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滅亡後,十萬年輕貌美的女兵都去哪了?

蘇楓櫻


為了便於作戰,保護單身婦女,太平天國自金田起義後便實行了男女分營隔離的管理體制。

女營之人基本上是男營家眷,也皆可為士兵,負責物資運輸供應等事宜,這是一種戰時體制,有利於統一管理調度和動員本土底層民眾。洪秀全頒佈了《定營規條十要》等文件,具體規定:

第一,要別男營女營,不得授受相親。 第二,男將女將盡持刀,同心放膽共殺妖。

天國出了女英豪,標準的娘子軍。女營的設計,按性別和年齡的不同分別居住,所有的隨軍婦女必須接受編制,要求一週一見,其餘時間都不得見面,避免分心,違者受罰。與男營那種嚴格的編制類似,女營皆錦旗銀盾,也設置指揮系統和各級女官,女兵之間也有等級森嚴的上下序列。據清代曾國藩幕僚張德堅編寫的《賊情彙纂》記載:

賊素有女軍,矯男健過於男子,臨陣皆持械接仗。

我們通過一些資料的相關描述,女兵非常驍勇,當腰橫長刀,窄袖短衣服,騎馬能怒馳,黃巾亦其足,作戰時往往令清兵非常詫異。一些非常勇敢的女兵,甚至可以隨時解衣縱馬,出入滿清軍。如丘二孃、阿善嫂、洪宣嬌、蘇三娘等人,都是女將中的佼佼者。其中,洪宣嬌作戰極為勇敢:

乘絳馬,鞍腰籠白氍毹,長身白皙,衣裙間青皓色。臨風揚素腕,指揮女軍,衫佩聲雜沓,望之以為天人。

1854年,太平軍攻佔下南京,洪秀全下令將全部隨營女眷集中起來,之前的女營改為女館,也稱姐妹營、姐妹館。具體事宜由東王楊秀清總管,御妹洪宣嬌則任總監察。定都天京之後,天王要求城裡嚴格採取男女分館,反擊清軍攻打,提高警惕性,一度不準男子入探,導致母子夫妻只能止於館外遙相語,可以說違背了人性。

那麼,這些所謂的女營具體如何呢?再據張德堅《賊情彙纂》中的記載:

第一,女營的行政體制。女軍共四十軍,以前後左右中和一至八數字編次,軍帥四十人,卒長一千人,兩司馬(即管長、館長或牌長)四千人,女兵十萬人。第二,女營的指揮系統。每軍設軍帥一人,下統二十五卒長,每卒長領四兩司馬,共一百兩司馬,每兩司馬管二十五人,共二千五百人。第三,廣西蠻婦主導動員。不設師帥、旅帥,與男營營制稍異。其中廣西婦女起骨幹作用,肩負作戰活動。第四,女營的核心功能。來自其他地方的女兵一般不參戰,基本從事起肩米、背鹽、負煤、斫柴、荷磚、抬瓦、築營、運土、挑水、開溝、浚濠、劈送竹籤、割麥、割稻、搓麻繩等後勤任務。

事實上,女兵的數量是不斷變化的,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10萬之類的不靠譜,僅僅是一個階段的統計和估計。至於女軍美貌與否,其實大部分都是普通農村婦女隨夫參軍或討生活保護自己,多來自於兩廣,兩湖,安徽和江浙等地,是太平天國一種超越了性別的動員模式與徵兵機制。

當然,已經談不上判斷其容顏如何,只是因為女兵比較罕見,才會廣受清人和近代人所關注,女兵和沿途百姓一樣,自然也是戰亂的受害者。1855年,太平天國不得不恢復家庭制度,安定人心。

大部分佔領區的女營,在秩序穩固後都解散了,而不是一直存在。女兵在不參與作戰後,就又成為普通的婦女,迴歸鄉村了。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為什麼要特指太平天國的女兵?每一場戰爭,特別是侵略戰爭,受傷害最深的總是婦弱老幼。太平天國是人民群眾忍無可忍,反抗專制殘酷壓迫,爭取生存權,爭取自由、平等權的起義。婦女受壓迫最深,當然奮不顧身要反抗。這是進步,人民巳經感受到時代進步的腳步聲,太平天國的婦女,雖然仍被洪秀全奴役,但比封建壓迫進步了不少,當然她們自悟不到更先進的思想和社會模式,但在當初歷史條件下,已是最勇敢的舉動,為什麼筆者不去探究她們勇敢、美麗的內心世界,卻要去追究、描繪如何被統治者殘害骯髒、可悲的下場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