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通貨膨脹,能用通俗的語言解釋一下嗎?

q3428838875


什麼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一般定義為在信用貨幣制度下,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超過經濟實際需要而引起的貨幣貶值和物價水平全面而持續的上漲。

按照物價上漲的程度主要可以分為三個檔:低通貨膨脹,高通貨膨脹,惡性通貨膨脹

一般情況下,低通貨膨脹又稱為溫和通脹,是正常的經濟現象,而普遍公認的惡性通脹為每月通脹率50%或更多,這種往往對經濟有致命的打擊。

根據通貨膨脹的來源形式又主要分為:貨幣超發引發的通脹,需求拉動導致的通脹,成本推動引發的通脹。

其中,貨幣超發引發的通脹,也就是在一定時間內,貨幣超發的增長速度高於社會創造財富的速度,導致貨幣貶值,從而引起物價的普遍上漲。

假設社會的總財富是10塊石頭,曾經市場上流通著100元錢幣,當某天市場有了12塊石頭,但流通著200元錢幣時,那麼對應的每塊石頭就從10元上漲到了16.66元,通脹率就高達66.6%。

需求拉動導致的通脹,經常在經濟上行週期的時候出現,這種又被稱為菲利普斯曲線型通貨膨脹。

比如說,同樣10塊石頭只有1個人有需求時,價格可能是1元,但突然因為價值發現或某種原因,變成了20人有需求,那麼價格就會急速的上漲。一般情況下,這種通脹經常會以結構性通脹出現,或者在經濟全面復甦的時候存在。

成本型通脹在國際化一體的趨勢下,如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一種是上游產業變動的原因,一種是匯率波動和貿易衝突帶來的變動,我們經常聽到的輸入型通貨膨脹就屬於成本通脹的一種。

就像我們去年上半年的供給側改革,還有今年上半年的“環保回頭看”,最終導致部分行業成本增加,只能被動的提高終端售價,這就是上游產業變動帶來的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

而在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我們當下的國際貿易主要還是以美元為主,我們原本在國際上進口1美元的原材料需要6.5元人民幣,當美元升值的時候,我們進口同樣的商品就需要6.9元人民幣,最終成本的增加帶來消費終端的漲價,這種就是匯率變動帶來的輸入型通貨膨脹。

再比如我們前段時間的大豆漲價,這是國際貿易衝突導致的進口成本增加,也屬於輸入型通貨膨脹。

通脹的原因有很多種,但不論是超發貨幣,還是需求引發,還是成本推動最終都體現為物價在一定時期內的持續上漲。


小白讀財經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董巖:

通貨膨脹放在整個國家是不好理解。那麼我們把圈子縮小一點,侷限在一個島上,比如島上有100個人,從事著不同的工作有的種田、有的養豬、有的養羊、有的打魚、有的採摘水果。在沒有等價交換物的情況下我們要想獲得別人的東西那麼只能用自己的東西和別人換,按時對方不一定需要自己生產的產品,由於這種情況這個島的島主作為島上威信最大的人把島上的所有人都召集起來,最後大家同意由島主制定一種等價交換物(貨幣)來滿足物品之間的兌換。

最初島上發行了100元貨幣,不同的東西對應貨幣都有一個固定的價格,比如一隻雞是1元錢,一斤羊肉是2元錢。後來島主心生異念,自己又悄悄的印了100元,久而久之就變成200元在流通,錢就變多了,而東西還是那麼多,那麼一隻雞就變成了2元一隻,一斤羊肉就變成了4元。如果島主還偷偷的印錢,那麼島上的物價就會不停的上漲,而獲利最大則是什麼都沒幹一直在印錢的島主。

通過上面的例子就可以很清楚的理解什麼是通貨膨脹,其實就是錢多了,購買力下降了。所以說什麼是財富?錢本身並不能代表財富,只有生產出來的東西和服務才是財富。放在一個國家就是國家通過超發貨幣,社會上的錢越來越多,物價不斷的上漲,使得老百姓手裡的錢購買力下降,從而變相的掠奪了百姓手裡的財富。而在這個鏈條中誰最先拿到超發額貨幣誰將是受益者,就比如我們舉的例子中的島主,因為超發貨幣就能買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不用付出勞動。




首席投資官


普通版本:通貨膨脹、顧名思義,通貨即流通中正在使用的貨幣,膨脹代表數量的增加。聯繫起來就是貨幣的流通數量增加,貨幣的購買力下降。同樣的物品需要更多的貨幣才能購買。


貼近生活版本:小明月薪5000,住房每個月的房租水電物業費用為1500元,早中晚三餐花費30元,一個月就是900,每個月吃一頓大餐花費200,必要不必要的社交支出算500,生活用品費用算200。這樣兢兢業業的小明每個月可以存下5000-1500-900-200-500-200=1700元。通貨膨脹就是,你把上面的所有數字後面全部加一個零,但是你的生活卻沒有發生任何的好轉。


真實生活版本:小明生活甚至因為通貨膨脹而質量下降。通貨膨脹確實在物價上升的同時也讓所有人的收入都獲得了提升,但是收入的提升時間卻大不相同。這取決於行業對市場的敏感程度。有的人的收入是主動得到了提升,對於他們來說,是收入先漲,而物價後漲。但更多人的收入提升是被動的,是因為物價的上漲而迫不得已的工資上漲,收入跑不贏通貨膨脹。這樣的延遲性就決定了通貨膨脹對於更多的普通人來說是侵蝕了自身的財產。


簡族


假設世界上總共有10個包子,有10個人且每人有1塊錢,所以包子的價錢就是1塊錢1個,如果這10個人每人有10塊錢,但包子還是隻有10個,那每個包子的價錢就至少為10塊錢。

錢雖然多,但商品的數量沒有增加,必然會造成單個商品價格上升,這就是通貨膨脹。

再來一個:

通貨=錢,膨脹=增大。

錢相對什麼太多了?實物、產品、服務,可買的資產。

另外,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中,通貨膨脹的產生原因為經濟體中總供給與總需求的變化導致物價水平的移動,也就是市場上商品減少了,自然物價也會上漲,從而形成通貨膨脹。

反正不管是哪種原因,都是錢不值錢了。

其實,鑄幣權只被國家所掌握,特別是紙幣誕生後,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要進入金融資本階段,貨幣流向開始走向極端,一個國家有再多的貨幣,如果集中於少數人,結果也只能是通貨膨脹,資產價格暴漲,這樣的軌跡在歷史中不斷地重複著!

咱們總說貨幣超發了多少倍,但歷史證明,凡是政府發行的紙幣遲早都會貶值的。

當經濟好時,為了應對新增的社會財富,便於其交易,政府會印錢;當經濟不好時,為了增加就業機會,政府為了刺激經濟也是印錢。

所以,不管經濟好壞,印鈔都是一個客觀存在的行為。

每一次新增貨幣,都是對現存貨幣購買力的稀釋。社會上創造的財富總值如果不變,而貨幣印發卻越來越多,貨幣購買力就會下降,也就是貨幣的價值被稀釋了,通俗講就是貨幣貶值了。

所以,在貨幣長期貶值趨勢下,負債是有利的,而持有貨幣卻是受損的。

在貨幣超發的趨勢下,聰明人向銀行借錢投資實現財富增值,負債卻在日益稀釋,而普通老百姓把錢存入銀行,財富卻在日益稀釋。

這是一個現實,而且是歷史中一直不斷重複的現實!


坤鵬論


啥叫通貨膨脹沒弄明白? 樓主一定是很年輕了。 通貨膨脹是指,你本來100元錢可以買到100元的商品,現在100元錢只能買到90元的商品了,貨幣越來越不值錢了。這主要是貨幣印刷過多,或者商品的供不應求,也有進口商品漲價的因素。總體來看,就是一國貨幣超發的結果。

通脹有多可怕?上世紀40年代末,國民黨政權搖搖欲墜了,為了維持打內戰的經費開支,蔣介石父子準備在江浙一帶國統區發行金圓券,答應金圓券與當時社會流通的法幣和黃金是等值的。當時很多上海市民都相信了蔣家父子,紛紛拿出美元和黃金兌換金圓券,以支持蔣氏政權,但沒想到由於蔣介石金圓券鈔票印的過多,導致了江浙一帶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當時發工資都是要用麻袋去領的。而且上午的糧價與下午、晚上的不同,也就是說糧價一天要漲三回,這樣的通貨膨脹動搖了蔣介石政府的根基,加快了其倒臺的進程。

還有就是現在的委內瑞拉,由於長期與美國交惡,出口受到較大影響,不過委內瑞拉有大量石油資源可以開發,所以委內瑞拉向來不怕美國,不過委內瑞拉近年來由於過度的社會福利,導致了國家儲備資金較少,無法應對各種經濟危機,於是委內瑞拉開始大量印刷鈔票,希望能度過危機,結果是商店裡面的商品被市民一搶而空,有錢買不到東西,同時,由於貨幣瘋狂貶值,導致很多家庭,一個人一天要打三份工作賺來的錢,都不能勉強使一家人溫飽,很多委內瑞拉人乾脆直接去掏垃圾桶,看看有什麼剩飯剩菜可以填飯肚皮。所以,貨幣超發不僅對經濟沒有半點好處,只會導致更嚴重的通脹危機。

我們中國也經歷過高通脹的時代,2008年當時我們也迎來了高通脹,豬肉價格大漲,CPI一度達到了6.8%,當時恰逢我國進行四萬億經濟剌激和10萬億天量信貸,當時我們看到豬肉價格一天一個價,各種商品價格都在短時間內飛速上揚,幸好我國出臺了加息和緊縮的政策,不過要想把通脹之虎重新關進籠子裡,恐怕也沒這麼容易,所以貨幣超發解決不了經濟問題,通貨膨脹一旦抬頭,九頭牛都難以拉回來。


不執著財經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關於通貨膨脹的問題其實很好解釋,通俗的說就是手裡的錢越來越不值錢。

舉個例子和你講,在古代,人們使用金子和銀子作為物物交換的憑證,也就是今天的貨幣。而金子和銀子的特性是什麼?都是稀有金屬,也就是說它們的量都有限,無法通過人為的手段來增加它的總量,所以它不會通貨膨脹。

但為什麼今天的紙幣會通貨膨脹呢?因為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他是因為有政府的信用背書才值錢,所以紙幣受很多外部因素影響,有可能它很值錢,也有可能一文不值。

舉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六七十年代一盒糖賣一毛錢,裡面有十顆糖,一顆糖只要一分錢,而有十個人,一人有一分錢去買這十顆糖,所以這盒糖價值一毛。那麼到了今天一顆糖要一塊錢,十個人去買糖,老闆收到了十塊錢。也就是說和原來相比糖還是十顆,但錢卻變貴了。這種商品數量不變,單價變高的情況就稱之為:通貨膨脹。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理解,比如為什麼越南幣不值錢,因為他印鈔的面額太大,有5000甚至更高的單張面額,致使通貨膨脹太大,比如人民幣在越南買一盒棗糕只有3元,但用越南幣買卻要3000越南幣。

還有人就問了,政府也不傻啊,為什麼要印面額大、數量大的貨幣來導致本國的貨幣通貨膨脹?因為發展原因,在發展越慢的國家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政府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只能印鈔來刺激經濟增長更多就業機會。而當經濟復甦後,政府也會印錢來加快增長進程。

所以,政府這些一來二去的印鈔行為,最終就會導致通貨膨脹。

所以對於人類來說,所有法幣都避免不了通貨膨脹的問題。


正商參閱


通貨就是流通中的貨幣,簡單說就是市場上的鈔票,膨脹就是增長。通貨膨脹簡單說就是印出來的鈔票多了,造成物價上漲,“錢不值錢”了。

我們一般市場上交易都是用鈔票,用鈔票交易,比以物易物方便得多。但是,市場上的東西是有限的。如果鈔票印的太多,市場上沒那麼多東西可以買,那很顯然,結果就是物價上漲,原先十元錢鈔票能買的東西現在要二十元鈔票才能買,這就叫通貨膨脹。

大家知道,鈔票是國家印的。對國家來說,印鈔票其實是一種獲取財富的手段。因為國家印鈔票只需要花一點點印刷成本,卻可以用印出來的鈔票,去本國市場上買國家需要的東西,比如糧食、工業產品等等。所以有的國家政府,發現錢不夠花了(這個不夠花,可能是政府本身的開支,也可能是一些社會項目比如醫療、教育、基建的開支,本身也是必要的),就多印鈔票。正常社會來說,有一點點通貨膨脹是正常的,比如每年一兩個點。

可是鈔票印的太多太快,問題就大了。鈔票不斷印出來,遠遠超過市場上物資和經濟增長速度,有那麼多鈔票卻沒那麼多東西可以買,那商販當然只好漲價,於是鈔票貶值。但問題還不僅於此。漲價之後,政府的錢也同樣貶值,也就買不到計劃需要的東西,於是政府只好再印鈔票。這麼惡性循環下去,鈔票增加太快,物價不斷上漲,漸漸的,甚至幾天一個樣乃至一天幾個樣。於是鈔票的價值甚至不如印刷成本,於是人們乾脆拒絕鈔票交易,而退回到以物易物的程度。這時候,國家經濟也就實質上陷入崩潰了。

這方面最顯著的例子當然是民國時期。民國的貨幣“法幣”,最初等同於現大洋,1935年100塊法幣可以買兩頭牛。但抗戰開始後,由於戰爭加上貪腐,國民政府財政緊張,只能不斷印鈔票。於是物價不斷上漲。1939年能買一頭牛,1941年一頭豬,1942年一條火腿,1943年一隻母雞,1946年一個蛋,1947年一隻煤球,1948年4粒大米。

國民黨政府1948年8月19日改革貨幣,把法幣改成金圓券,限11月20日前以法幣三百萬元摺合金圓券一元。但是蔣經國打虎失敗,金圓券很快也陷入崩潰。1949年6月金圓券髮型增至130萬億,一石大米要10億金圓券。

1949年7月3日,南逃的國民黨廣州政府宣佈停止發行金圓券,改以銀圓券取代,5億金圓券兌換1億銀圓券。但銀圓券依然毫無信譽,繼續貶值,不但百姓不用,國民黨軍隊都拒絕使用。

除了民國外,當代如津巴布韋,還有現在委內瑞拉的通貨膨脹也是非常嚴重。


巴山夜雨涮鍋


夫妻間的對話,什麼是通貨膨脹?不知道是否夠通俗?


turboc


我是金融匠人李瑞,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

什麼是通貨膨脹?我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

假設社會上有10萬個人,每個人有10塊錢,社會上一共有100萬塊錢,並且存在100萬件商品,那麼相對應的每件商品的價格就是1塊錢。每個人都可以拿出他的10塊錢來購買10件商品。大家和諧生活,整個社會也非常的公平。

突然有一年,社會上的商品增加了1倍,變成了200萬件商品,但是政府增加了300萬的貨幣。也就是說最後,社會上會有200萬件商品和400萬的貨幣。

這個時候,每件商品的價格變成了2塊錢,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通貨膨脹。

總結一下:通貨膨脹就是在社會上商品總量不變得前提下,貨幣大量增發,導致商品價格上漲;

通貨膨脹帶來的是社會財富分化的加劇。

我們從教科書上學習到的知識是,通貨膨脹帶來的財富縮水是整個社會任何階層、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然而真實的情況卻是並非如此的。

大家要明白,增發的貨幣並不是一下子就投入社會的。也不是按照之前社會上每個人的貨幣持有量來按比例分配的。而是像開閘放水一般慢慢流入社會。這個過程中會有較長的時間跨度。

也許在第一個月有50萬流動到了1千個人手裡,第二個月有50流動到1萬個人的手裡,直到最後,所有的貨幣遍佈整個社會。

那麼,首先能夠得到這些貨幣的人就會有很大的時間優勢。他仍然可以以每件商品1塊錢的價格購買商品,假設他拿到100塊,可以購買到100件商品。

但是隨著貨幣逐漸投入到社會,社會中貨幣數量大幅度提高,最後得到貨幣的人,他們購買商品的價格只可能是2塊錢一件。

再來做一種假設:首先拿到貨幣的人就可以使用自己手中囤積的商品貸款1萬塊,在增發的貨幣完全進入市場之前以1塊一件的價格購買1萬件商品,然後到年底的時候,以2元一件的價格賣出去。忽略些許的利息不計,他的淨利潤有1萬元。

這就是說離增發的貨幣越近的人會越佔便宜,而離增發的貨幣越遠的人會越吃虧。

這樣,一個原本公平的社會就變成了一個貧富分化的社會。

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欺騙、沒有剝削、更沒有掠奪。只是通過簡單的通貨膨脹就完成了財富的收割。但是其實在本質上還是剝削和掠奪。

在現實社會中,貧富分化早已存在。離增發貨幣最近的人只可能是那些富人。他們會變得更富。而離得遠的那些人只能是窮人,他們會變得更窮。

有一些人可以理直氣壯的說,通貨膨脹並不針對窮人,而是所有人共同面對的問題。所以通貨膨脹並沒有剝削窮人。

而實際上,通貨膨脹剝削的只能是這些窮人。

為什麼呢?

窮人喜歡把錢存在銀行裡賺利息,而富人喜歡從銀行裡借錢來投資。窮人實際上在利用自己的錢支持富人去剝削自己...

適當的通貨膨脹有助於刺激消費,過分的通貨膨脹不是一種好的社會現象

對於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老百姓來說,收入的很大一部分要用來購買日常生活用品,但是如果日常生活用品的價格漲了50%,那他們每天辛苦的勞動換來的積蓄就不見了二分之一。這種損失,沒有任何投資收入可以彌補。

對中低收入人群來說,通貨膨脹就是赤裸裸的掠奪。而與此同時,富人卻樂意利用通貨膨脹提前進行各種投資的佈局。利用通貨膨脹,他們的財富可以增加數倍。但是如果沒有通貨膨脹,他們可能就沒有這麼好的收益。

所以,也有一些人喜歡通貨膨脹,而且他們大多數處於社會階層中優勢的地位。

總之,無奈嘆息的還是百姓,在財富縮水的大環境下,微笑的人依舊微笑,憂愁的人還是愁容滿面。

但是必須告訴他們一個更加絕望的消息。房價不會跌、物價還要漲。房價漲完物價漲。物價漲完房價漲!你只能看著身邊的氣球越吹越大,而自己則越來越小。這就是我們當下的社會處境。

很多收入不錯的白領,最後發現自己根本買不起房子,勉強買到的,還要揹負著沉重的月供。拿著高收入,生活的卻像一個窮人。不管是從心態還是從生活質量上來說,沒有誰覺得自己進入了中產階級。

而對於富人來講,新建的商品房在他們手裡炒來炒去,成為他們牟利的重要手段。

改革開放,成就斐然,GDP總量增長了很多,但是財富卻迅速的向少數人手中集中。而佔據人口多數的普通階層卻被懸掛在半空,還是與小康生活或者中產階級的夢想忽遠忽近。

這是不是就是中國百姓的命運呢?

我是金融匠人李瑞!每天都會輸出金融方面不同的知識解答!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的話請點贊、關注!


金融匠人李瑞


一個山村的村莊這裡經常有野豬活動,禍害百姓的莊稼,因為野借多村民也漸漸的習以為常!一日來了一個外地人商人打扮他就來對村民說願意一百塊一隻收野豬!一百塊對於閉塞的山村也是不小的一筆收入了,於是村民紛份出動去抓野豬!很快商人收了一大批拉走了。村民也都發了一筆小財很開心!過了一段時間商人又來了願出三百塊一隻收野豬!於是村民又開始抓野豬但因上次抓過野豬少了許多,但還是有人抓到賣給了商人,商人又收了不多幾一些拉走了,抓到野豬的村民又發一些小財,沒抓到的村民卻十分羨慕!又過了一段時間商人又來了願出一千塊一隻收購野豬!但村民卻一隻也抓不住了,商人一隻也沒收到就走了!沒過多久意外的來了一個外鄉人聽說這件事非常高興他說他養了許多野豬隻要村民願意他可以一隻八百元錢的價格賣給村民,村民一聽這多好的買一隻一賣出賺兩百元!也許商人來會收的更高的價賺的更多!於是村民砸鍋賣鐵紛紛購買屋裡養不下就放在山裡養著!日思夜想盼著商人來收購,可從此商人再也沒來過!於是一年後又是野豬成群恢復了先前的山村模樣,唯一不一樣的就是許多村民沒了以前的笑臉沒了以前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