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

年齡(前770年-前476年)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年齡》而得名。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歷史,共二百四十二年。後史學家為了方便起見,1般從周平王元年(前770年)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前477年)或四十四年(前476年)為止(也有學者認為應到《左傳》記載之終(前468年)、三家滅智(前453年)或三家分晉(前403年)),稱為“年齡時期”。年齡時期以後是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

年齡時期,政治上,各種改革,變法連接不斷,而成功進行變法的國家則強大起來,通過這類政治變革,奴隸制度終究滅亡,新興的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戰國(前476年,一說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這1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

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即已被秦國滅亡,所以戰國時期在時間上其實不全然包括在東周王朝裡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國相王后各大諸侯紛紜僭越稱王(吳、越、楚三國年齡時期已稱王),周王權威進1步受損。

戰國時期及之前的年齡時期,都是後世史家對東周這段歷史時期的再次劃分,“戰國”1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隨著時間的發展,這類觀點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產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前403年三家分晉。目前,《史記》的觀點因包括瞭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用。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1中國(前221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