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中的九王大戰:猶太人的祖先就這樣捲入中東大國的漩渦

《聖經》中的九王大戰:猶太人的祖先就這樣捲入中東大國的漩渦

亞伯拉罕拯救侄兒羅德的故事是《聖經》當中所記載的最為精彩的軍事行動之一。聖經中對當時中東的國際局勢的描述十分準確,而亞伯拉罕僅率領數百人就擊敗中東強國的軍隊,這件事情被認為是後人編造的奇談,其實,遊牧民完全有這個戰鬥力。

一、九王大戰

按照聖經的敘述,當時有四個大王,示拿王安菲拉,以拉撒王安流克,以蘭王哥頭刺馬,印戈王提蘭。而在約旦河谷則有五個小城邦,分別是索多瑪,蛾摩拉,押瑪,澤波和貝拉。他們一度臣服以蘭王,但是後來又反叛了。於是以蘭王率領四大王聯軍前來討伐,一路所向無敵,在西訂谷與五城邦的君主進行大戰,五個君主都被打敗。於是四大王就洗劫了索多瑪與蛾摩拉城,抓走不少人,其中就有亞伯蘭的侄兒羅德。

這四個大國就是當時稱霸兩河流域的超級大國:巴比倫(示拿),亞述(以拉撒),埃蘭(以蘭)以及赫梯(印戈),至於這四個大王,人們卻沒有在各國的檔案裡面發現他們的名字。有的人認為安菲拉就是巴比倫的

漢莫拉比,這個恐怕不可考了。這四個國家都是在兩河流域以及近東稱霸一時的霸國。由於迦南地區是小亞細亞,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這三大區域的連接地帶,所以任何一個區域如果興起了霸主,而這個霸主希望將勢力擴展到其他地域的話,就必須控制巴勒斯坦地區。

《聖經》中的九王大戰:猶太人的祖先就這樣捲入中東大國的漩渦

古代中東的複雜格局

然而,在巴勒斯坦及其周邊的,我們今天稱之為敘利亞的地區,實際上長期存在著一些小城邦。一直到波斯帝國統治的時代,這些小國才被納入到一個大國的統治範圍當中。這其中的原因並不複雜,因為任何一個大國想要控制這片區域,都會給其他大國帶來極大的恐慌。大國博弈的結果就是巴勒斯坦地區能夠長期獨立,但是卻也不能免於周邊大國的欺辱。所以這個地帶實際上長期以來就是近東和中東大國的戰場,對於埃及人,赫梯人和美索不達米亞人而言,對外擴張的第一步就是控制巴勒斯坦。

《聖經》中的九王大戰:猶太人的祖先就這樣捲入中東大國的漩渦

古代巴勒斯坦地區

正是因為不能獨吞這個戰略要地,所以各國採取的最合理的方式就是在這個區域扶植代理人。聖經裡面記載了,五個小國在此之前臣服了埃蘭人長達十二年之久,到十三年就反叛了。聖經的作者並沒有告訴我們這場叛亂的原因是什麼,實際上處在這種戰略樞紐區域的小國是不會輕易臣服一個大國很久的,如果大國壓榨他們太厲害,他們有的是本錢去投靠另一方。春秋時期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所爭奪的樞紐地區就是宋國和鄭國。以這兩國為代表的一些中原小國,採取的是“居大國之間而從於強令”的方針,基本上是誰的胳膊粗就聽誰的。基本上是楚國軍隊來了他們就向楚國臣服,晉軍來了就向晉國臣服。有時候他們也會像這五小王一樣,奮力去和大國拼上一會,不過常常得不到好果子吃。而對這些小國的爭奪,也常常是引發大國爭霸戰的導火索。

《聖經》中的九王大戰:猶太人的祖先就這樣捲入中東大國的漩渦

春秋時期的中原小國

實際上並不能說這些小國喜歡背信棄義,對他們而言,長期臣服於一個大國本來就是很有危險的。後來的猶太王國就是因為替埃及人死守而被巴比倫人滅掉了。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大國之間維持中立地位,不過一旦一個大國突然勢力特別強盛起來,他們也就沒可能繼續維持中立。歷史上法國和德國長期爭奪低地國家——也就是現在的荷蘭比利時這些地區,後來在這些大國之間就形成了一些永久中立的小國——法德之間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瑞士,法國和西班牙之間的安道爾。但是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跨過了法國國境的時候,低地國家也就跟著遭殃了。

二、亞伯蘭的夜襲

對於亞伯蘭和他的侄兒來說,要避開近東和中東地區的這種國際局勢當然是不可能的。而亞伯蘭的後代——希伯來人也將面臨這五個小國的危險處境。

《聖經》中的九王大戰:猶太人的祖先就這樣捲入中東大國的漩渦

亞伯拉罕夜襲四大王大本營

不過,在很多人看來,這個故事的後半段又稍顯傳奇了些,亞伯蘭召集家裡的兵丁三百多人,夜晚到四大王的軍中劫營,居然把四大王殺得大敗,救出了羅德。很多人對這個故事相當的不服氣,覺得威震近東的四大王怎麼會被幾百人的遊牧民擊敗呢?其實和我們想象的不同,遊牧民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在戰場上絕對是兵不厭詐的。幾千年後的633年,伊斯蘭哈里發歐麥爾,命令被稱為“安拉之劍”的穆斯林名將哈立德,率領一支五百人的軍隊穿越沙漠,效仿他們的老祖宗亞伯蘭去襲擊拜占庭的大軍,並且大破敵軍。而此戰對亞伯蘭來說,戰略目標是有限的,就是救出侄兒羅得,從歷史上遊牧民的實際戰例來看,亞伯蘭的勝利完全是合情理的。而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就是,當時各國能夠集結的軍隊數量也並不多,第一個在美索不達米亞建立常備軍的阿卡德國王,也不過三千多人馬而已。

《聖經》中的九王大戰:猶太人的祖先就這樣捲入中東大國的漩渦

634年“安拉之劍”哈立德奔襲拜占庭大軍的路線

三、神奇的撒冷主教

隨後亞伯蘭得勝歸來,被打敗的索多瑪王前來迎接,同行的還有一位撒冷城的主教,帶著酒和餅為亞伯蘭祝福。亞伯蘭將財物的十分之一奉獻給主教,然後把被四大王擄掠的人口財物還給了索多瑪王,只給自己的手下留了些作為補償。

《聖經》中的九王大戰:猶太人的祖先就這樣捲入中東大國的漩渦

撒冷主教祝福亞伯拉罕

這個故事讀起來十分奇怪,很多人認為這個撒冷城就是後來的耶路撒冷。但是我們看,亞伯蘭已經接受了對唯一真神的信仰,如果他也能接受這個主教的祝福的話,那麼這個主教跟他信的是同一種宗教,也信耶和華上帝?然後亞伯蘭向主教奉獻了十分之一的財物,怎麼看怎麼像後來的什一稅。

撒冷王的主教當然不信耶和華,在後來約書亞率領的希伯來大軍來到迦南之後,撒冷這樣的城市抵抗了希伯來人很長時間,一直到大衛王時代才被徹底征服。說這個時候的撒冷人信仰耶和華,當然是後來的耶路撒冷人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而加進去了。而雅典人為了抬高自己,也篡改過荷馬史詩,在遠征特洛伊的軍隊當中加上了雅典軍隊的名號。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如果真的發生過當地主教給亞伯蘭祝福的行為,而亞伯蘭也接受了這種祝福,那麼亞伯蘭必定不是一個只信仰耶和華的一神教徒,而是一個多神教徒。很多研究者都指出,擺設祭壇,神樹崇拜,以及在後面將會發生的拿人獻祭這種事情,都是迦南本地宗教的特徵,如果亞伯蘭是個多神教徒,這些違背猶太教教義的事情就很好理解——亞伯蘭是走到哪裡就信哪裡的神。而聖經當中如實的再現這些不符合猶太教教義的事情,也說明有關先祖的一些故事,雖然經過改編,卻能夠真實反映那個時代的面貌。

文史君說:

聖經對中東的國際局勢的描繪和對遊牧民作戰方式的描述其實都十分準確,作為猶太人和中東各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聖經有時候是很準確的。然而,撒冷城主教的出現就完全是後人篡改的內容了,而且篡改的比較拙劣。聖經就是這樣一部有趣的著作,既有後人處於宗教目的的篡改,又保存了古代歷史的珍貴記憶。

參考文獻:

[德]維爾納・克勒爾 :《聖經:一部歷史》,三聯出版社1998年版

[美]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美]路易斯·亨利·摩爾根 :《古代社會》,商務印書館2012年版

馮象:《創世記:傳說與譯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何新:《諸神的起源》,光明日報出版社1990年版

[英]凱倫• 阿姆斯特朗:《神的歷史》,海南出版社2013年版

[美]約翰•布萊特:《舊約歷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美] 菲利浦·希提:《阿拉伯通史》,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版

[古羅馬] 約瑟夫斯:《猶太古史》,基督教天人社1996年版

文中使用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號!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