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燒赤壁時,曹操手下的謀士,除了徐庶沒人看出點貓膩嗎?

日芯


火燒赤壁是曹操被坑的最慘的一次,而依照曹操詭詐狡猾的個性,他難道沒有看出來嗎?曹操的手下謀士為什麼集體失聲?除了徐庶,難道沒有人看出點貓膩嗎?

非也

其實曹操之所以被騙,完全是因為整個計策太高明而已,高明的連狡猾的曹操也上當了。那麼曹操都受了什麼矇騙呢?

為了使狡猾的曹操上當,火燒赤壁前可謂是一計連著一計,計計相連首先是離間計,周瑜借蔣幹探聽吳軍虛實時,故意讓蔣幹看到蔡瑁、 張允來信(其實是周瑜偽造的信件),蔣幹報告曹操二人是奸細,曹操上當,斬了精通水戰的蔡瑁、張允。

接著黃蓋與周瑜暗自商量,表演苦肉計。而苦肉計實現的前提是曹操必須相信,於是為了讓曹操相信,周瑜找來善於辯論且有膽略的闞澤前去曹營詐降,闕澤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憑著一身膽氣勉強讓曹操相信。

隨後曹操派去東吳詐降的蔡中、蔡和來信,信中說了黃蓋被周瑜毒打,黃蓋憤憤不平的事情。至此,曹操相信了黃蓋的苦肉計。但是,苦肉計之後如果想打敗曹操,必須讓曹操連船方能起效,這時一個神奇的人出現了,他就是龐統

龐統騙蔣幹向曹操引薦自己,緊接著就向曹操獻了連船之計。那麼曹操為什麼會相信龐統呢?原來,先前曹軍大敗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北軍不習水戰,多生瘟疫。試問士兵在船上連站都站不穩,又生著病,如何打仗?而龐統獻連船之計,幾乎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統曰:“大江之中,潮生潮落,風浪不息;北兵不慣乘舟,受此 顛播,便生疾病。若以大船小船各皆配搭,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連 鎖,上鋪闊板,休言人可渡,馬亦可走矣,乘此而行,任他風浪潮水上下,復何懼哉?”

此計一出,武將甚喜,因為他們要站在船上與吳軍對敵。那麼文臣和那些謀士們呢?他們沒有人看出貓膩來嗎?有,誰呢?程昱

程昱當時就提出:連船雖然平穩,但是一旦東吳運用火攻,那麼就難以防備,所以不得不防。而這時曹操嘲笑程昱道:你雖然考慮的很周到,卻沒有發現真正的關鍵之處。那麼關鍵之處在哪裡呢?

曹操得意的說:如果要用火攻,必須藉助於風力。如今隆冬時節,只有西北風,沒有東南風。而我軍居西北之處,如果東吳用火攻,豈不是自己燒自己之兵嗎?

此語一出,舉座皆呼:丞相英明,而程昱就不好意思再說什麼了。

曹操看到的問題,周瑜隨後也想到了,因此周瑜氣的吐血一次,然後找到孔明詢問良策。詐降計、離間計、苦肉計、連船計,臨到最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可惜這刮東風是違背常理的。隨後便有了孔明借東風,周瑜燒赤壁之壯舉。

因此,回顧整個過程,火燒赤壁前,周瑜的計策被許多人都看到了,龐統知道,徐庶知道,曹操知道,黃蓋知道,甘寧知道,闞澤知道,大家都知道,為什麼還會成功?就是因為大家都不相信會有東風。而孔明“一戰封神”靠的就是借東風。而整個《三國演義》這本書最精彩之處也是借東風,至今歷史上這個東風究竟是怎麼來的,還是個謎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火燒赤壁時,曹操手下謀士徐庶看出了貓膩,但是礙於劉備的恩情而沒有吱聲,後藉機領兵討伐馬騰、韓遂去了。而程昱也看出了貓膩,但是因為曹操堅持冬天一定不會刮西北風,所以程昱也不再說話。最後也是程昱看出黃蓋詐降,但此時已晚,火船已近,風勢又起,風助火威,曹操遂敗。也許曹操其他謀士也都看出來了貓膩,但是誰又會相信冬天真的會刮東南風呢?

本回答行文邏輯來源於《三國演義》一書,不喜勿噴!


每日趣評


曹操手下謀士不少,但曹操在商討大事時與之謀劃的主要謀士應該是郭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劉曄、蔣濟六位了。我們先來看看赤壁之戰時,他們在幹些什麼?


首先是郭嘉,郭嘉被史書譽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幾乎算無遺策,在曹操平定北方的戰鬥中為其出謀劃策,做出了很大貢獻。可惜他在輔助曹操平定北方後,就患上了疾病去世了,當時才是公元207年,正因為死的太早,他也沒能夠參與赤壁。

荀彧其實算是曹操發動難徵的推動者了,他鼓勵曹操南征,繼而乘機一統天下。但荀彧雖然鼓勵,但他並沒有跟著曹操去南征。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心腹之一,因此曹操要把荀彧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這個位置就是老窩許昌,畢竟老巢一失,曹操就徹底涼了。只有荀彧守家,曹操才能去哪裡都能安心,荀彧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了曹操的根基兗州,這足以見荀彧能力。正因為荀彧一直都是在後方,所以他也沒有隨軍出征赤壁。

荀彧的侄子荀攸被曹操譽為“謀主”,也是算無遺策的存在。在很長一段時間,他都是跟隨曹操出征在外,為曹操出謀劃策的。但在公元207年,曹操論功行賞,讓他擔任中軍師。這個中軍師不再是跟隨出征了,而是專職掌管刑罰之責,從這時起,荀攸也是守後方了。而次年,即公元208年,赤壁之戰正式開啟。荀攸也沒能出征,而是在後方。

毒士賈詡也是奇謀百出,赤壁之戰時,他是隨軍出征了的。在拿下荊州後,他曾勸阻曹操不應立馬取江東,而是安撫百姓,等待時機,但被曹操拒絕。在火燒赤壁前賈詡可能是有所顧忌的,但曹操已被勝利矇蔽,之前的勸諫也沒聽,有可能被火攻即便和他提了,曹操也不會聽從,賈詡還是不提的好。



程昱在協助曹操攻取了荊州,天下已差不多掌握在曹操手中後,認為大事差不多已定了。他覺得功高蓋主不好,要懂得知足,於是選擇了急流湧退,把兵權還給了曹操,闔門不出。他自認為絕對實力在這,曹操只要不出什麼意外,應該不會費太大力氣拿下江東的,這功勞自己不能貪,於是沒有參與之後的大計商討。

劉曄是赤壁後才受重用的,在赤壁之時他只是司空倉曹掾,是個管理倉谷的官員,很少能夠進入曹操的核心謀士集團。在赤壁後,他才逐漸嶄露頭角。蔣濟作為四朝老臣,也是曹操的主要謀士,但他和劉曄一樣,都是後期的,前期還不夠格。

曹操一生中的六大謀士,郭嘉已亡,荀彧、荀攸在後方,程昱在當時已不參與大事了,而劉曄、蔣濟是後起之秀,當時也未能參與。只有賈詡參與並且有可能看出來,但他說了曹操也不會信。

至於曹操的其他謀士壓根也不會考慮到火攻這一點,畢竟當時冬季出現東南風壓根沒多少人能夠想到。也正因為此,曹操才會有赤壁一敗。

對於徐庶參不參與赤壁這個史書上無記載,不過他一直在曹操集團的外圍,沒受曹操重用,可能是曹操手下能臣太多,又或著因他之前是劉備手下。即使到了三國後期,在諸葛亮北伐時,他的官職都不高,應該沒能參與赤壁決策。正因為官職不高、不受重用,諸葛亮才感慨:“難道是魏國的謀士太多了嗎,為什麼不重用徐庶與石韜(諸葛亮在荊州的四友之一)兩人呢?”


夏目歷史君


赤壁之戰時,曹操身邊的主要謀士是程昱和荀攸,而這兩個人都是智計百出的角色,甚至能夠名列三國十大謀士之中。那麼,在火燒赤壁之前,他們難道真沒看出一些什麼嗎?其實不然,這裡蜉蝣君來簡單分析一下。

在龐統獻連環計的時候,曹操覺得很是滿意,因為連鎖船十分平穩,有利於操練兵馬,能夠儘可能的彌補北方士兵不善水戰的缺點。而此時,程昱展現了出他的深謀遠慮。他向曹操獻言說鐵索船雖然平穩,但是還得防範火攻。這本來是謹慎的謀劃行為,曹操卻以無東風這一季節特點無視了程昱,後來更有其他人阿諛奉承,曹操更是會忽略程昱的意見了。程昱雖然是謀士,可決定權還是在曹操手中的。

到了後來,程昱也是沒有忘記防範火攻這一點。在黃蓋詐降時,程昱第一個發現黃蓋的船有問題。他發現船的重量不對,必是帶有大量柴草來縱火的。能發現這一點,其實就說明程昱是一直有防備的,他一定時刻盯著黃蓋的船。只是可惜天色已晚,等程昱看的真切時為時已晚了。

題目裡說徐庶發現了火燒連環船。其實這在於徐庶是新附曹操,又深知諸葛亮、龐統等人。既沒有沾染曹軍的傲氣,又能知曉龐統等人維護江南的決心。所以,徐庶看出其實是很正常的。

而根據以上分析,其實程昱也是看出來一點貓膩的。只是他深知曹操的秉性,一勸再勸也是沒必要的。而且程昱也難免會沾染曹軍的傲氣,難免會有小覷江南之士的心思生起。

所以綜上來說,不是曹操的謀士沒發現,只是當時曹軍勢大,難免會視江南無人。又因為曹操過於自負於自己的韜略,非一兩個謀士能夠撼動的。

(我是蜉蝣君,歡迎點贊和留言評論,歡迎加關注一起交流)


蜉蝣塵埃笑談天下


在赤壁之戰的問題上,徐庶就是一個嘴炮黨。

我們用下象棋舉例子。

我們在路邊攤下棋的時候,經常會有觀眾在旁邊指指點點,這一步跳馬好、出車好……

但是對具體下棋的人來說,他水平不高明嗎?未必,因為下象棋本身是一個從戰略到戰術延伸的過程。在具體一步棋的判斷上,他需要考慮的問題有:得子、得先、兌子等好多要素。

但觀眾朋友就不需要考慮這些了嘛,反正輸贏和他沒關係。

所以我們現在回看曹操在赤壁之戰面臨的問題:

1. 赤壁之戰是幹嘛的戰爭?

簡單的說,搶土地,搶錢,搶女人。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水軍可以協助曹操取得戰爭勝利,但是真正要啃的硬骨頭,其實是陸軍。

同樣的例子幾年後也發生了。孫權帶著水軍四打合肥,守將張遼想了想,就在河邊蓋了一個堡壘。孫權看了一眼,就帶著水軍灰溜溜回去了。

曹操要考慮的問題並不是蔡瑁、張允的忠誠度,是不是中反間計。對曹操來說,把陸軍訓練成水軍根本不重要!

讓陸軍平穩渡過赤壁,然後地面決戰,這才是正兒八經要做的事情!

2. 曹操能選的方案是什麼?

曹操只有兩套方案可以選:

a.來一個大神弄一款治吐藥。這樣陸軍和馬在船上顛簸,大家不吐了,也就行了。但我們知道,三國最有潛力的大夫此前沒出場(出場了就被曹操砍了)。

b. 用鐵鏈子把大船連起來。但缺點是:怕火。

那想什麼呢?當然只能用b選項啊!怕火,做好防火措施不就完了。

就好像打青黴素之前做皮試是為了防止副作用。但是大問題解決了,副作用本身沒那麼重要的。

好了,說回徐庶。為什麼徐庶是個嘴炮黨?

簡單的說,曹操現在把大船連起來了,這時候徐庶能做的是兩件事。

1. 大船容易著火,我有一整套防火的方案,可以保證不著火;

2. 大船容易著火,這個方案不通,我有一個替代方案如下:

結果徐庶就乾巴巴的說,小心火燭。有什麼意義呢?頂級謀士考慮問題,都是從老大內心最深處的顧慮出發的。

當然,這也不是多難的事情。諸葛亮、法正、郭嘉、荀彧、周瑜都這麼幹過。

徐庶幹不出來,就是他不入流,沒什麼好說的。


酒騎風




何止看出貓膩,都已看到問題所在了。

在龐統獻完連環計後,程昱就曾對曹操說過,鐵索連舟,是可以讓士兵們如履平地,但彼時敵方用火攻,且為之奈何?

那五大謀士,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賈詡肯定都能看得出來,只是有各種原因,荀彧留守後方而郭嘉早已無法再為曹操出謀劃策了。不過,不需要他們,曹操雄才大略,謀略豈是等閒,甚至有人說“郭嘉遺計”,其實是曹操之謀,只是因為認為曹操陰險怎配出此等計謀,而郭嘉“詭才”,這等小計出自他口,才合乎情理。

所以,程昱提出疑問時,曹操就說了,這個他早就想到了,可是現在是隆冬時節,常刮西北大風,周瑜就是想放火,也只能燒他們自己。聽曹操這般說,連程昱都沒話說了。只是曹操沒有想到在冬天還會有“東風”這個不可思議的東西存在。

而且當時曹操也沒有其他辦法。曹操縱有百萬大軍,可都是北方將士,不習水戰,之前就有失利,而且還損失了善於水戰的蔡瑁、張允,若真就這般交戰,不只要損失幾多士兵,不過,現在鐵鎖連舟,便可讓將士們發揮在北方的實力了。


所以,不是隻有徐庶看出來了,反而可以說都看出了,只是看出來又如何,他們認為火又燒不起來。按演義上說,就連周瑜都因此病倒了,還是諸葛亮借的東風治好了他的病。

而東風是誰借的呢?有一種說法是,諸葛亮善於觀察天氣,算出那天有東南大風的。還有就是說,諸葛亮當時初出茅廬,在赤壁之戰只是起了一個連接孫劉的作用,其他就只是在學習,所謂的東南風是周瑜長年在江邊生活訓練水軍時發現的規律。由此觀之,曹操謀士盡在北方,又如何能知曉南方的天氣呢?


揚眉2018



曹操本身就是一等一的軍事家,手底下的謀士數不勝數,如果說從中周瑜的反間計到後來火燒赤壁,沒有人看出端倪,那是不可能的。只不過曹操當時已經擁有了善於水戰的荊州兵,加上劉備新敗,死裡逃生,又從年齡上輕視孫權周瑜(生子當如孫仲謀是後來說的),所以才無視眾謀士的建議,一敗塗地。


咖啡不解酒醉001


火燒赤壁在歷史上就不是真實存在的!那只是羅貫中把朱元璋跟陳友諒於鄱陽湖上的生死大戰為藍本杜撰出來的火燒赤壁。
要知道在沒有火藥的情況下,將有人防護且長期浸水的船隻燒著不是件容易的事。《三國志.郭嘉傳》中記載“太祖徵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說明是曹操部隊遇到疾病主動燒的船。
《江表傳》中記載,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曾寫信給孫權,“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曹操告訴孫權我是因為部隊有疾病才主動撤退的,在撤退之前避免戰船落入你們東吳手中所以才主動燒的船。因此赤壁大戰其實是根本沒有發生的事。


種地的秀才


這個事情,我們分三國演義和正史來說。

我們先來說三國演義的,因為曹操的軍隊是北方人,而荊州兵是剛投降的,所以打東吳與劉備,主要還得靠曹操自己的軍隊。

而北方人不習水性,也容易暈船,龐統獻出了連環計,曹操立馬就聽取了,將鐵索連成一起,這樣整個大船就十分的平穩,能減少士卒在船上的不適合感。

但是這種辦法有一個缺陷,那麼就是如果一旦某隻船著火的時候,那麼一大片的船都會一起著火,而且不容易分散開來,會導致更多的船著火,龐統獻出此計的時候,就被徐庶給看出來了,那麼其他人的謀士,都不如龐統與徐庶嗎?都完全看不出來嗎?

其實並非如此,程昱就看出來了,他對曹操說:鐵索連環,船確實是很平穩,但是如果對方用火攻,那很難迴避的,不得不考慮到這一點呀。曹操笑著說:程昱呀,你確實有遠慮呀,這個值得表揚,但是你忽視了一點。

荀攸在旁邊也說:程昱說得沒錯呀,主公為什麼要笑話他呢?曹操說:要用火攻,必須得借風力,而現在是隆冬季節,只有北風和西風,哪裡有什麼南風和東風呀。

我們在長江北岸,而他們在南岸,如果他們用火攻,那麼風這麼一刮,豈不是燒自己的船嗎?我有什麼好害怕呢?如果是十月份的話,那我確實得提防一下。大家一聽,都覺得十分有道理,都說:丞相高見呀,我們確實比不上呀。

江對岸的周瑜,看到曹操用了鐵索連環,也想到了破敵的辦法,那就是火攻,可是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情,就口吐鮮血,不醒人事了。魯肅為周瑜的病十分擔憂,諸葛亮告訴他能治。

魯肅就請諸葛亮去給周瑜看病,諸葛亮寫了一個紙條給周瑜,上面只有十六個字:要破曹軍,須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原來周瑜擔心的就是沒有東南風呀,孔明向周瑜承諾說,他可以設下七星壇,借三天三夜的東風。

可以得知,曹操的謀臣裡面程昱與荀攸都看出來了,曹操自己也看了出來了,但是他們沒想到諸葛亮能借東風。

那我們再來說一下正史中的火燒赤壁,火燒赤壁確實有發生,而且是由黃蓋先獻了假投降之計,然後再執行這個火燒赤壁的,但是那只是比較小規模的,曹軍的船主要是曹軍自己燒的,主要原因是曹軍得了瘟疫,又不想把船留給孫劉,所以燒船自退。


歷史簡單說


曹操麾下猛將如風,謀士如雨,其中的謀士更以荀彧、荀攸、郭嘉和程昱四人最為突出,被稱為“四大謀士”。


曹操正是因為有這四大謀士幫助他出謀劃策,曹操才在北方的混戰中前後消滅了董卓、呂布、張繡、袁術和袁紹等軍閥,一舉平定北方,這四大謀士功不可沒。

但在赤壁之戰中,曹操擁有壓倒性的兵力優勢,卻被周瑜巧用詐降火計成功以少勝多,那麼如此破綻為何四大謀士集體失聲呢?

首先,四大謀士成長於北方,任何優秀的謀士都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下有所作為,當初各大軍閥在北方作亂,四大謀士都在自己熟悉的中原,所以自身的才華能夠有所發揮。



但到了荊楚之地,到了他們不熟悉的地界,他們需要時間,需要時間來適應,但對於當時緊急的戰況和曹操急於求勝的情況下,四大謀士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熟悉,所以,赤壁之戰他們無所作為。

其次,四大謀士本就是各大軍閥手下的謀士,後來才轉投於曹操。荀彧本為袁紹謀士,後認為袁紹不能成大事所以離開曹操,後來官渡之戰,曹操已有退意,也是荀彧堅持曹操繼續戰爭,這也是因為荀彧熟悉袁紹才下出如此定論,最終曹操也如願戰勝袁紹。



荀攸本為漢朝官員,本因是蜀郡太守,後因|道路不通“才留到荊州,這也是荀攸看準劉表”荊州不可守“的要點,劉表一死,荊州基本歸曹,事實確實是曹操到達荊州,荊州上下全體投降。


四大謀士都能出奇招,定大計,因為他們知己知彼,所以能百戰不殆,幫助曹操統一北方。而孫權位處江東,並未有多少瓜葛,基本不熟悉,也無法出計。


八風秀


赤壁之戰,雖有歷史記載,而流傳至今的諸多版本,於事實不符。【三國實錄】更準確地記載了火燒赤壁的真實經歷。

火燒赤壁,本不是高深謀略,曹操手下,智者如雲,當然不會看不出這點雕蟲小技,曹操之所以沒有采納所有人的意見,讓周瑜得手,與一個人有關,這個人不是龐統,是小喬。

周瑜打黃蓋詐降做臥底的事件,是後人為美化周瑜無中生有的。事情的真相是周瑜利用小喬,實施了美人計。曹操文韜武略,在三國屈指可數,詩詞歌賦,造詣頗深,是難得的英才。小喬之美,名冠三國,曹操時常愛慕暗戀於心間。【銅雀臺賦】中,曹操表達了對小喬的傾心,美女愛英雄,看到雄霸天下的曹操對自己一片痴情,小喬也芳心蕩漾,覺得有生之年能見到這個對自己念念不忘的英雄,是自己的緣。

曹操大軍,屯兵赤壁,大有以石擊卵之勢,吳國上下人人自危,惶恐不安。曹操人在赤壁,心已飛向彼岸,夜夜徘徊江邊,對月唉嘆【小喬睡了嘛?千軍妾莫怕。不為滅東吳,只是太想卿。哪天約個炮,一切都安好。退兵萬里遙,都是為小喬……】

曹操與小喬兩個人心心相印,心有靈犀,小喬的身體泡在百花浴湯,眉頭心上,全是曹操【曹哥該死的,還不來找我?妹雖新浴後,想哥懶著裝。念哥多少遍,難道沒聽見?撩的妹心苦,找你沒去處……】。

曹操夜不能寐,獨駕小舟,遊於明月下的江面之上,微風許來,忽聽遠處傳來歌聲【妹妹坐船頭,哥哥在岸上走……】。天籟之音於明月之下,曹操看到一首小船高掛紅燈,夜遊江景。曹操的小舟終於靠近遊船,月下美人,讓曹操嘆為天人【天下原有這般美人,要江山何用?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我曹操真乃命苦也】。曹操的嘆息,驚動了船上的小喬,原來對面小舟之上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情人曹操,兩個人久久在江風中凝視。

曹操棄舟登船,二人並肩船頭,把酒臨風,小喬慢慢靠在曹操肩頭。那一夜,小喬醉了,曹操醉了,曹操擁抱著小喬,在天原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從此兩人常常相會江上,其樂無窮。這一切,早被周瑜查覺,便產生賠了夫人不折兵的妙計。小喬雖然愛曹操,看到家鄉父老危在旦夕,執行了周瑜的計劃,吹盡枕頭風,讓曹操殺了蔡瑁,張允兩個水軍統領,小喬懷上曹操的孩子,曹操樂不思蜀,她讓曹操把戰船連在一起,方便二人夜夜遊覽賞月,曹操為了小喬一切答應。

赤壁之敗,曹操並不後悔,他愛小喬,周瑜自從赤壁之戰後 ,就與小喬分手,不能接受被綠。他知道,曹操一心牽掛小喬,能給東吳帶來安全。周瑜死後,曹操把小喬接到身邊,小喬為曹操治好了多年的頭疼,曹操有小喬陪伴,再不想過打打殺殺的日子,兩個人隱居山林,小喬生下六男三女,幸福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