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城市”應該具備的14個標準(上)

國內城市競爭一線城市日趨激烈,一線城市反映了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競爭力和吸引力,也是高收入、高待遇、高消費、高質量生活和時尚潮流的象徵,是年輕人普遍追求嚮往的大城市生活夢想。

一線城市是一種非學術範疇的經濟概念,最初是指房價較高的城市,現在已經成為社會和大眾普遍的認知和習慣。

“一線城市”應該具備的14個標準(上)


這裡根據國內幾個一線城市的近年來的表現,我們給出“一線城市”應該具備的14個標準:(1)人口規模大。(2)經濟實力強。(3)是全國經濟中心。(4)有突出的國際影響力。(5)金融業發達。(6)具有交通樞紐地位。(7)有強大的產業集群。(8)跨國公司、大企業、總部企業多。(9)科技創新能力強。(10)企業家和優秀人才聚集。(11)對國家貢獻大。(12)生活時尚引領潮流。(13)工資水平高。(14)人口結構包容性強。具體表現:

1、人口規模大。世界一線城市一般都是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如美國的紐約和英國的倫敦。中國人口最多不一定是一線城市,但人口規模大一定是一線城市的必要條件。

根據2018年最新統計,“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的人口規模,全部位列全國人口最多城市排名前五名。四個“新一線城市”除杭州外也都位列人口最多城市前10名。杭州位列第12名。

“一線城市”應該具備的14個標準(上)


2、經濟實力強。綜合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是成為一線城市的最主要指標,也是一線城市最重要的標誌體現。

近十年來,“北上廣深”四個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幾乎一直位於中國城市前4、5名,四個“新一線城市”武漢、成都、重慶、杭州,2018年排名成功晉級主要是靠城市綜合實力的巨大提升。

3、全國經濟中心。上海一直是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城市,北京是中國北方最大的經濟中心,也是全國第二大經濟中心。

深圳憑藉經濟特區、最先開放、經濟發達,也早已躋身全國經濟中心行列。廣州自建國以來和改革開放以來始終保持了南方經濟中心和有全國影響力經濟中心的地位。

“一線城市”應該具備的14個標準(上)


4、有突出的國際影響力。北京是國家首都,是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城市。上海被國家賦予建設“五大國際中心”定位,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城市。

國家對廣州的經濟定位是我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廣交會”一直是廣州中國對外貿易中心的標誌。深圳是對外開放利用外資最多,外向型經濟最強的城市,近幾年因為科技創新成績突出,又被國際上譽為“亞洲硅谷”。

“一線城市”應該具備的14個標準(上)


5、金融業發達。北京是中國的銀行業中心,國有大銀行總部幾乎都在北京,北京還是風險投資和基金規模最多最大的城市。上海是中國外資銀行區域總部和外資金融機構最多的城市,上海有中國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

深圳擁有中國第二大證券交易所,是全國第二大基金中心,城市資金總量位居全國第三。廣州被國際機構評級為“國際新興金融中心”,廣州金融業實現直接融資佔比居全國城市第一位,近幾年廣州保費增長、新三板企業增長、金融機構增長均位居全國大城市第一。

“一線城市”應該具備的14個標準(上)


6、具有交通樞紐地位。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均被國家“十三五”規劃定位為“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北上廣深”,都是中國“全國性高鐵樞紐城市”。

北京機場是中國第一大機場,是全球旅客吞吐量第二大繁忙機場。上海機場旅客吞吐量位居全球第四,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8年居世界第一。深圳已躋身國際航運中心行列,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四,深圳機場為中國第五大繁忙機場,被評為全球十大最美麗機場。廣州被列為中國三大國際樞紐機場,廣州港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五,集裝箱吞吐量全球第七。

7、有強大的支柱產業集群。北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在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物聯網、網絡安全、虛擬現實等前沿技術領域率先佈局,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引領高精尖產業創新發展。

“一線城市”應該具備的14個標準(上)


上海已形成電子信息、鋼鐵、石化、汽車、裝備製造和生物醫藥六大產業集群,上海汽車產業、微電子、生物醫藥已佔據產業鏈的高端位置。,廣州目前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平板顯示兩大千億級產業集群,新材料、生物與健康兩個500億級產業集群。深圳是世界電子信息產業創新基地,到2020年,將培育2—3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若干個百億級產業集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