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假新聞》:社交網絡與新聞正義

和石原里美、新垣結衣比起來,拿著大石靜的劇本演過一回《賣房子的女人》的北川景子並沒有那麼迫切的轉型的需求。北川景子從三十歲起似乎就一直在演職業上班族女性,做狗仔的、做檢察官的、做法醫的、賣房子的,不論是菜鳥新人還是有經驗的熟手,大多都很理性、倔強且執拗。

日本當紅編劇野木亞紀子用《非正常死亡》幫助石原里美完成了電視形象轉型,在播的《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能不能實現新垣結衣的轉型還是未知數,反正兩集特別連續劇《虛假新聞》並沒有在北川景子近幾年的電視形象基礎上做出任何突破。

和野木亞紀子執筆電視連續劇中常見的自我剖析、自述心事、展示人物的慣用手法不同,《虛假新聞》的戲又急又密,人物被快速推進的劇情趕得團團轉,角色不過是推動劇情反轉反轉再反轉的棋子,沒有自我展示的空間。所以,《虛假新聞》的選角都是貼合著角色身上的標籤來的,女主角理性又倔強,風暴中心的當事人窩囊又老派,留在傳統媒體的男同事熱血又正直……類型化的故事,當然要被類型化的演員來演。

《虚假新闻》:社交网络与新闻正义

新聞、律政、司法是美劇類型化程度相對較高的電視劇,野木亞紀子表現法醫工作的電視連續劇作品《非正常死亡》就非常具有美劇的特質,節奏快,劇情向前推進的過程起伏大,抒情說理都很剋制。《虛假新聞》也沒有采用日劇的常規範式,節奏非常快,雖然沒有給人物塑造留下什麼空間,但好處也非常明顯——沒有口號、沒有長篇大論的雞湯或雞血理論,沒有街頭突如其來的奔跑……或者說它並沒有試圖迎合日劇主流收視群體的偏好,劇情銜接流程,段落起止都爽快利落。

分成上下兩集的《虛假新聞》講述了日本媒體完成產業轉型和分化一段時期之後,作為“第四種權力”的媒體與大企業及政客利益之間的關係。

《虚假新闻》:社交网络与新闻正义

上集從社交網絡上揭露老牌方便食品企業產品質量問題的熱門話題入手,展示了一個有瑕疵的產品質量網絡“投訴”從個人行為發展為社會運動的,中間伴隨著網絡話語的歪曲和暴力的生成過程展示,整個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反轉的過程。女主角作為媒體這一“第四種權力”的縮影在這個過程中既是積極探求真相的行動者,也是不斷被幕後主使用來“帶節奏”的棋子。

下集從現象層面上升到更加深刻的社會層面,以上集中被大型食品集團合併的老牌食品廠僱傭海外勞工為切入點,展示媒體人出身的政客如何通過勾結大企業攫取利益、如何為大企業展開保護傘,虛偽的政客和資本又是如何掩蓋自己的行為的。而這一過程中,仍然懷有理想和職業操守的媒體人再次成為揭露與反抗的英雄。

《虚假新闻》:社交网络与新闻正义

北川景子飾東雲樹

因為處於不同環境下,《虛假新聞》上集的故事對於中國觀眾的刺激,或許要比與政治糾纏不清的大企業財經報道型故事強烈許多。換個角度來說,即便以上集結尾最後一次反轉作為整個故事的終點,《虛假新聞》仍然具有社會意義。

在社交網絡如此發達,且互聯網公司不斷開發新產品刺激用戶分享個人信息的今天,傳統的“公眾人物”的定義已經被改變。以資本為依靠的互聯網公司不斷推出新的概念來擴大“公共空間”的範圍,原本被視為個人自留地的社交網絡賬戶也被納入公共空間中去,任何發言都不再是自言自語,而是對公眾展開的演講和評論。

在公共空間不斷拓展邊界的過程中,新媒體成為了第一批淘金客,互聯網公司也從中攫取了龐大的經濟利益。但是作為基本人權的言論自由和作為基本民事權利的個人隱私權,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因網絡發言遭致辱罵、被人肉搜索的情況從未被遏制,一直在惡化。所有人都是公眾人物的後果,就是所有人都失去了表述的自由和基本的安全感。

這個主題社會性是深刻的。問題在於,對於編劇本人而言,或許止步於批判網絡暴力和作為新聞載體的網絡對於“第四極權力”權威性衝擊,並不是最想要表達的結論性的東西。

《虚假新闻》:社交网络与新闻正义

《虛假新聞》的宣傳活動上,野木亞紀子表示一直都有做媒體題材電視劇的想法,但著手寫作《虛假新聞》之後卻時常感到悔不當初。她糾結的原因在於如何平衡虛構的故事和現實的真實性,最後她選擇了偏向現實。這種價值取向轉化成故事,就成了展示現象,將媒體的矛頭對準標準的公權力型公眾人物,以實現新聞正義。在這個懸念叢生、不斷反轉的故事中,只有被包裝成現象描述的蜻蜓點水般的批判。

如果將《虛假新聞》延長到正常日劇的長度,就能夠給劇中涉及到的諸多問題展開的空間,然而兩週電視短劇的長度,想要廣度又想要高度的話,就很難實現內容的深度解讀。儘管如此,《虛假新聞》還是提供了具有代表性的影視文本,隨手抓一個細節都可以拿來做一篇新聞學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