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集體主義的生產方式要優於個人主義的發展方式,你怎麼看?為什麼?

真太陽的主人


集體經營還是個體經營的優點缺點要放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階段去看待,不能簡單地說哪種好,哪種不好。如,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農村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集體經營制,由於當時機械化水平低,生產效率低,體制本身不能有效地調動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所以被適應當時生產力水平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所代替。這時的個體經營制就好於集體經營制。.隨著機械化水平的逐步提高,條塊分割個體經營的弊端逐步突顯,適度規模經營的集體經營優勢漸趨明顯。所以集體經營最終是農業的發展方向。工業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說,不能簡單地評價集體經營還是個體經營好,要放在生產力發展的不同階段去評價其好壞,才能得出切合實際的結論。


用戶1335801775683


集體主義的生產方式要優於個人主義的生產發展方式,不論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資本主義國家都集體主義的生產方式要優於個人主義的生產發展方式,如毛澤東時代大興水利,造水庫,開大河都是幾萬人輪流上陣在修建成大型水庫,開成大河,灌溉農田。如靠個人主義能開成水庫嗎?能開成太河嗎?又如人民公社,土地歸集體連成一片,科學種田,實現農業機械化。改革中分田到戶靠單幹,還能實現農業機械化嗎?還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嗎?如企業把設備分給個人成了個體生產,還能有流水綫作業嗎?還能提高生產率嗎?還能造航母,飛機,汽車,導彈,衛星等嗎?


用戶7965832030674


分田到戶真的農民很快就富了嗎?產量就高了嗎?當年就解決溫飽了嗎?都不是。是科技進步後才遂漸有了高產量高收益。集體化發展到今天,一定比現在好。


tangxianyi138


下面附表是49年後中國每年的糧食總產量和人均糧食總產量,中國的人民公社是從1958年8月29日在全國全面鋪開的,49年解放戰爭沒有結束,50年到52年是朝鮮戰爭,這4年屬於戰爭年代,那時侯是私有制,國家需要大量的糧食用於戰爭消耗,所以情況不會比59年到61年還蘇聯債務好,還有就是,由於解放初期統計系統沒有完善,漏算農民家裡的存糧很正常,隨著統計系統的完善,漏算越來越少,所以這幾年的糧食產量增長有國內環境進入安定生產的因素,還有就是補全漏算的因素,這幾年附表中的糧食總產量應該比實際產量偏低,所以才會出現49年人均糧食總產量比三年困難時期少,但沒有發生全國大饑荒的事情。58年9月開始大搞人民公社,當年農事耕種,每年一造的地區農事已經做完,是等待收割糧食的時候,每年兩造的地區,早稻已經收割,晚稻已經播種完成,當年的農事在搞人民公社前已經基本完成,所以58年的糧食產量應該屬於大搞人民公社前的糧食產量,當年的糧食總產量是大搞人民公社前最高的,大搞人民公社後,59年到61年糧食大減產,到65年文化大革命前才基本恢復到58年的水平,大搞人民公社後的前八年,各種自然條件都比58年好,不同的就是大搞了人民公社和沒搞人民公社,從糧食總產量看出,沒搞人民公社的糧食產糧比搞人民公社的糧食產量高,改革開放後,在全國分田到戶前,不少行動快的農村已經私下實行包產到戶,分田到戶後,大部分農村才可以吃飽飯,這些不但有大量當事人的人證,列出的大搞人民公社前後的全國糧食總產量數據也是支持私有制糧食產量高的。




龍一歐


團結就是力量,毛澤東思想無人能敵。看看現狀就知道錯沒錯。


你好192997902


只有集體主義思想才是勝利之本。為什麼有人怕實行集體主義,獨木不成林單絲不成線。大家知道各個擊破是什麼道理,知道團結就是力量嗎?


日月星辰123


我認為集體主義的生產方式優於個人主義的發展方式。我經歷人民公社年代始末。那個時候生產做計劃,農作物成片,因地制宜,集中管理,節約生產成本,水,電,農藥,肥料。公社,和村領導地頭辦公,有什麼問題當場解決,幹群關係和諧。冬閒變冬忙,改土治鹼,挖溝疏通排放渠道,興修水庫,保護水資源抗旱防澇。可以說改造大自然旱澇保豐收。自從分田單幹後。還別說頭幾年農戶的確受益致富了,不少的農戶蓋起了磚瓦房,日子過的比以前好多了。可是那是沾了集體基礎的光 ,吃的是老本。好景不長。原來土地治理水土肥沃,排灌暢通,正是在這個基礎上,發揮了私慾的極積性過了幾年好日子。個人主義自私自利只看眼前利益,沒有長遠打算,鼠目寸光這是幾千年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作怪。由於小算盤打的太精了,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悟,各掃門前雪。以前年年疏通溝渠改土治鹼沒人組織,沒人管了,良田變成鹽鹼地,現在能種的地大面積減少。能種的田產量也不高。連溫飽都解決不了。這就是個人主義發展的末路。


sj老頑童


集體主義生產方式毫無疑問的肯定優於個人主義發展方式。集體主義以“公”字為重,能凝聚眾人力量和智慧,能集中力量辦大事,能艱苦奮鬥,能克難取勝。個人主義以“私”字當頭,以名利籠絡人心,順利時大家一團和氣,逆境時各懷心事,老闆會遭遇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境地。


榮哥83212519


現在農村體制依然是社會主義的體制,只是勞動的方式方法有改變,客觀地說目前這種年產責任制的生產方式和體制比以前那種集體勞動和集體共分配要好,勞動者得到了實惠,錢包逐漸鼓了起來,當家作主的思想強了,搶著幹勁頭足了,幹多幹少是自已的,有忙有閒,勞逸自已安排,我記得在六,七十年代,大鍋飯思想特嚴重,生產隊的勞務都是隊長會計的事,其他人根本不用考慮,當了記工員,女人就不下地,每次出勤的人很少,年終收益分配很低,十分為一個勞動日,而一個勞動日的價值反反七,八分錢人,勞動了一天了,一角錢還苦不到,群眾失信心,分糧也很少,地裡就長不出糧食,一次我家三口人競分得大麥五斤,實行責任制後,責任心強心,產量逐漸增多,除交糧外,家中還能有一部分,遠遠的超過隊裡分,不夠再買一點,目前在農村實行這種生產方式我不認為私有制。而在現時也確存在私有體制,它的存在也是公有制的補充,擴大J就業囿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但它卻與公有制不可比,公有制是國家全民有,用於國家全民的支出,私有制就不是這樣了,除交稅,工人的工資,生產的投入,剩下的由老闆得或股東得,有時也能搞一點慈善事業。我說不一定正確,請指正。


萬山紅遍824


集體主義時期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團結,最具凝聚力的時代。大慶精神,大寨精神充分證明了以上觀點。說起集體主義時期,不得不想起我小時候的一個事件,當年我的縣城看守所發生越獄事件,兩名逃犯逃到我村外,我們村得到通報後,全村男女老少在隊長一聲號令下,不到半小時的功夫全村出動,當時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我也跟其它的同學們和村裡的村民一起趕到逃犯出沒的山頭,還有鄰村的男女老少也一起趕到,把整座山頭圍得水洩不通。如若是現在肯定無法做到那麼塊,那麼大的發動能力。還有一個真實的故事,五十年代臺灣派特工空投廣西上思縣,可是當空投特工還未落地,當地的村民已在十萬大山的地面等著他,當年抓特務的照片現仍保存在廣西公安廳的檔案裡。不是集體主義能有那麼嚴密的組織嗎?不是集體主義能做到那麼快的發動能力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