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經典常用方劑配伍+劑量+解析,很實用,推薦收藏

1.平息內風劑

【代表方】鎮肝熄風湯(《醫學 中參西錄》)。

【組成】懷牛膝一兩(30克),生 石一兩(30克),生龍骨五錢(15克),生牡蠣五錢(15克),生龜板五錢(15克),生杭芍五錢(15克),玄參五錢(15克),天冬五錢(15克),川楝子二錢(6克),生麥芽二錢(6克),茵陳二錢(6克),甘草錢半(4.5克)。

中醫經典常用方劑配伍+劑量+解析,很實用,推薦收藏

【主治】肝風內動。(原方主治:內中風證,其脈玄長有力,或上盛下虛,頭目時常眩暈,或腦中時常作疼發熱,或目脹耳鳴,或心中煩熱,或時常噯氣,或肢體漸覺不利,或口眼漸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暈,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撤銷,精神短少,或肢體痿廢,或成偏枯。)

【方解】本方是中醫臨床治療中風病初起最常用的方劑。我們這裡先大致分析一下肝風內動的發生機制。自然界中水少則風生,北方水少,北方風多;冬春水少,冬春風多(颱風因熱極而起,與此有別)。人體內也是一樣。當下焦肝腎陰精不足時,風即從內而生。表現出來的就是頭暈頭痛等內風症狀。隨著內風勢力不斷加大,在某些特定情況下,如大怒(肝陽化火,風助火勢,火借風威)、勞累(正氣不足,無以御風)、凌晨(對應一年之春,風氣當令,天氣升發,外內相合),即可發作為中風病。風本無形,但大風可以飛沙走石;內風同樣無形,但內風一動,從下而上,可以帶動血、痰等有形邪氣,上攻頭腦,神竅閉阻,人即出現突然暈倒、不省人事等大風症狀。風止後,血痰等有形邪氣無法順利下行,痰瘀交阻,人即出現中風後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表現。

中醫經典常用方劑配伍+劑量+解析,很實用,推薦收藏

可見,如果平時多注重養生,多培養少耗散肝腎的精血,就可以從根本上杜絕中風的發生。對於素體肝腎陰虛的人,平時注意調攝心情,避免大的情緒波動,避免過度疲勞,避免過度熬夜傷陰,避免飲食過於肥厚生痰,那麼大多數情況下,中風病也是同樣可以避免。對於醫生來說,治療中風病的關鍵時期,是內風初起的階段。因為此時肝風初動,血雖上行但並未成瘀,尚可用藥引其下行,如果等到昏倒不省人事再行救助,難度就非常大了。

鎮肝熄風湯是針對中風初起而設立的一張經典處方。方中重用牛膝、 石為君。牛膝最善引血下行,重用牛膝,可以將隨風上逆的血引而下行,令血不致瘀阻於上。 石色赤而入血,石體質重而下行,善於平定上逆之挾血肝風。二藥相伍,一剛一柔,主治血逆之標實。龍骨、牡蠣、龜板三藥,最善滋陰潛陽。龍、龜、牡蠣皆水中之物,而入藥皆用其骨,故善將浮越之陽潛降於水中。白芍養血柔肝而緩肝風之急,玄參、天冬善養陰而清熱,六藥共用為臣。方中川楝子、麥芽、茵陳三藥,是神來之筆。張錫純最初的處方中並未用到此三藥。用於臨床後發現,雖然大部分患者可以輕鬆搞定,但仍有部分患者,服用此方後,病症不輕反重。張氏從而領悟到,肝為將軍之官,性情原本暴躁,喜溫良之言,而惡激烈之辭。方中主以重鎮,意在壓制肝風,是逆肝之性,肝臟受制,可形成“反動之力”,從而令病情加重。加此三味以疏肝,如春風細雨,則上弊可除,故用為佐藥。甘草調和為使。

中醫經典常用方劑配伍+劑量+解析,很實用,推薦收藏

同類常用中成藥:腦立清丸。

【組成】 石350克,磁石200克,珍珠母100克,牛膝200克,豬膽汁350克,清半夏200克,酒麴200克,酒麴(炒)200克,薄荷腦50克,冰片50克。

【方解】方取鎮肝熄風之義,重用 石、牛膝,同時增加磁石、珍珠母,皆重鎮平肝之類。鎮肝同時,又以至苦至寒之膽汁清降肝膽之熱。所不同者,本方無大量滋陰潛陽之藥,而增化痰消食開竅之品。所以本方更善於治療肝風俠痰,上攻頭目引起頭暈目眩、頭痛頭風等病症。

中醫經典常用方劑配伍+劑量+解析,很實用,推薦收藏

(二)祛寒劑

【代表方】理中丸 (《傷寒論》)。

【組成】人參、乾薑、炙甘草、白朮(各三兩)。

【主治】脾胃虛寒。(原方主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寒多不用水;大病差後,喜催,久不了了,胸上有寒)

中醫經典常用方劑配伍+劑量+解析,很實用,推薦收藏

【方解】中陽不足,寒自內生。人參(今多以黨參代之)溫中益氣為君,乾薑溫中散寒為臣,白朮健脾益氣為佐,甘草補益調和為使。今有成藥附子理中丸,即在此方的基礎上增加附子,其溫熱之性更顯。

同類常用中成藥:

(1)附子理中丸

(2)良附丸

【組成】高良薑、香附各等分。

【方解】高良薑溫胃散寒,香附疏肝理氣,二藥合力,則寒散氣行而痛止。用於治療寒邪犯胃引起的急性胃痛。理中治虛寒,良附散實寒。

中醫經典常用方劑配伍+劑量+解析,很實用,推薦收藏

(三)清熱劑

【代表方】龍膽瀉肝湯。

【組成】龍膽草(酒炒)、黃芩(炒)、梔子(酒炒)、澤瀉、木通、車前子、當歸(酒洗)、生地黃、生甘草、柴胡。

【劑量】原方未標明劑量。今可用諸藥各10克。另,今之中成藥龍膽瀉肝丸中,用龍膽草、柴胡、生地黃、澤瀉兩分,餘藥一分。可參考。

中醫經典常用方劑配伍+劑量+解析,很實用,推薦收藏

【主治】肝膽實火溼熱。(原方主治:治肝膽經實火溼熱,脅痛耳聾,膽溢口苦,筋痿陰汗,陰腫陰痛,白濁溲血。)

【方解】方中龍膽草苦寒清熱燥溼,尤善入於肝膽,為君藥。黃芩、梔子助君清熱燥溼;澤瀉、木通、車前子,清熱利溼,令溼熱邪氣從小便解,給邪以出路,共為臣藥。苦寒之品,亦多損陰之弊。故方中配合以生地黃、當歸,滋陰養血,防止諸藥傷陰太過。另如前所述,肝為將軍,不喜抑鬱,自以苦寒清肝,恐有損生髮之氣,故又以柴胡疏導。三藥共用為佐。甘草護中,謹防傷胃太過,為使。

中醫經典常用方劑配伍+劑量+解析,很實用,推薦收藏

針對龍膽瀉肝丸的安全性問題,乃至中藥的安全性的問題,無疾有如下想法:

中藥治病,旨在以偏治偏。前者之偏,是中藥性味之偏;後者之偏,是人體陰陽之偏。如以寒涼清熱,所清之熱,並非細菌、病毒,而是改善了體內陽熱亢盛的環境。這些細菌、病毒,必須在陽熱的環境中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用藥後體內環境改變了,細菌的致病能力下降,人體正氣即可將其排出體外,從而治癒疾病。同時,前面講過,壯火食氣;體內亢盛的陽熱本身就會對正氣造成損耗。清熱,正氣才能得到保全,才有能力祛邪外出。戰勝非典,最終依靠的仍是天與人的正氣,而不是藥物對抗的結果。溫度、溼度改變了,不再適合邪氣的生存;人體正氣有足夠的能力驅逐已經衰弱的邪氣。

點擊頭像關注更多養生知識,將會持續為大家更新實用的養生知識,願每位讀者一生健康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