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古代皇帝被權臣要挾的時候,為什麼不一劍殺了權臣,還要小心翼翼的鬥智鬥勇?

渋匯仁


先不說被權臣要挾的皇帝,先來了解一下那些雄才大略的君主。比如秦始皇,嬴政是千古一帝,最偉大的皇帝。但為防止死灰復燃,他強迫六國貴族富民遷移來國都咸陽,為什麼不殺了直截了當呢?

再比如漢武帝,劉徹多麼強勢吧,尚武的男人,他的權力也是憑藉實力掙出來的,但最終還不是下罪己詔?


再說唐太宗李世民,他的後宮可謂錯綜複雜,單說楊氏,一個隋煬帝之女,一個李元吉之妻,他可以放任不管,但他依舊納進後宮,還不是安穩各方勢力嗎?

皇帝確實是天下最有權力的男人,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權力需要有人執行,有了聽話的人,方才顯現皇帝的地位。所以,作為皇帝需要提前分配利益,再用能力玩平衡,打一棒子,再給個“蘿蔔”。

這樣的皇帝尚且如此,就別提被權臣要挾的皇帝了,他敢殺嗎?北魏宣武帝元恪死後,太子元詡繼位,其母胡太后專權。元詡學“漢獻帝衣帶詔 ”,私信鎮守晉陽的大將爾朱榮。但私信被現,元詡被毒殺。

接著,胡太后立元詡之女為傀儡皇帝,史稱“元姑娘”,所以武則天不是第一個女皇帝。後來,爾朱榮擁立元子攸為帝,領兵殺死胡太后。

類似元詡,元子攸也想擁權,但權臣爾朱榮權傾朝野,近三年,元詡最終誘殺爾朱榮(這有點類似子嬰誘殺趙高,康熙誘捕鰲拜)。

爾朱榮一死,無人不拍手稱快,百官朝拜,元子攸大赦天下。可是,不久爾朱家族反撲,不到三月,元子攸被爾朱榮堂侄爾朱兆殺害。

死了何進,還有董卓,沒了董卓,又出李傕郭汜,等兩人被殺,曹操上臺……權臣一世,權臣二世,權臣三世……無窮盡,當相權強於王權的時候,權臣就會出現。



所以弱帝需要和權臣鬥智鬥勇,但並非說權臣不可殺,殺與不殺,全在等恰當時機。

最好的例子是北周的周武帝宇文邕。北魏分東西魏,西魏由宇文泰把持,等宇文泰去世,被他委託大權的侄子宇文護擁立他的兒子宇文覺篡位,建立北周。

宇文覺如同年少的康熙,偷偷募集一批武士,等待時機,殺掉宇文護,不料消息洩露,宇文覺被殺,接著又擁立宇文毓,宇文毓團結老臣元勳,表露作為角色。但在宇文護的一次“歸政於帝”試探之下,遭遇毒害。

北周第三位皇帝叫宇文邕,在前兩位兄長的教訓下,他沉重深思,吸取教訓,低調行事,暗中積聚力量,伺機而動。在勸諫太后戒酒的時機,殺死宇文護,由此掌權,開始改革,終統一北方,和南陳形成南北對立局勢。


綜合上述,殺權臣的時機在於是否你有能力解決權臣死後的局勢和有機會殺掉權臣。

實際上,從相權出世,到權臣出現,再到南北朝,最終形成隋唐分相權的三省,又到宋朝削弱,朱元璋除去相權。這長久的制度演變,中央皇權越來越集中,權臣出現的可能也就到最後沒有了。

既然如此,大家一起合作吧,所以黨爭出現。


非常茴香豆


並非全部如此,歷史上也有一位直接一刀結果權臣的,他便是秦三世子嬰。

秦二世時,趙高已經除掉了韓非,李斯,又靠指鹿為馬排除異己,使朝廷上下全都成了自己的人。後來趙高殺了胡亥,迫於壓力又不得不立子嬰為帝。但子嬰稱病不去,暗中另一個太監持刀躲在門後。趙高無奈只好親自去請,接著便被安排好的太監一刀殺死了。之後子嬰登基,宣佈趙高的罪狀,誅了三族。

子嬰除掉趙高直接殺掉,看似很簡單,但也冒險:

1.太監如果不可靠,臨時突然反水,或本來是趙高的人,那計策就會失敗。

2.趙高懷有謹慎心理,特意帶了護衛前去,那就會很難殺了他。

3.如果趙高找個藉口不去,或派別人去就不行了。

4.殺了趙高而不能說出殺他的理由和拿出證據,難免會惹人非議。

皇帝的手裡的權力雖然很大,但也不能隨便殺人,哪怕他懷有司馬昭之心。一個權臣肯定會在皇宮裡到處安排眼線,知道皇帝一舉一動,皇帝自然也無法下手。倘若突然殺了權臣,又沒及時下詔和清除黨羽,這便又成了黨羽反叛的藉口,手上無權無勢的皇帝也是無可奈何。


靈虛子1


當然可以一刀殺了權臣,但是權臣也只是一個集團勢力利益的代表象徵,在未能全面的根除一個集團之前,等待也只是唯一的方法。

曹操與漢獻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曹操的霸業基本都是自己打下來的,親朋、家族,軍隊將領、謀士都已經與自己形成了利益裙帶關係,特別是軍隊將領,五子良將,夏侯諸曹,許褚程昱等都是曹操一手提拔的。曹操也只是這個利益集團的一個代表,他代表著這個集團的利益,就像黃袍加身一樣,手下的軍隊謀士將領都渴望更大的利益賞賜。這就在無形中“逼迫”曹操不得不距離“挾天子”,“奉漢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儘管有再多的無奈。

皇帝當然可以在朝堂上乘曹操疏忽,手藏匕首,一刀殺了曹操,但是也必須考慮後果。皇帝沒有足夠的能力,威望,權利駕馭全部以曹操為首的勢力集團,更需要擔心勢力反撲。再者,即使成功,利益集團也會再次出現一個新的首領――權臣。

基本上權臣弒帝者與皇帝殺權臣的例子都很多,其中最關建的一點在於是否可以為更多的人或者集團帶來更多的利益,以對抗權臣集團。


宣子溪


陛下為何造反?這可是誅九族的大罪!望三思啊!


其實有一個很淺顯地道理,但是隻有真正擁有權力的人才懂。即權力表面是上級對下級的一種束縛,但是權力實際上的施行需要下級的服從。對於這一“至理名言”,後漢皇帝劉承祐深有體會。


劉承祐的父親劉知遠在臨死的時候,給他指派了五位輔命大臣,分別是:楊邠、史弘肇、王章、蘇逢吉,還有郭威。這些人或文或武,合作的可謂是非常好。在這一點上面很像國外的議會制度,基本上是各司其職。皇帝更像是一種象徵,也就是說小皇帝劉承祐被架空了。

一個個可謂是老謀深算,三兩句話就可以把皇帝憋的說不出來話。自己的江山自己說話不算數還要看別人臉色。劉承祐心肯定有不願,於是開始了自己的謀劃。他先是將負責兵權的郭威調到了邊關,畢竟這種關乎國家安危之人暫時還得用,同時也是一個下馬威。

但是劉承祐又覺得這樣不痛不癢,怕沒過多久郭威那個老狐狸又會尋找各種理由回來。俗話說殺雞給猴看,是不是雞無所謂,關鍵是要見血。為了樹立自己的威嚴,他又不分“青紅皂白”的把楊邠、史弘肇、王章殺了。只留下宰相安撫群臣,畢竟國家不能沒有人管理。


所以說不是這些權臣殺不得,只是你要找時機,這才有了後周的建立。沒有實力的時候殺個把人,卻無法奪得最高權力,這種行為只是徒勞。表面上你面對的是一個權臣,實際上你面對的是一整個利益集團。正所謂唇寒齒亡,要動就要連根拔起,要不然就有了官官相護。嘉慶十五天殺和珅,其實道理差不多。

故而殺人前要做的每個階層之間的利益分析,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敵人。說是上天賦予皇權,可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也是一直被推崇。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你握不住方向盤,最後別被方向盤甩飛。

身為一名皇帝,如果不想被權臣要挾,唯有你去代替他,提前為各個階層分配權力。一旦權臣沒有了利益分配權,那麼這個權臣也就可有可無。如果你直接開幹,人家會以為你要趕盡殺絕。


狗急了也是會跳牆的。惹怒了權臣,便是得罪了整個被權臣賦予權力的利益階層。而且要知道皇帝其實只是既得利益者們最高的一個代表,隨便換個人做也是一樣。權臣也是最高代表下的代表,換個人也是當。

皇帝在有實權有能力的時候當然可以為所欲為的殺人,沒實力的時候還是忍氣吞聲。所以先帝一禪讓,新帝首要就是先清除了結舊黨,很多人還會驚呼真是明君啊,先帝身旁還有這麼多罪臣。雖然劉承祐這種事經常有,但是也有玩漏的。

北魏孝莊帝剛剛登基,可謂是年輕氣盛、意氣風發。當時權臣爾朱榮幾乎將其架空,孝莊帝快刀斬亂麻,在朝堂上帶了一把匕首直接將其賜死。但是剛到第二天爾朱榮兄弟爾朱兆直接帶人闖宮,活捉了孝莊帝將其直接勒死。看來沉不住氣是要付出生命的代價,殺了爾朱榮還有爾朱兆。


但是這種事情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孝莊帝這麼狠,可以在殿堂之上血濺五步。也並不是所有人都像孝莊帝這樣可以殺死權臣的,也有皇帝是被權臣弄死。比如說盛唐時期李淵兒子李世民,不就是宣武門之變直接逼宮嘛?到了最後李淵還是乖乖交出皇位,做起了太上皇。

當然也有那些權臣和皇帝誰都不敢先動的,比如說宋朝時期的趙構。他與秦檜之間的關係很迷,尤其是秦檜說不定還是個叛徒。據說到了後來的時候,兩人身上都帶著一把匕首,因為都害怕對方狗急跳牆。可以猜測當時只要稍微一刺激,很有可能血濺殿堂。

在絕大多數時候,權臣只是某一利益集團的代表,這種人是殺不完的。沒有了張三,還會跳出來李四。也就是說只要利益集團還存才,這些人永遠不會消失。而且皇帝也不會隨意殺掉一些權臣,因為這是打自己的臉,不符合規矩,甚至是適得其反。


史之策


諸位看的大多都是電視劇裡的情節。

首先,皇帝如果無權,就是被架空,身邊的人根本無法信任,你找誰去都得小心翼翼,能不能殺之是其一。殺之後是其二。因此需要時間分辨和培養自己的勢力。

其二,一旦你有了一定的權利,就必須考慮後果問題,如果不能一網打盡是問題。還有就是,對方几乎不會給你單獨擊殺他的機會。

電視劇裡,經常單獨面見皇帝,其實吧,如果對方已經考慮到皇帝的威脅,就不會太過冒險,可以稱病之類的,不可能有機會單獨過來給你殺。。

鰲拜只是個例。。畢竟他太過自大,


ACA飛飛


看到這個問題,我突然想到了幾個典型,都可以看成是權臣奪取皇位當皇帝的例子。這裡題主居然想著皇帝隨隨便便就殺掉權臣,這實在是想的太簡單了。

先說一說第一個例子就是趙匡胤當皇帝的事情,關於黃袍加身的事情,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趙匡胤到底知情不知情,趙光義到底是不是主要謀劃人,歷代史學家都有不同觀點。但是幾個事實是非常明顯的,一個就是當時後周皇帝柴宗訓年紀十分幼小,權利甚微,第二個就是趙匡胤位高權重,手握兵權,第三就是趙匡胤確實當了宋朝的開國皇帝。基於這幾個事實,趙匡胤就是權臣謀取帝位的典型,不過趙匡胤還算比較仁慈,對於後周一脈一直照顧有加,對於當時一起參加兵變的重臣採取了杯酒釋兵權的策略,好在沒有多殺人。



第二個就是建文帝之於朱棣,朱元璋死後,由於長子朱標早死,長孫朱允炆繼位,就是建文帝。這時候朝中最大的權臣就是他叔叔朱棣了,且不說朱棣才能性格如何,朱棣是王,有爵位有血統有領地,而且朱棣常年在北方打仗,有兵權。建文帝即位時都二十多歲了,在古代這年紀也不小了,又是皇長孫,見識自然不凡。他首先乾的一件事就是削藩,把自己叔叔手中的權力一一摘除。燕王勢力最強,那就從弱一點的開始。不得不說,建文帝想法是好的,做法也是對的,但可能是手段不夠強硬,也許是威望不夠,總之,這給了燕王朱棣造反的機會和理由,朱棣的手段要強硬許多,最後他竟然造反成功,還遷都北京,成就了一片霸業,而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說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找下落不明的建文帝。


看到了吧,特別是建文帝已經有了相當的見識和根基,依然被自己的權臣叔叔反殺,像題主說的那樣直接殺死權臣,那幾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任何一個大臣成就可以把控朝廷的權臣,都會得罪很多人,一定會對自己的身家性命格外小心,不知道會有多少人保護呢。

歷史上權臣當朝,被皇帝反殺的例子也挺多,不過但凡是成功的都不是一下子把對方直接殺死了事,多多少少都要進行一些謀劃,而最關鍵的是要看清權臣的實力和底細,作出最優的選擇,一旦動手,務求一擊即中,這樣才有效果。這裡可以參考一下兩個實例,一個是漢獻帝對曹操,一個是康熙對鰲拜。首先說漢獻帝和曹操,漢獻帝那時候真的只是一個符號一般的存在,可以說一點實權都沒有,再看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打張繡打袁紹,全是曹操一手操辦,曹操不僅有自家曹姓、夏侯姓的一班人馬,連荀彧那樣的潁川大士族代表都忠於曹操,朝廷內外,完全沒有一個人可以跟曹操正面硬抗,差的太遠了。漢獻帝是皇帝,對曹操自然很不爽,可是又有什麼辦法呢,除了衣帶詔小打小鬧一下子,就再也不敢做什麼了,後來居然得以善終,活得比曹操兒子曹丕還久。這也得虧他沒有什麼作為,不然曹家絕不能饒他,他當時的舉措也可以說是明智之舉。

而康熙對鰲拜則是大不一樣,首先當時四大輔政大臣名義上的老大是索尼,索尼人老權高,門人弟子無數,康熙又跟他孫女結親,立為皇后,索尼家族勢力跟康熙是捆綁一起的。蘇克薩哈跟鰲拜歷來不對付,後來被鰲拜所殺。遏必隆倒是跟隨鰲拜一起,但他只是鰲拜附庸,不足為慮。可以看到,當時四大輔政大臣四股勢力,兩股都是康熙這邊的,後來隨著索尼、蘇克薩哈的離世,鰲拜愈發霸道,但是內在反對他的人也很多,康熙這邊還是有很多人的,只要制服鰲拜這個首惡,清理他的餘黨都是小事情。後來果然康熙智拿鰲拜,一舉清理掉了這個大權臣。


皇帝之所以厲害,就是在於皇權,而一旦沒有了皇權的權字,那就成了一副花架子,那是絕對不成的。而權臣之所以厲害,就是把本該屬於皇帝的權力拿來了一部分或者全部到自己這邊,而一旦有了權力,就相當於有了一副最好的鎧甲保護,沒人能夠輕鬆擊破這層鎧甲,沒有實權的皇帝當然也不能。所以想殺權臣一定要想個萬全之策,不然只有被反殺的命。


一覽眾河小


這個問題問的,很可笑!

權臣,有這麼容易殺?

東漢末年的衣帶詔事件,瞭解一下。

如果你是漢獻帝,你能殺的了曹操?朝廷之上,全是曹操的人,你拔了劍,還沒走到曹操跟前,你已經死了!

根據你的問題,我也提一個問題:

特朗普老是欺負別的弱小國家,在國家元首會見特朗普的時候,為什麼不一劍殺了特朗普,反而要慢慢的做它的小弟,受它欺負?

題主,美國就交給你了!你要肩負起重任啊!


話不白說


權臣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政治勢力,權臣身份有當朝宗室、將帥、宰輔、外戚乃至宦官。封建社會里政權(皇權)的主要威脅有邊帥大將、權臣藩王、遊牧民族、農民起義等,其中權臣的威脅最大。


那麼政權(皇權)受到權臣的威脅是皇帝一般怎麼做:

①直接無罪賜死或者利用各種罪名殺掉,歷朝開國皇帝基本都是這樣對待權臣的,劉邦、朱元璋都殺的比較狠;

②通過各種形式分權或者削權,如六部設立削弱相權、兵部設立削弱兵權,還有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

③直接帶兵去殺,結果以失敗告終。魏帝曹髦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形容其野心,後率人討伐司馬昭,被其黨羽刺死,而司馬昭未受追究,後來更被封為晉王,死後其子司馬炎篡魏自立;

④直接隱忍,走一步看一步,聽天由命。

西漢以降,及至趙宋,幾乎所有的改朝換代都是由大臣、武將來完成的。比如王莽篡漢、曹丕立魏、司馬晉代魏、劉裕登極、宋齊相迭、楊堅代周、五代相替、“黃袍加身”等等。


當然,權臣既有安於高官厚爵、不索九錫,心安理得地做“無冕之王”的,如大漢大將軍霍光、魏太傅司馬懿、明首輔張居正等等;亦有覬覦神器、染指大寶的進取型梟雄,如桓玄被晉帝授九錫,滅東晉稱楚帝 ,後被複闢,魂斷問鼎路;楊玄感謀叛隋自立,也以失敗告終;大明重將石亨挾“北京保衛戰”之功,構陷民族英雄于謙在先,密謀顛覆英宗於後,亦不免身死人手,如此等等。


所謂“成王敗寇”,權臣奪位成功,即是新朝廷“太祖、高皇帝”,失敗則身敗名裂。歷史也在君權、相權之爭中不斷前進。


中國曆代權臣

商朝:伊尹 周朝:周公旦

秦朝:趙高

西漢:霍光、王莽

東漢:竇憲、梁冀、董卓、李傕、郭汜、曹操

曹魏: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

東吳:孫駿、孫綝、諸葛恪

西晉:司馬越 東晉:王敦、桓溫、桓玄、司馬道子、劉裕

南朝梁:侯景 西魏:宇文泰 北魏:宗愛、崔浩、乙渾、爾朱榮 東魏:高歡、高澄、高洋

北周:宇文護、楊堅 唐朝:李林甫、楊國忠、李輔國、程元振、俱文珍、仇士良、朱溫、李克用、李茂貞

北宋:高俅、蔡京

遼朝:耶律乙辛

西夏:沒藏訛龐、梁乙埋、任得敬

金朝:胡沙虎

南宋:賈似道

元朝:伯顏、燕帖木兒

明朝:嚴嵩、張居正、魏忠賢

清朝:多爾袞、鰲拜、和珅


安定郡潛夫


如果提問者已經參加工作,並且是在一個很大的集團公司裡當上哪怕只是小領導,也是不會問這種問題。


光桿司令聽說過嗎?說白了,就是這個道理。因為無論是領導或者是皇帝能力再牛,都不可能事事親力親為,自己下命令自己去完成吧,所以,事情終歸也是靠下面的人給你辦事,沒有下面的人配合,事情是絕對做不好的。你是怎麼認為,下面的人一定會死心塌地給你100%辦事的?


權臣是什麼,除了有兵權的,掌握整個帝國的主要兵力,又或者掌握京城的守衛的,這種情況,皇帝無論如何也得讓一讓。就算沒有兵權,只是文人臣子,能稱為權臣者,不是聰明絕頂的,也是才高八斗、學富五車者,這些讀書人中的靈魂人物,代表的是全國的讀書人,這個皇帝也是要禮敬的。


殺掉?這麼簡單粗暴能解決問題?你把這人殺了,找誰填坑? 你以為找個聰明的人和找個蠢的人,辦事能效果一樣?既然稱之為權臣,那肯定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集體,一堆的文臣武將在裡面。你以為殺一個,其他人就服帖聽話了?你信不信全部大臣集體罷工,或稱病不上朝,或都上表要告老還鄉、回家養老?皇帝能怎樣?法不責眾,難不成把全部臣子都殺了?


好,就算聽話了,陽奉陰違你知道嗎?表面可以很聽話,皇帝你說要辦某某事,比如造個宮殿吧。行,大家都說好,但是,古代是最迷信的,先來挑時日,說下下月才是吉時,就先時間拖下去,等到下下月,又可以說某地方上表說有異象,有災害,皇上要愛民,救災是第一,不合適動工,又可以再拖時間,好,拖到不能拖,終於說動工了,還可以天天給你打報告但什麼事都沒幹,或者只是做做表面做做樣子。要找個理由編個藉口還不簡單,都是才高八斗聰明人。皇帝又能怎樣,難不成丟下皇位,跑去監工?


再說,就算是殺大臣吧,也是要有充足理由的,要有重罪,毫無理由亂殺臣民,是暴君、昏君,是要寫進歷史記錄的,你這皇帝還要不要當?還要不要名聲?況且胡亂殺臣子,只會讓一眾臣子心寒,更加沒人給你賣命幹活了。這皇帝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古語有云:殺儒不祥。儒者,就是通過科舉考取功名,為人臣子的,也泛借各式讀書人。所以,各朝各代,絕不會輕易殺大臣。大多都是打打屁股、貶職下放、撤職。大明除了太祖,奪位的成祖,其他守成君主鮮有殺臣,而大宋更是寬厚,以至於在職官員累積多至成為冗員。不過很多人的歷史觀是看清宮戲而來,而滿清是一個例外,因為滿清中央集權完成,皇權無限大。


上面也說了,聰明的人和蠢的人,辦事效果是不一樣的。手握兵權者,通常也是能征善戰者,能帶兵打仗的將軍,除非能證明有野心要謀反,否則,皇帝要是隨便就殺了,能找到同樣能力者填坑嗎?就不怕自毀長城,萬一發生戰爭,只怕皇位都不保了。大臣也一樣,殺掉一個能人就少掉一個能人,一個能臣可以幫皇帝管好戶部或刑部,讓天下大治,同樣一個庸人能毀掉戶部或刑部,讓天下大亂。難不成皇帝自己也兼任戶部或刑部的事?


其實人力資源管理就是一門專業學科,儘管古代沒有這樣專門的學科,但道理是相通的,每一位皇帝都深知得民心者得天下,你把民心失了,你這皇位就不穩當了。如果把這理解成只需要簡單粗暴的殺人、炒人,就能把大至國家,小至一個公司管好、治好,那肯定大錯特錯了。


悠悠眼


不請自來,搶答一下。

這個問題實質上是個政治問題,就如我們說的一樣,官位是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拔起一個留下的坑你得種上自己的蘿蔔(自己的合作者或者心腹)來填補,不然土就鬆了(政局亂了),而權臣就是這些蘿蔔,根扎得深,而且根鬚龐大錯綜複雜,拔出一個帶出一堆,所以權臣從來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權力集團總代言人,殺一個人容易,殺一群人難,殺一群從上到下各個等級階層的官員更難。那樣會造成政局不穩和混亂,與統治與國家不利。(朱元璋那種狠人也是因為國家初定和軍隊的支持才敢那麼殺的)。

所以古代能夠成功鬥倒權臣的皇帝,從來都不是靠的皇權,而是該權臣的反對黨——另一個權力集團或者反對者全力配合下實現的,其最終結果是權臣鬥倒,然後皇帝主持分配被鬥倒的權臣的政治利益(地盤、財產、官位等),雙方各取所需,皆大歡喜。因為只有另一些臣子的配合,皇帝才能夠在鬥倒權臣後,迅速佈置安插人手接受其政治財產,最大程度保障政局穩定而不是皇權與臣權兩敗俱傷。

所以歷史上很多皇帝對付權臣都是慢慢削減其羽翼(幹掉其志同道合或者忠實的屬下),限制其權力範圍(分散其權力,讓你管的人和事變少),慢慢架空後,沒了下屬和軍隊支持的權臣就是紅透的柿子,皇帝想怎麼捏就怎麼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