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海:老港區崛起科創新城

2018-11-15 10:07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李華 陳海群 石全

镇海:老港区崛起科创新城

向海而生,因港而興。改革開放40年,鎮海以海為題寫就開放發展的壯麗詩篇。1978年,鎮海港區萬噸級煤炭專用碼頭竣工,成為寧波港第一座萬噸級碼頭;2007年底,寧波(鎮海)大宗貨物海鐵聯運物流樞紐港正式成立;進入新時代,鎮海正加速打造“一帶一路”大宗商品在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登陸地。

因製造而強,因科創而興。改革開放40年,鎮海因時而動寫下產業升級的生動華章。憑著勤勞和智慧,鎮海人讓緊固件、軸承和液壓馬達成為靚麗的工業名片,並形成了綠色石化、裝備製造、紡織服裝三大傳統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3+1”產業格局;響應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號角,中官路創業創新大街異軍突起,成為區域創業創新新高地。

以城市化為驅動,以品質為歸依。改革開放40年,鎮海以人為核心譜就新型城市化的華美樂章。鎮海新城從無到有,寧波主城區北部中心巍然挺立;招寶山老城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出爐,省級旅遊風情小鎮呼之欲出;率先全省打造的“一微帶四微”基層治理體系,成為基層社會治理的“鎮海樣本”。

砥礪奮進鑄輝煌,逐夢前行譜新篇。改革開放40年來,鎮海區充分發揮港口、區位、產業等優勢,堅持增量與提質並舉,經濟發展水平邁向中高端。地區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1.34億元躍升至2017年的924.8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由1978年的785元增長到2017年的40.03萬元。經濟突飛猛進,城鄉面貌日趨靚麗,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譜寫了一曲氣勢恢宏的奮進之歌。

镇海:老港区崛起科创新城

俯瞰鎮海港

因港而興 臨港產業四十載華麗蝶變

鎮海因港而興,唐宋年間鎮海即是明州第一碼頭,是古代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碇港。

港口經濟再次崛起,源於改革開放。1978年,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雷,鎮海港區萬噸級煤炭專用碼頭竣工,成為寧波港第一座萬噸級碼頭,也開啟了寧波從內河小港向國際大港、從商埠小城向現代化國際港城的蛻變。1979年,國務院正式批准寧波港對外開放,鎮海港又成為寧波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區。

依託現代化港口,鎮海臨港產業快速崛起。為解決浙江省燃料供應嚴重不足的矛盾,國家計委批准在鎮海建設一個年加工原油能力為250萬噸的煉油廠。1978年11月, 鎮海煉化的前身——浙江煉油廠建成投產;2010年,原寧波化工區經國務院批准升格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並定名為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為里程碑式的一次飛躍。

此後,按照“物流一體化,基礎設施一體化”的模式,開發區以循環經濟理念建設基礎設施,形成了以資源節約型、清潔生產型、生態環保型為特徵的發展格局。當前石化區正加快綠色循環發展,2017年實現產值1700億元、利稅461億元,成為全國首批、全省唯一的“綠色園區”。

滄海變桑田。在鎮海港區的一片灘塗上,物流樞紐港——一個現代化的物流中心崛起。2007年底,寧波(鎮海)大宗貨物海鐵聯運物流樞紐港正式成立,藉助海洋經濟的東風,掀開海鐵聯運的發展鴻篇。

2014年10月,寧波鎮海保稅物流中心獲得海關總署、財政部、稅務總局、外匯局等國家四部委聯合批設,2016年12月正式封關運行,成為全國首個液化品保稅物流中心。

如今,物流樞紐港已經成為首批國家級物流示範園區,集聚企業1600餘家,基本形成大宗商品交易平臺(貿易港)、海陸聯運集疏運網絡(物流港)、金融和信息支撐系統(智慧港)“三位一體、三港合一”的港航物流服務體系。2017年,物流樞紐港大宗生產資料交易中心交易額達865億元,大宗商品電子交易額達473億元。

如今,鎮海又依託港口物流、石油化工、商貿服務等核心優勢,充分發揮石化開發區、物流樞紐港、北歐工業園等優質產業平臺功能,擴大“一帶一路”海外佈局,打造“一帶一路”大宗商品在中國東南沿海的重要登陸地。

唱響“雙城記” 寧波中心城區北部中心加速崛起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位於鎮海新城的市民廣場便響起了廣場舞曲,而幾年前,這裡還被視為寧波的荒郊野外。改革開放40年,鎮海以高起點規劃為引導,主動接軌寧波市區域戰略發展,全面拉開城區框架,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城區面積持續擴大,城市功能不斷完善,城市化率達到81%,寧波主城區北部中心形象初顯。

2001年,鎮海新城啟動建設。鎮海新城與東部新城、南部新城等一起,被列為全市重點打造的六大都市中心之一,按照“三年出城市框架、五年出城市形象”的發展目標,新城格局日新月異。大型商業綜合體萬科城和吾悅廣場建成投用,寧波植物園開放運營,學校、高端科研機構不斷入駐,寧波幫博物館、寧波第五醫院等大型公建設施相繼投用……

因為與寧波主城區隔江而望,交通曾經是制約鎮海發展的一大障礙,改革開放以來,甬江隧道、招寶山大橋等眾多交通設施的建設,盤活了鎮海老城。而如今,三官堂大橋的建設正在推進、世紀大道快速路工程即將動土,寧波軌道交通2號線、5號線及規劃3號線二期、7號線均將穿越鎮海,寧波中心城區北部中心的區位優勢日漸凸顯。

截至目前,鎮海新城累計完成百餘個建設項目,各類投資超700億元,商務樓宇面積約80萬平方米,醫療、教育、公園等公建配套項目30餘個,高品質住宅小區30餘個。一座集商貿商務、教育科研、行政文化、現代居住為一體的綜合性新興城區已經崛起。

有著獨特歷史文化底蘊的鎮海古城,新時代下煥發新面貌。為加快招寶山老城品質提升,過去5年鎮海實施背街小巷、老小區改造等各類項目近40個,總投資超100億元。2017年,在保存老城歷史文化風貌的基礎上,又投資138億元啟動招寶山老城品質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全力打造省級旅遊風情小鎮。

镇海:老港区崛起科创新城

鎮海新城 朱曉峰 攝

一條大街的“狂想曲” 從要素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

近年來,在全國各地唱響“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好聲音”時,鎮海一條雙創大街異軍突起,喊出了“北有中關村,南有中官路”的口號。短短兩年時間,中官路創業創新大街就被列入全國文化產業雙創服務體系建設扶持名單,並獲評全省首批雙創示範基地,成為區域創新創業新高地。展望未來,這裡將成為驅動今後鎮海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中官路創業創新大街的誕生,是一個自然集聚的過程。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剛先生捐資的寧波大學在這片土地上孕育而生;2004年,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落地。加上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寧波工程學院,以“三校一所”為牽引,越來越多高校、人才、平臺、科研機構和企業要素在這裡集聚。

2016年開始,鎮海全力開展中官路創業創新大街打造,大街規劃面積約25平方公里,園區聚焦新材料、智能製造、創新設計等主導產業。截至目前已經集聚“國千”人才46人、“省千”人才69人,培育了晶鑽科技、希磁科技、富理電池等“千人計劃”人才創業項目30餘個,寧波市重點發展領域科技型企業223家。

以中官路創業創新大街為主陣地,鎮海不斷推動發展動力從要素依賴向創新驅動轉變。位於大街的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初創產業園獲評國家第二批雙創示範基地,鎮海i設計小鎮入選省級創建名單,石墨烯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中科院大學材料研究生院等平臺落戶。鎮海還成功舉辦全球創新設計大會、“奇思甬動”中國創客大賽等重要科創賽事。

2017年,鎮海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佔區屬GDP的比重達3.45%,發明專利授權量達634件,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08家,企業研發中心222家。人才總量達14.7萬人,累計引培市級以上“千人”“萬人”計劃人才36名。建成博士後工作站9家、院士工作站7家,每萬名人才擁有量居寧波全市前列。

潮起東方再出發。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歷史起點眺望未來,鎮海將圍繞建設成更具競爭力的港口強區、打造成更有幸福感的品質之城的戰略目標,以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為引領,以港口經濟帶和城市經濟帶為核心,深度融入港口經濟圈,主動對接寧波都市圈,做大做強做優臨港產業,推動傳統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把鎮海建設成為創業者樂園、都市後花園和美麗新家園。

(本版圖片由鎮海區委宣傳部提供)

镇海:老港区崛起科创新城

張家仁

寧波綠色石化基地崛起的見證者

張家仁曾任鎮海煉化董事長、總經理,是寧波綠色石化基地崛起的見證者。“從1978年到2000年初,我在鎮海煉化工作了20多年。這20多年,鎮海煉化在改革開放的大形勢下,得到了總公司和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74歲的張家仁說。

1990年,46歲的張家仁接過老廠長孫玉寶的棒,站到了鎮海石化總廠(鎮海煉化前身)廠長的崗位上。張家仁說,上世紀80年代,在石化行業總體上還受到計劃經濟體制束縛的環境下,老廠長帶領大家搶抓機遇,帶頭改革,通過高價採購計劃外原油和國外煉油企業代加工原油擴大生產,打開了通向市場的大門,為企業改革和發展開了一個好頭。

“由於國內石油資源相對不足,煉油廠難以完全吃飽。而國際市場上石油資源很豐富,我們用它來為國家的現代化服務,何樂而不為。”張家仁說,管理層研討再三,決定主動“請纓”,爭取外貿自主權。

1992年7月25日,國家有關部委正式批准鎮海石化總廠享有進出口外貿經營權。從此,他們得以靈活運用加工國內陸上原油、海洋油,為外商來料加工,一般貿易,進料加工等多種經營方式,面向國內外兩個市場,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

在闊步走向國際市場的同時,深化企業內部改革也加快了步伐。張家仁和他的同事們大刀闊斧地把機修廠、碼頭、基建處、供應處等輔助後勤單位和部門進行剝離,相繼成立了12家經濟實體,進而規範改組為10家全資子公司,通過減員增效,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創造了條件。

1991年到1993年,鎮海煉化相繼改造和建成了5套深加工裝置和一系列配套項目,使第二次加工能力提高1.45倍,第三次加工能力提高1.2倍。1995年後,他們又把從香港股市募集到的資金,投入到新一輪的改造擴建中去,使原油綜合加工能力提高到了700萬噸。

經過5年的改革奮進,鎮海煉化的國際競爭力大為增強,成為中國市場化、國際化程度最高的煉油企業之一,創匯能力躋身全國工業企業自營進出口總額第二位。

镇海:老港区崛起科创新城

葛菊英

心繫社區百姓的“小巷總理”

葛菊英,1950年出生,1974年起擔任鎮海城關鎮四街道黨總支書記(後改任後大街社區黨委書記),任“小巷總理”近40年。

任職初期,擺在葛菊英面前的是一個地域廣、人員雜、基礎設施落後的老社區。初來乍到的葛菊英,便啃起了“硬骨頭”——解決就業問題。她在社區成立勞動服務站、裁縫站、糕點站、煤球站、廢品收購站等8個站點,把社區裡的閒散勞動力聚集在一起。

那時,後大街社區是有名的窮社區,一到颱風天,社區的低窪地段積水嚴重。為了改善居民生活條件,1992年,葛菊英開創性地成立全國第一家居委會房地產公司——興威房地產開發公司,瞄準夾雜於新樓房之間的舊屋破舍開發房產。沒有一家被拆遷戶上訪、沒有一次矛盾衝突上交、沒有遺留下半點後遺症,公司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上世紀90年代,居民開始陸續致富,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葛菊英成立了敲鼓社團,組織了男女各50人來參加。敲著敲著,大家來勁了,健美操隊、腰鼓隊、旱船隊、河蚌舞隊……一支支隊伍,吹起了群眾文化湧動的春潮。

2001年,葛菊英率領百人龍鼓社區文化團隊走出鎮海,到北京一舉拿下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後大街社區的文化品牌在全國打響。

2008年,葛菊英和她的社區團隊亮出了一張大牌——組建了一支818人參與表演的十里紅妝婚俗打擊樂隊伍,並獲得2009年度第十一屆大世界吉尼斯最佳項目獎。

葛菊英在街道(後改為社區)這個與老百姓打交道的最前沿,足足工作了38年,先後被授予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全國模範小巷總理、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個人等稱號,多次獲評市、區兩級優秀黨務工作者,先後當選省第十屆人大代表、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