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蘭亭序》能練出來雄健的書法風格嗎?

千千千里馬


當然能。張旭、顏真卿,他們都是以雄強著稱的人。取法就是王羲之。有傳說,著名的《快雪時晴帖》,就是顏真卿所臨。



梁武帝評王羲之書法“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永以為訓”。學習書法,學的是法。得法了,便能依法制形。古人都學王羲之,他們的姿態體勢千姿百態,無一雷同。現代人學字,千人一體,萬人同貌。原因是什麼?古人學筆法,今人學體形。所以我們遇到有人學習書法時,都會問:“學的什麼體”?答曰:“歐體”,“顏體”,“柳體”……


我們就是被這個“體”,那個“體”捆住了手腳,弄迷失了方向。一輩子的在某一家某一體之中,並自號“歐體楷書第一人”,豈不謬乎!形體是死的,筆法是活的。觀念性的錯誤,導致了學習方向的改變。學習《蘭亭序》,以為是能模仿相象了,就是學到手了。誰要寫不象,便有人嗤之:“你這是在寫的什麼”?

書道之不明久矣。教者不知授其法,學者不明學何道。反覺得自己的歐體字已經冠絕古今,能不能與歐陽詢並列?我的《蘭亭序》臨的出神入化,幾欲亂真。能不能和王羲之齊肩?模仿秀我們現代人最熟悉不過,誰見過模仿秀的人,取代了被模仿者!



子衿書法



說實在的,我感覺《蘭亭序》就象調料中的十三香,不僅僅是十三種調料之香,還有十三種調料混合後產生的新的香味,而【蘭亭序】可以說百味雜陳,正因為如此,【蘭亭序】就像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竭的巨大礦藏,至今仍然為人們師法和崇拜,並且彌久日新。至於是否能夠從中汲取自己所需的風格,一方面要有深厚紮實的【蘭亭序】書法的臨摹經驗,另一方面還有要看自己的心性和書法風格的追求方向。我們知道這樣一句話,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雷姆特。還有達芬奇畫蛋的事情,同一事物,觀察角度不同,其結果也是不一樣的,這讓我想起一個非常著名的寓言故事《盲人摸象》。雖然是同樣一頭大象,因人所處位置不同,得到的結果或答案有非常大的區別。唯一盡得全貌方能見其真面。所以說,臨摹學習《蘭亭序》是可以練得題主說的雄健書風的。

為什麼說《蘭亭序》或有百家味道或風格呢,要說清楚,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簡單來說和王羲之的閱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王羲之對書法的廣採博取有關。但從其中的二十個之字的不重複的變化,就可以管中窺豹,從側面略見其豐富的博大精深的書法內涵及厚度之一斑。




翰墨書道


顏真卿只有一個,如果你想嘗試當顏真卿,估計你會很慘,畢竟這是概率極小的事件。

王羲之與顏真卿,是書法史上的兩座高峰,他們代表了中國書法發展的兩條不同的線索。

王字纖瘦妍媚,顏字豐腴雄強。王字圓洞洞流轉,顏字蒼澀強健。顏字源於王字,但汲取了隸書橫平豎直的特點,並吸收了民間書法的營養。

顏真卿的成功,緣於他對王字深層次的理解,以及他對其他書法的全面理解,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取得的。

很奇怪的是,你放著顏真卿不學,非要跟著王羲之學雄強,邏輯比較混亂啊。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王羲之《蘭亭序》這件書法作品,最後在《今日頭條》“悟空問題”中炒得有點發燙。值當不值當呢?

值當!因為畢竟是書聖之作嘛!怎麼炒都不為過。

那麼,學習《蘭亭序》能練出來雄健的書法風格嗎?關於這個問題,由我慢慢道來。

書聖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每一個字,都是柔中帶剛,剛中帶柔,有的字則是“綿裡藏針”。王羲之《蘭亭序》這幅書法神品,重點突出的是用筆的老辣,結體之完美,神韻之十足,章法之自然,用墨之灑脫。它就像剛出水的芙蓉、婷婷玉立的少女那樣的美麗動人。但是,如果想通過學習《蘭亭序》練出雄健的書法風格,恐怕有點難。

(上圖為王羲之《蘭亭序》局部)

王羲之《蘭亭序》是雄健一路的書法風格嗎?明說了,王羲之《蘭亭序》就像閨中少女精心繡出來的一個繡花枕頭,屬秀美一路的而不是雄健一路的啊!

如果想練出雄健的書法風格,那就應該學習漢《張遷碑》、《鮮于璜碑》、《肥致碑》和魏碑去,這幾個名碑中有你要學的東西。另外,顏真卿的楷書作品《勤禮碑》也是雄健厚重一路的,也適合欲練雄健書法風格的人學習。

(上圖為雄渾厚重的《張遷碑》局部)

凡事都不能“鑽牛角尖”。任何人都不要認為王羲之《蘭亭序》是“天下第一行書”,它就是萬能的啦!這就叫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再怎麼說王羲之《蘭亭序》好,也不能把它練出雄健的書法風格聯繫在一起。如果真的有人想把王羲之《蘭亭序》與各種書法風硬扯到一起,那就太幼稚了,太教條了。

王羲之是人而不是神。即便王羲之是聖人,但聖人也是人!


中州耕牛堂主


我是一人。僅僅只學《蘭亭序》,是不可能練出或者說創出任何書法風格的。

書法風格的形成是取捨的過程,只學一個人沒有比較,沒有取捨是創不出風格,走不出自己的路的。

王羲之的字是他想要這麼寫的。王羲之當然能把字,寫成其他的風格,只不過他覺得沒有我們看到的這種風格好。這很重要,王羲之現在的字的風格是經過他自己取捨的。

王羲之的《蘭亭序》真的只有中和平正的一面嗎?當然不是。

顏真卿多麼深入學過《蘭亭序》不好說,但是《祭侄文稿》一般不說,展現了顏真卿雄強的書法風格。

王羲之的字是一個標杆,後世的名家字的評價,都是相較於王羲之的字如何如何。

有兩個人對王羲之字的評價非常有名。

梁武帝蕭衍和大臣袁昂的故事,梁武帝蕭衍生於464年,王羲之生於公元303年。梁武帝應該看到過很多王羲之的真跡。

梁武帝命袁昂撰寫《古今書評》,其中有一段對話。

袁評:“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種風氣。”

蕭評:“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上圖梁武帝蕭衍書法《異趣帖》,梁武帝對書法是很有研究的。

龍有沒有雄強的感覺呢?顏真卿的字給人感覺是雄強的,因為顏真卿的字與王羲之比,過於雄強。趙孟頫的字有人說“俗”和“媚”,這也是拿趙孟頫和王羲之相比的。

王羲之的字潛移默化成為一種標準,一個書法家的字有什麼特點,都是和王羲之相比,得出的評價。

自梁武帝以後,對王羲之字的評價,都帶有“龍”字。

梁武帝贊之為“龍躍天門,虎臥鳳闕”,唐太宗贊之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王羲之一脈的雄強,如象的李北海。

這一點很重要。顏真卿的字並不能說是王羲之一脈的,顏真卿創出了一種異於王羲之的風格,而且還很好,很了不起。也就顏真卿做到了。

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說,右軍如龍,北海如象。(董其昌也是王羲之一脈)

我再加兩句:早米如馬,松雪如鹿。

我和董其昌一共說了四個人。

王羲之,李北海,早期米芾,趙孟頫。他們四個人字是一脈的,也就是王羲之一脈。顏真卿並不是王羲之一脈的,顏真卿創出了一種異於王羲之的風格,很了不起。

早期米芾,得王羲之之法,臨摹造假王羲之水平驚天,我們現在很多現存的墨跡,有些就是米芾補過的,或者仿製的。只不過米芾後來,走了條“宋人尚意的歪路”。

趙孟頫的字,看著很漂亮,學卻很難,就像鹿這種動物。

說回“北海如象”,北海即李北海,李邕。

李邕(674年-746年),字太和,江夏咸寧(今湖北咸寧市)人,曾任北海太守,故人稱李北海,唐代學者李善之子,著名書法家。

上圖是李邕的《李思訓碑》。董其昌把王羲之比作龍,李北海比作象。我個人也覺得,李北海是王羲之一脈,行書雄強的代表人物。

如果王羲之行書練得不得法,非常推薦可以練一練李北海的字。

一人有感

一個時代,一個人獲得了很多人追捧和貶低,說到書法就要說到他,某種程度上他就是一個標準。目前書法界來看,田英章就是這樣的,這不是好事,各個方面都不是好事。

能夠在1500年這麼長的時間,一說到書法,都會說到王羲之,這就是王羲之成為“書聖”的原因。很多人說到書法,有意無意都是在拿王羲之的字做比較,王羲之的字就是標準和最高追求。

字是不會騙人的,而且放在一起,好壞高低不難分辨。除非當代書法界,正在異於王羲之,異於顏真卿,創造另一種“審醜”的風氣。

當今書法家特別喜歡有表現力的字,但是這些字都不是寫出來的。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許多人都認為王羲之書法是秀美一路的,其實不盡然,王羲之的書法是集雄強與秀美於一體的,這一點在王字中的起筆、轉折、收筆中能夠很好體現。只學習蘭亭有不少侷限,需結合王羲之手札、集字聖教序、半截碑、閣帖與大觀帖等融會貫通反覆揣摩了。



哈哈帥帥的我


性格決定書法藝術的風格!所以練自己喜歡的帖較容易上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