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們,可別把校外補課當“正餐”

家长们,可别把校外补课当“正餐”

娃道·百家談 第14篇

如今,補課真是一個熱門的話題。要不要補課,到哪兒補,補什麼,有沒有效果,要花多少錢……這些都令許多家長、學生糾結。俗語說,揚長補短。如果學生真的在學習中有“短腿”科目,或在某些方法技能方面有所欠缺,利用節假日到正規的培訓機構適當彌補一下,無可厚非。但是,真正令家長糾結的不是補不補,而是管不管用。所以,選擇什麼樣的培訓機構和教師就成了首要問題。

家长们,可别把校外补课当“正餐”

和學校相比,培訓機構自有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但它畢竟無法取代學校,因為它和學校教育有著截然不同的特點。一個正規的令人信服的培訓機構,除了硬件要達標,更主要的是軟件要合格,師資、管理、課程尤為關鍵。客觀地說,目前一些正規的培訓機構在這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但是,由於培訓機構的商業性質,及其以營利為目的的運作模式,致使它在師資、課程、管理等方面與學校有著質的區別。

單就教師的職業特點來看,學校教師普遍具有專業、穩定、敬業、負責等特點,這是經過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培養出來的。反觀培訓機構的教師,雖然有一部分有過學校教學經歷,但經驗、技能、理論等專業素養依然無法與在校教師相提並論,且師資隊伍不穩定,流動性大,名師難求。這些教師缺乏多輪的教學循環,對教學常規和教學策略比較陌生,缺乏課堂教學方面的綜合歷練,更缺乏畢業班教學經驗。即使培訓機構有專門的崗前專業培訓,但也很難與學校的教師培訓相比,有很多培訓機構的教師往往是以速成的方式上崗從教的,有的專業知識比較陳舊,教學方式方法單一。

而從學生和家長方面來看,除了部分學生有較強烈的補課需求,大多數學生對補課是採取應付、迴避、討厭乃至逃避的態度。有很多學生坦言,補課都是家長逼的!對於雙休日和假期,很多學生真心希望放鬆一下心情,做一點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有一個自己的空間,不希望假期被補課侵佔。有些學生雖然有補課的需求,但又缺乏自制力,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效果可想而知,有的甚至與機構裡的教師一同欺瞞家長。而許多家長對補課的認識,帶有很大的功利性,就是應試、考上名校。但許多家長只知要補課,或是孩子說要補,於是就補。但究竟補哪裡,補多少,卻糊里糊塗。很多家長還帶有極大的從眾攀比心理,盲目跟風——人家補我也補,求個安心。特別是臨近中、高考,許多家長往往會病急亂投醫,迷信培訓機構的宣傳和他人的說辭。

家长们,可别把校外补课当“正餐”

其實,迷信補課,說到底是家長急於求成的心理在作怪,其背後,是一種家庭教育的焦慮和無奈,甚至有推卸責任的心態。有許多家長把家庭教育理解為管教和訓斥,把學校教育理解為考試,把關心理解為給錢,把愛心理解為溺愛縱容。他們平時對孩子的思想行為不管不問,或是把嘮叨苛責當作嚴格,為孩子的成長帶來了負面影響。家長也往往與學校缺乏正常的溝通,乃至對學校、教師的建議和忠告置之不理或曲解誤解。當孩子出現學習障礙乃至危機時,家長不是首先反省自己教養的問題,而是抱怨學校與社會的不公,進而祈求培訓機構能力挽狂瀾。

人貴有自知之明。對於一些學生來說,補課是可以的,在學校教師無暇顧及等情況下,學生自己又確實有這方面的需求,大可尋找正規的機構來彌補不足。但作為家長,應該弄清楚孩子學習成績不佳的原因,在外出補課之前,不妨向孩子的老師徵求一下意見,這樣也便於與培訓機構溝通,確保有的放矢。

不過,我們更應該明白,補課不是萬能的,有些能補,有些不必補,有些無法補。從實際課堂觀察可知,許多學生成績不理想,情商為主因,智商可能是次要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如同人的一日三餐,是營養的主要攝入渠道;而校外補課,僅僅相當於加餐與零食。如果廢正餐而好零食,其結果不言而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