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為德邦快遞雙11點贊,轉型徹底穩了!

11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發了一篇名為《德邦快遞致力為大件快遞提供服務,差異化發展開拓市場新天地》的深度文章,為德邦快遞在雙11中的所作所為進行點贊。


《人民日報》為德邦快遞雙11點贊,轉型徹底穩了!


這是一個有點出乎意料的舉動,要說雙11,各個快遞公司都很忙,而且德邦快遞剛剛在今年7月更名,名字裡面帶上了“快遞”。更名後的德邦快遞,是第一次參戰雙11,就獲得了《人民日報》的點贊。

《人民日報》公開點贊德邦快遞,是一個強背書,不僅展示出德邦快遞在雙11大獲成功,意味著一個全新的“大件快遞”時代開啟,更是標誌著德邦快遞一直夢寐以求的轉型穩了。

為什麼德邦快遞能行?其實答案就藏在《人民日報》的這篇文章裡。

首先,《人民日報》點讚了德邦快遞的“服務”:在部分快遞企業雙十一前調價、限重之際,德邦快遞卻承諾大小快遞“不限收”,而且其承諾在全國各地大件快遞100%免費送件上樓。運輸時效上,德邦快遞通過對流程的優化,以珠三角地區為例,次日送達率達88%,已超過快遞行業的平均時效……

這一點因為“出乎意料”,所以才被點贊。說起大件快遞,讓我們先看看其他快遞公司們在雙11前的“動作”:中通、圓通在官網發佈調價通知,申通、韻達、百世也在內部發了調價通知,其中申通還出臺了完整的旺季費用政策,涉及末端派費、出港費、大貨泡貨費、中轉費等調整。

對於商家們來說,除了這個“調價”,最苦惱的還是“禁發”:圓通宣佈11月9日到25日到達上海、北京、深圳的限重10KG,到達天津、廣州、青島、杭州、廈門、南京、武漢的限重20KG、其他所有區域限重30KG;申通則明確規定11月11日-16日和11月17-20日分別禁發30KG和50KG的貨物。

為什麼這些快遞公司放著雙11的大好機會不去賺錢?原因就是大件快遞一直以來被很多快遞公司稱之為“雞肋”:大件快遞破損率高,容易被投訴;大件快遞體積大、質量重,搬運不方便,自提櫃又放不下,快遞員不願意送;雙11容易爆倉等等。

但是,汝之雞肋,我之黃金。德邦快遞卻將大件快遞看做了機會,今年雙11唯一一個提出“上至60Kg大件快遞不限收”,反其道而行之,不僅賺得盆滿缽滿,而且還讓自己在大件快遞領域徹底穩了。

《人民日報》為德邦快遞雙11點贊,轉型徹底穩了!


據貝恩諮詢,大家電、家裝等品類到2020年的電商渠道滲透率將分別達到55%、25%,大件電商品類的發展將讓大件快遞迎來春天:大件快遞市場5-30Kg增速將達到25%,30-100Kg增速將達到20%。

顯然,德邦快遞藉助快(配送時效遠超行業)、好(100%免費送件上樓)、少(破損少)的服務優勢,以及雙11的反其道而行之,在大件快遞站穩了腳跟,天下沒有了難送的快遞!

點贊“科技”:在這裡看到產業互聯網的軌跡

《人民日報》點讚的,也有德邦快遞的“科技”:業內首臺無人駕駛貨車在杭州上路,所有快遞員的PDA上新增了AR測量技術,裝車端上線了自動掃描設備,2017年正式啟動數字孿生中心,將數字孿生技術引入快遞物流應用場景……

今年互聯網行業什麼最熱?一定是產業互聯網。大家逐漸形成共識:之前的互聯網是消費互聯網的時代,未來一定是互聯網和產業緊密融合的產業互聯網的時代。

關於產業互聯網,高瓴資本首席執行官張磊曾經這樣說:“消費互聯網時代是物理的,關鍵詞是連接;產業互聯網時代是化學的,關鍵詞是融合。”

是的,德邦快遞不就是產業互聯網“融合”的典型嗎?當各種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與快遞的業務融合在一起時,發生的確實不是物理變化,而是化學變化。

《人民日報》為德邦快遞雙11點贊,轉型徹底穩了!


根據《人民日報》的報道,快遞員PDA的AR測量技術,不僅節省了快遞員30%的時間,更是因為測的準,提升了客戶滿意度。例如,今年9月上海地區的客戶投訴量就下降了40%,正在研發的新一代3D測量PDA,更是會將效率提升70%以上。

很多人都知道,德邦快遞是學華為最好的企業,被稱為“物流業的華為”。其中,德邦快遞學習華為精髓的一點,就是重視科技投入,重視數據、流程、信息化。華為每年把銷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科技研發中,德邦也在信息技術上每年投入數億元,目前擁有相關IT技術人員超過千人。

點贊“人才”:48歲的老闆帶著35歲的管理者戰鬥

《人民日報》點贊德邦快遞的,還有“人才”:2003年就成立德邦大學育人才,98.5%的管理幹部都是從內部培養產生,管理人員平均年齡只有28歲,今年初的年會上高額獎勵82名“五星快遞員”……

是的,說到這一點,再次讓很多從事人力資源的人們出乎意料。很多企業一般都是社會招聘、高薪挖人,德邦卻走了一條“笨路子”:自己培養。


《人民日報》為德邦快遞雙11點贊,轉型徹底穩了!


德邦快遞董事長崔維星曾經如此說:“快遞企業最寶貴的是什麼?快遞行業動輒幾十萬人,企業文化、人力資源、全公司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是最重要的。德邦不去挖人,從學校招聘做起,從頭培養幹部。”

德邦在“人才”上確實有很多高招,說白了,其實也不是高招,而是簡單至極。一是捨得分錢,在最近的一次年會上,崔維星為優秀的快遞員發金磚,每條金磚價值10萬,這一項就砸出去800萬;二是合理分錢,通過績效管理,理性合理地分錢,目的是效益最大化;三是從員工到家人,在員工關懷方面,不僅關懷員工自己,更是關懷員工家人,員工入職滿一年,家人就能享受公司給的“親情1+1”福利以及節日賀禮等等。說個數字,你就知道這個分量:僅僅“親情1+1”,德邦每年就要花費上億元。

崔維星在上市答謝會上曾經表示,德邦是48歲的崔維星帶著平均年齡35歲的高管在戰鬥,順豐是48歲的王衛帶著平均年齡49歲的高管在戰鬥,這就是兩個公司的差別!

總而言之,《人民日報》點贊德邦快遞,充分說明德邦快遞依靠服務、科技和人才的厚積薄發,迎來了大件快遞的春天,轉型到快遞的路穩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