到歷史。

我認為袁世凱有以下的考慮:

首先,中國經過辛亥革命,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的進步,並且是倒退了。皇帝被打倒了,所以關於皇帝的一切也崩潰了,沒有了所謂“王法”的社會亂成了一團,這時是不適合進行經濟建設的。中國需要穩定,需要建設的環境,這樣的環境是新思想無法提供的,舊的思想就可以繼續維持,恢復皇帝在人民心中的信仰就是當務之急。

由於中國並沒有發展資本主義的經驗,參考國外的列強,中國必須選去一個模板去發展。而最好的模板不是法美的共和制,而是德日的君主立憲制。施行共和制必然新舊勢力對立,一場大仗在所難免,當時的中國無法在承受這樣一場戰爭。而君主立憲制的藝術就是妥協,這是適合中國發展實際的。

但是中國人苦於滿清統治久矣,一提到皇帝就恨得牙根癢癢。袁世凱是沒有想到的,再加上政府和列強的鼓吹,袁世凱更加被矇蔽了。即使全國掀起討袁運動,袁世凱都認為自己是眾望所歸。直到眾叛親離,他才知道自己的預計是多麼離譜。


藝趣老年驛站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袁世凱最大的貢獻,就是迫使清帝退位。

無論袁世凱的主觀目的是什麼,也不管南方革命軍和地方實力派對他有多大壓力。

清帝退位,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皇帝獨裁封建制度,之後也再也不可能復興。

取消帝制以後,溥儀曾經短期復辟,又迅速失敗,老百姓不可能支持他。

至於袁世凱稱帝,下場也是一樣。

即便當時袁世凱威望無邊,已經是中國第一人,但要做皇帝,一樣眾叛親離的下場。

封建腐朽的皇帝制度結束以後,中國不可阻擋的先前進步。

在皇帝時代,滿清曾經非常強大,卻被英法隨便派了幾千人,就打的屈膝投降。

皇帝制度結束以後,加上新文化運動的洗禮,中國人比原來強了很多,這也是抗戰最終勝利的原因。

總之,這恐怕是袁世凱唯一的貢獻了。

先總理中山先生說過:天下大事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薩沙


談這個話題可能有些敏感,許多朋友一定會說,袁世凱這個竊國大盜,他有什麼貢獻?袁世凱對於中國真的沒有任何貢獻嗎?非也!

總體說來,袁世凱的主要貢獻有二:

一是推動清末立憲運動。

袁世凱在清末屬於一個新派人物,他在軍事上主張訓練新軍,增強國力;在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順應了時代潮流。晚清各省成立的諮議局,基本上都是親袁世凱的人,袁氏集團與流亡海外的維新派康梁等人,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事實上,在清末推翻清廷的進程中,立憲派人士與同盟會基本上是平分秋色的。

二是勸說清帝退位,實現了政權和平交接。

袁世凱是清末最重要的政治勢力之一,他掌握著北洋新軍,擁有非常雄厚的政治、軍事及人脈資源,在這一點孫中山及革命黨人望塵莫及。所以南京政府成立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經各省代表議決,袁世凱如果反正,就公推其為臨時大總統。

經過袁世凱操作,1912年2月12日,清廷即頒佈退位詔書,歷時268年的清王朝至此結束,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不流血的政權交接。

客觀的說,從武昌起義到清帝退位,前後不過四個月時間,期間革命黨人當然出力甚巨,然而袁世凱也是功不可沒。歷史學者唐德剛在《袁氏當國》一書中這樣評論,如果袁世凱早舉義旗,將清廷親貴王公大臣一舉殲之,很可能是北京城內火光四起,全國上下玉石俱焚,因此袁氏穩健的和平演變,倒也無可厚非——今天看來,唐德剛此言有些道理。


民國年間那些事


歷史教科書上用“竊國大盜”來定義袁世凱,然而袁世凱至少有三件大功是不可磨滅的。

小站練兵,袁世凱乃是第一個訓練新軍成功的人

清末時揚言組建新軍多年,然而始終沒能建立起來一支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就如洋務運動時期組建的北洋水師一般,名曰“媲美列強的水師”。然而北洋水師依舊是沒能拋卻清軍制度的腐朽,這就不能算是真的新軍。

袁世凱小站練兵,參考的是德日,他真正的從制度和訓練方法上去學習德日,並且還引起了新式軍隊應該有的思想。且看袁世凱手下出過那些軍閥就知道,一個袁世凱的新軍,就是半部近代軍閥史。為何會如此,就是因為袁世凱練兵拋卻了清軍落後的制度和體制。

逼迫清帝退位,袁世凱功不可沒

袁世凱依靠自己強大的實力,親手終結了清王朝,按照當時的話來講,革命軍尚無實力逼迫清帝退位。而袁世凱若是選擇支持清廷,那麼革命必然失敗。所以無論出發點是什麼,袁世凱終究還是結束了清政府的統治,這十分關鍵。君父不倒,國民難以覺醒。

五族共和,維護了多民族的統一

袁世凱提出的五族共和,實在是非常了不起的創舉,這保證了清朝滅亡之後,其他少數民族能夠歸屬北洋政府。當時無論軍閥混戰如何,北洋軍閥都始終保持著對新疆、蒙古和陝甘地區的控制。

袁世凱一生最大的汙點就是稱帝,很多說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是其賣國嘴臉的最好體現。但是袁世凱從來沒有賣過國,二十一條簽訂之後,袁世凱將這一天定為國恥日,號稱低頭二十年,以求他日能與日本抬頭相見。可以說袁世凱的一生,是功大於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